新華全媒+|守水護水 湖北十堰綠色低碳發展實現新突破
新華社武漢10月29日電 題:守水護水 湖北十堰綠色低碳發展實現新突破
新華社記者李偉、桑治立崑
空、天、地智慧監管體系構建守水護水硬核實力,小流域綜合治理取得良好成效,庫區人民生產生活方式向「綠」轉變……記者在湖北十堰丹江口庫區行進式採訪時發現,守水護水倒逼十堰綠色低碳發展實現新突破,促進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良性互動。
「丹江口庫區近期又一次發現桃花水母。」十堰丹江口市環境保護監測站水質室主任熊屹介紹,桃花水母對生存環境要求十分嚴苛,是水質「檢測員」。今年以來,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達到Ⅱ類及以上標準,109項水質監測指標中有106項達到Ⅰ類標準,全域水質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今年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十週年。十堰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壩區、核心水源區、移民安置區,生態環保要求更高、資源環境約束更嚴、發展空間更受局限,當地較早著力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
在丹江口水庫水質安全保障指揮中心,牆面幾乎被重點排汙企業監管系統、水庫水質監測系統、水庫環庫岸線監控系統等LED大屏填滿。近年來,十堰市持續建設覆蓋全域、統籌市縣的丹江口水庫水質保障數字平台,2000公里給排水管網、30多萬個涉水城市部件全部上圖,環保、農業、水利、城管等部門信息互聯互通,水質、管網、土壤等200多項涉水指標數據彙聚共享。
在浪河流域水面,漂浮著一塊塊生態浮島,上面種的水生蔬菜能夠持續淨化水體,出售後能增加養護員的薪金。十堰市副市長周智勇介紹,十堰跳出傳統治水視角和單純治汙理念,從生態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分級分區管控流域片區和單元。圍繞小流域綜合治理,城區污水集中收集率90.1%,全市建成2077處農村微動力無動力污水處理設施,庫區重點區域實施「五無鄉鎮」建設,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持續轉變。
29日,深秋的丹江口庫區,已讓人感到一陣寒涼。「丹江口庫區深層低溫水常年保持在8℃至12℃,冰涼的一庫水,是數字經濟的催化劑。」武當雲穀大數據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濤說,運用「綠電+水冷+儲能」新模式,建設武當雲穀大數據中心,可節約能耗15%至20%。
一庫碧水「搖身一變」,成了財富源泉。農夫山泉增設產線,燕京啤酒、北冰洋等建設投產,王老吉、百歲山等即將落地,「源頭活水—純淨水—功能飲料—食品加工」一體化產業集群崛起。今年十堰全市水經濟產值預計達290億元,實現從「全民護水—一庫清水—發展活水—百姓富水」的轉化。
綠色低碳的變革,變的不僅是生態環境、產業結構,更是發展理念、發展方式。十堰最大的優勢是生態,產業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當地正在「兩山」轉化間尋找「最優解」,讓「美麗顏值」變為「經濟產值」。以武當山為龍頭,串聯景區、城區、庫區、山區,發揮好山、好水、好氣候、好物產、好人文等優勢,十堰向全域旅遊邁進,今年以來拉動全市旅遊增長20%以上。
「守井人」還創造出「水機制」,為可持續守水護水增添確定性。近年來,十堰市在市紀委監委專設水源區保護政治監督室,推行縣級生態環境局長異地交叉任職,探索「一支隊伍管庫區」行政執法改革,推動保水執法力量聯合、效能融合,成立2000多支環保誌願服務隊,320萬十堰人都是誌願者,都是「守井人」。
「我們體會到,保護就是發展。」十堰市委主要負責人表示,丹江口庫區肩負著守好首都及北方億萬民眾飲水安全、生態安全的重要使命,十堰將持續深化綠色低碳發展,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