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正在成為未來產業之城
來源:北京網民說
2024年前三季度,北京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3462.0億元,按不變價格來計算,同比增長5.1%,高於全國4.8%的增速。
當前,房地產市場仍在持續調整,國際地緣政治局勢也處於動盪不安的狀態。在這樣複雜的背景下,北京能實現這一經濟增長目標,著實不易。
讀到此處,你可能要問,「北京,為什麼能?」
「可見」的未來
清晨的亦莊,絕大多數人尚在夢鄉,白日裡熙熙攘攘的街道此時顯得格外空曠。
倘若此時漫步在亦莊街頭,你會發現,早有清掃車在作業。然後仔細一瞧,清掃車居然沒有司機。這就是亦莊正在投入使用的「無人清掃車」。
近年來,亦莊成為全國智能網聯企業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模式的投放首選地。走進位於亦莊的比亞迪工廠,一款名為「Walker S1」的人形機器人員工已上崗多時,它跟工人們「打成一片」,幫助大家搬運重物、分揀零部件。
「在製造業勞動力短缺的背景下,人形機器人可以發揮更大作用,且隨著規模化量產,成本也將大幅低於人工。」北京優必選智能機器人公司董事長郝寶玉說,目前Walker S系列已獲得來自車廠的超500台意向訂單。
亦莊,也是北京打造未來產業集群的一個縮影。已經發佈的促進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北京圍繞未來信息等6大領域,佈局了6G通信、合成生物製造、新材料等20個新賽道。
目前全市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科技服務業兩個萬億級產業集群,醫藥健康、集成電路等8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在北京,在科技創新的加持下,未來產業已來。
支持的「硬實力」
北京打造未來產業並取得積極成效,並非偶然。
首先,得益於其具有賽前分析性的戰略規劃。北京瞄準世界科技前沿,佈局建設了9家新型研發機構。
近三年的時光里,20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擔了1400餘項北京市重大科技項目;此外,北京還針對國家和本市戰略發展的迫切需求,積極組織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在這場戰役中,各方力量全力以赴,向著技術瓶頸發起衝鋒,為未來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第二,創新性利用稅收優惠政策,撬動了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熱情和動力。
在北京,先行試點企業投入基礎研究,便可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政策,還開創性地實現了市自然科學基金所有項目經費「包干製+負面清單」管理模式。
以海澱區為例,2023年,1.3萬家企業享受到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達1453億元,11家企業享受到基礎研究支出加計扣除2.28億元,這些成果證明了政策對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撬動作用。
第三,金融支持也發揮了關鍵作用。目前全市科技型企業貸款餘額超萬億元,近五年增速顯著高於各項貸款的平均增速,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信貸覆蓋面目前已經接近60%。
安心的「軟實力」
北京在打造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未來產業之城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2023年的數據就很能說明問題,北京市全社會研發投入(R&D)佔 GDP 的比重超過了6%,要知道,這是全國唯一超過6%的城市;再看看教育和科研方面,北京有92所普通高等學校,7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佔全國的28.1%;另外,在產業園及孵化器數量方面,北京市共259個,排在全國首位……
如果說這些數據,都是北京在打造未來產業之城方面的「硬實力」。那麼,大力改善營商環境,穩定民營企業預期,讓創業、創新者在北京可以安心謀事業、求發展,則展現了北京的「軟實力」。
一是2024年4月,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2024年北京市全面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要點》,讓外界看到了北京面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吸引資金和人才,並讓他們留下來的誠意。
二是北京的「12345」熱線,開創了現代城市治理的新模式。它不僅解決了北京普通老百姓點點滴滴的關切與訴求,也在改善北京營商環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讓越來越多的創新、創業者在北京能留得下來,能幹得成事。
改革開放40多年來,目前按人均GDP計算,中國已經站在了中等收入經濟體的門檻上,這放在人類歷史上來看,都是了不起的成就。
但是,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繼續往前走也面臨很多挑戰。當「容易摘的桃子都被摘了」之後,就是考驗中國經濟爬坡過坎、轉型升級的時候了。這個階段,需要依靠科技進步,打造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助力中國經濟走出一條逆勢向上的突圍之路。
未來的北京,創新精神將越來越突出,科技色彩將越來越明顯。隨著新興技術日益成熟、產業規模越做越大,它們將為北京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創造新的澎湃動能。北京,這座歷史悠久的「古都」、新中國的「心臟」,將不斷繪就中國式現代化的北京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