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了一把南美農民的拚多多,聯合國糧農組織都點讚了
夢晨 衡宇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拚多多也是爭氣了,帶著農業科技成果走向全球,影響力甚至到達非洲、南美。
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主辦的2024世界糧食論壇上,來自加納、秘魯兩支科技農業創新團隊,在拚多多的支持下來到羅馬——
講述自己的故事,爭取全球資源和技術支持。
其中,秘魯Identi團隊的隊長羅賓遜(以下昵稱老羅)這樣分享他的感受:
難以想像,一個月前我們還在秘魯為農戶提供服務,現在卻到了羅馬。這是一段了不起的旅程,讓我們能夠瞭解全球食品行業的發展和變化。
秘魯Identi團隊、加納Grow for me團隊,兩支隊伍不僅這次得到拚多多的支持,還和中國有著更深的淵源。
兩支團隊都參加過拚多多支持、由FAO和浙大主辦的全球農創客大賽,秘魯團隊是2024年金獎,加納團隊是2022年金獎。
他們做了什麼?一句話總結:
用數字技術讓農民獲得更多金融資源和市場機會,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一個更偏重信息服務,提升農產品的銷售效率,緩解農民與市場信息嚴重不對稱,農產品難賣的現象。
另一個更偏重農業金融,用中心化數字身份驗證系統,助力農民獲得金融服務。
也確實與今年FAO科學與創新論壇的「推動普惠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糧食體系轉型,不讓任何人掉隊」這一主題高度契合。
那麼,他們是如何從0起步,跨越半個地球來到浙大,又一步步登上聯合國舞台,走向全球的呢?
拚多多在此過程中又發揮了何種作用?
解決全球農業食物體系的「熱焦難」問題
提到農業科技,你腦子浮現的可能是無人機酷酷撒農藥、機器人誇誇除草。
但這次獲獎團隊項目的畫風完全不一樣。
他們的目標不是用機械代替人工來提高種地效率,而是通過數字化優化農產品的流通環節。
秘魯Identi團隊的獲獎項目是一套去中心化的可交互協議系統。
聽起來不太好理解,大概解釋一下,就是農民們能把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需求,第一時間傳到這套系統里,然後系統根據需求,來精準推薦匹配政府、採購方、NGO等相關主體,來解決農業生產、銷售等面臨的問題。
Identi團隊的領隊老羅自小生長在一個農民家庭,他的祖母是秘魯北部的小稻農。
在秘魯農村地區,老羅祖母這樣的小農戶佔比超過90%。不過,農村農業發展很慢,用老羅的話說,他碩士畢業後5年回到祖母的農場,發現「和我記憶里小時候看到的農場一毛一樣」。
同時,雖然秘魯的數字經濟很成熟,但城市和農村地區的成熟度很不一樣。
一方面,秘魯互聯網並沒有對農村地區全覆蓋,使用移動支付很睏難。
且小農戶中的絕大多數沒有智能手機,很難通過便捷的方式(尤其無法進行在線人臉識別)來獲得銀行貸款等金融服務。
另一方面,據老羅說,當地很多上了年紀的農民有視力問題,不怎麼讀報紙或看書,有的甚至不識字,比較喜歡通過收音機來獲取信息。
更重要的是因為長年累月從事農業勞動,他們多數人的手指都多多少少受損,使用智能觸屏手機上的App並不方便。
網絡不佳,智能機不普及,用戶視覺感知度、按鍵/屏幕靈敏度不及普通城市用戶。
這是秘魯農村地區農民生活很小一角的寫照,也成了老羅和Identi團隊出發的起點。
通過近一年的研究,團隊根據小農戶們的日常生活和習慣,以語音為載體,使用IVR(Interactive Voice Response,自動化電話應答系統)技術構建開發瞭解決方案——
農民們用「老年機」進行簡單的電話通話來完成聲紋採集,從而建立數字身份。
如此這般,哪怕是互聯網沒有覆蓋的地區,農民們也能很方便地——目前實踐為不到48小時內——獲得用於安裝農場灌溉工具的設計方案、貸款、保險等服務。
並且直接對接農業金融服務提供商,且無需提交繁雜的數據申請。
現在,Identi團隊開發的系統已經在秘魯、墨西哥和哥倫比亞等拉美國家運用,正式運營的第一年內,為超過2萬名農民提供服務,其中30%的人通過這個渠道第一次獲得了正式貸款。
特別有趣的是,由於便捷設計,使用Identi的農民中有20%超過60歲,而且是系統中最活躍的那群人之一。
實績在手,Identi團隊拿下了2024全球農創客大賽的冠軍。雖然主持人宣佈結果時,因為不太會發音,險些讓團隊以為自己與獎項失之交臂。
在拚多多的支持下,獲獎後的Identi團隊於10月受邀前往羅馬,在FAO科學與創新論壇上面向全球展示其農研創新方案。
怎麼說呢,其實在過去幾年,拚多多給予農創客們資源和各方面支持的,不只這一支團隊,受惠者也不僅僅來自國外。
今年全球農創客大賽的季軍團隊——智慧番茄,也是其中代表。
他們來自中國,幹的事情是種番茄,準確地說,用AI高光譜技術種植「智慧番茄」。
具體過程中,團隊利用AI算法結合光譜成像技術,加上番茄種植數字監控系統,精確監控和優化番茄種植的每個環節,保持番茄紅素含量高而穩定——番茄紅素是成熟番茄中的主要色素,不僅是廣泛使用的天然色素,而且已經越來越多地應用於功能食品、藥品和化妝品中。
一套搭配下來,提高番茄產量和生產效率,簡直手拿把掐的。
智慧番茄項目負責人黃誌青介紹,結合AI數據分析,解決方案獲取的數據量不斷擴充,現在,項目已經能應用在更多的農作物品種中,比如咖啡豆、果蔬、茶葉、橡膠、中藥材。
而且,由於技術的發展和成熟,完成高質量種植的成本目前已降至數年前的十分之一。
在拚多多連續支持的四屆全球農創客大賽中,越來越多真需求、小智慧、大作用的農創團隊來到台前,並且,科技幫上的忙越來越實在,AI味也越來越濃。
拚多多副總裁侯凱笛表示,AI的發展必將為傳統農業生產注入新的活力:
拚多多希望搭建一個讓全世界青年農業科技創業者相互切磋、交流的平台,共同探索「AI+農業」落地的更多可能性。
為什麼是拚多多?
問題是助力全球農業創新的,為什麼是拚多多?
在很多人眼中,拚多多身上最顯眼的標籤或許還是電商平台,秘魯Identi團隊的羅賓遜在此之前也是這麼認識的。
在比賽前,我們對拚多多不太瞭解。然而,在我們開始研究中國的農業科技公司時,發現拚多多是解決農糧行業方面挑戰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在減少浪費的同時,實現了產消直連、助力農民致富增收。
農業戰略已經被寫到了拚多多的基因里。
自2021年起,拚多多開始「重研發」,特別是在農業科技領域的投入。這一轉型不僅是為了提升公司的技術實力,也是為了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農業科技的投入被視為犧牲短期利潤以追求長期價值的戰略選擇。
那麼這些年拚多多具體都做了什麼,具體來盤一盤:
面向創新創業團隊,舉辦科技比賽。
除了前面提到的全球農創客大賽已辦到第四屆,也有國內的科技小院大賽、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吸引和扶持了大量人才參與。
科技小院大賽,主要面向全國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和青年學者,鼓勵他們通過實地調研和實踐,提出創新的農業解決方案。
多多農研科技大賽,主要吸引科研團隊和青年科學家,挑戰溫室種植、集裝箱植物工廠等具體應用場景。
全球農創客大賽,重點則是全球視野下的農業創新解決方案,也起到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的作用。
曆屆比賽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團隊參與,為農業科技人才提供了展示和發展的平台,激勵更多年青人投身農業科技領域。
面向商家,又有直接資金扶持。
面向消費者的「百億補貼」計劃已成為拚多多的招牌,現在面向優質商家,拚多多也推出「百億減免」計劃,預計將在未來一年為商家減免100億手續費。
減免什麼?開店保證金、服務費、物流中轉費,以及退還推廣費。
並且同一商家通常會在拚多多開設多家店舖增加曝光,這樣一來,有商家預估一年就能節省成本數十萬。
而商家經營成本的降低,讓他們更有動力完善產品與服務,滿足消費者需求。消費者也會在拚多多平台上多多購物,最終邁向商家、消費者和平台的三方共贏。
更長期的佈局,是面向基礎科研提供支持。
去年,拚多多與中國農業大學設立研究基金,至今資助的50項在研項目中已有多個項目收穫重要階段性成果另有數篇文章在知名學術期刊發表,涵蓋基礎生物學、細胞學、植物生物技術、食品科學等領域。
例如前不久,《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田豐課題組和生物學院李繼剛課題組的合作研究論文,揭示了玉米適應密植的分子機制。更早以前,中國農業大學魏育蕾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團隊在《細胞》上發表文章,揭示人類胚胎尾端信號源調控原腸運動。
以農業為長期核心戰略的拚多多,誕生於移動互聯網時代,在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技術改變農業產業鏈各環節方面發揮著作用
在這個過程中,拚多多並非僅僅是在付出、做慈善,而是從中看到了自身更長遠的機會。
短期來看,在電商行業從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的背景下,生鮮農產品作為高頻消費品,成為拚多多的主要訂單來源之一。通過技術提升供應鏈效率和消費體驗,拚多多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
長期來看,以創新激發農業創造力,吸引人才投身農業,培育新質商家,借其帶動作用推動農產區、產業帶產業升級,走向正循環。
One More Thing
如今,拚多多這些舉動不僅在國內打開局面,影響力也逐漸擴展到國外,獲得國際認可。
例如,拚多多曾於2022年榮獲糧農組織頒發的年度創新獎,成為當年該獎項在全球的唯一企業獲獎者。
在今年的FAO世界糧食論壇上,拚多多作為亞洲企業代表受邀出席。在活動上,拚多多企業發展副總裁王海薇分享了過去九年公司在農業和農研領域的創新思路及成果。
在科學與創新論壇現場接受媒體採訪時,王海薇表示:
數字技術之於農業發展,猶如精準灌溉之於現代園丁,每一行代碼都能結出豐碩果實,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有力保障。
FAO創新辦公室主任馬雲森點讚拚多多是數字農業創新發展的典型,拚多多在數字農業創新方面的實踐經驗被視為應對全球糧食不安全、氣候變化和可持續性挑戰的重要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