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公佈第三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向社會發佈「招募令」

繼開展兩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後,10月30日,北京市西城區發佈第三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

此次面向社會公開推出活化利用的文物建築共有7處,分別為磚塔胡同關帝廟、真武廟、永泉庵、婺源會館、秦良玉屯兵處、西單飯店舊址、聚順合棧南貨老店舊址。

真武廟等7處文物將活化利用

此次發佈的第三批7處文物建築,分佈在什刹海街道、大柵欄街道、椿樹街道、金融街街道等區域內,周邊文商旅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真武廟內的「重修碑記」。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真武廟內的「重修碑記」。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例如真武廟、永泉庵與德勝橋組成的「一橋兩廟」是德勝門內大街上的地標性歷史文化景觀,地處什刹海地區的西海東沿,地理位置優越。磚塔胡同關帝廟坐落於具有700多年歷史、被稱為「北京最古老的胡同」磚塔胡同中,該建築始建於清代,院落坐北朝南,三進院,格局保存完整。秦良玉屯兵處是為紀念明末著名四川籍女將領秦良玉兩次率軍北上保衛京城,將秦良玉駐軍處命名為「四川營」,並在此建造「石芝庵」以作祭祀之用。

第三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工作將繼續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原則,所有社會機構均需通過公開競爭方式獲取西城區文物建築活化利用項目。

擬參與本次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的社會機構可按照如下流程漸次推進:信息獲取、前期諮詢、項目策劃、項目評審、項目確定。

相關信息在西城區人民政府官網、國家文物局官網、北京市文物局官網、投資北京國際有限公司官網等渠道同步發佈。

修繕一新的永泉庵內部場景。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修繕一新的永泉庵內部場景。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將從修繕階段引入社會力量

據介紹,在第三批項目中,西城區持續拓展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徑,選取秦良玉屯兵處,從修繕階段就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鼓勵社會力量出資,按文物部門批複的方案進行修繕。這種活化利用的模式,可以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提早介入,利於修繕和後期合理利用的銜接。

西城區文旅局黨組書記、局長靳真介紹,前兩批文物都是由政府修繕好之後交由社會運營,有的企業在中標之後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等待。這期間,該局收到社會建議,表示有條件的企業可以在修繕階段就參與,讓文物空間更符合後期使用的需求。

不過並不是「想怎麼修就怎麼修」,社會修繕方案需要經過文物部門批準,施工隊必須具備文物修繕資質,過程中文物部門將隨時進行現場檢查。

文物活化對於社會方有哪些要求?靳真介紹,企業要對文物的歷史價值、所在社區的公共文化空間有充分瞭解,運營方案才能更加契合文物屬性。文物必須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這是基本原則。為了可持續運營,配套的商業服務如咖啡、簡餐、社會教育活動等可以收費。

中標企業對文物的一般運營期是5年,每年西城區會請第三方對文物進行績效考核,考核內容包括文物安全、是否向公眾免費開放、開放的時間與模式等,如發現重大問題將啟動退出機制。

磚塔胡同關帝廟始建於清代,格局保存完整。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磚塔胡同關帝廟始建於清代,格局保存完整。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北京古玉文化館今日開放運營

作為西城區第二批文物活化利用項目,錢業同業公會成為北京古玉文化館,於今日正式開放運營。

北京古玉文化館位於西城區西河沿大街186號錢業同業公會,佔地面積530平方米,展館面積近270平方米,展出各類古玉藏品260件,作為免費向公眾開放的公益性文化展示空間,旨在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歷史文化。

「古玉文化館之前在一個產業園區,相比普通建築,文保區內的文物建築更能彰顯展品的文化氛圍,建築面積適中,運營成本合適,所以他們進行了投標。」靳真介紹。

據瞭解,向社會發佈的前兩批文物建築中,已開放3處,即將開放1處,除北京古玉文化館外,新市區泰安里被打造為集社交、創意、閱讀、美食、文化體驗於一體的綜合文化藝術空間,一經亮相迅速成為市民遊客的熱門打卡地和周邊居民活動的好去處,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文物建築保護工程項目,入選2022年度西城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十大優秀案例,成為全國首個文物活化利用信用融資項目。

歙縣會館建設成為金融與文化交流中心,致力於促進中英金融與文化的交流合作。梨園公會將建成京劇藝術交流傳播中心,即將對外開放。

■相關:37處不可移動文物實現完全騰退

西城區是北京營城建都的肇始之地,歷史傳承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北京的「文物大區」。

目前,西城轄區內共有不可移動文物372處。「十三五」時期,西城區啟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區屬直管公房類文物騰退,至今,37處已經實現完全騰退,其中18處完成修繕,實現對外開放7處。

對於騰退後的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西城區堅持「系統謀劃、整體佈局」的原則,服務於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依據文物歷史價值和區域特色,從點到線再到聚落,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片區。如大柵欄地區打造商業文化片區,椿樹、大柵欄地區打造京劇文化片區,廣內地區及周邊打造宣南文化與會館文化片區,什刹海地區打造大運河文化片區等。

通過主題打造與成批次向社會發佈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活化利用,此類文物修繕完成一個亮出一個,打造群眾走得進的公共空間。截至目前主題打造4處,已全部開放。

其中,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作為紅色報業博物館向社會公眾開放,同時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打造了原創話劇《京報》,不僅創造文物活化新模式,也為公眾提供瞭解和感受紅色文化的平台;沈家本故居成為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通過豐富詳實的史料,展現中華法治文明歷程;福州新館作為全國禁毒宣傳教育基地和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向社會免費開放;慶雲寺被打造為以「古建新生、金石永固」為主題的金石博物館,成為中軸線上文物活化利用的樣板空間。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白爽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