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康妮」登陸台灣,長三角局地降水或持續30小時左右

據中央氣象台監測,今年第21號颱風「康妮」(強颱風級)的中心已於10月31日14時前後在台灣省台東縣成功鎮沿希頓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5級(48米/秒)。

中央氣象台表示,「康妮」在路徑上有別於常年同期的秋颱風,將帶來極端降雨。今天(10月31日)上午,中央氣象台召開颱風「康妮」通氣會,介紹颱風路徑、風雨影響的最新情況。

「康妮」以強颱風級別登陸台灣

中央氣象台指出,有利的海溫條件和環流形勢使得颱風「康妮」在登陸前保持了高強度,從10月29日到30日早晨,「康妮」逐漸增強,並完成了強度「三連跳」:29日8時加強為颱風級,17時加強為強颱風級,30日5時升級為超強颱風級。登陸時由超強颱風級減弱為強颱風級。

據預測,「康妮」登陸之後將穿過台灣島,於今天夜間進入台灣海峽,在閩浙近海逐漸轉向東北方向移動,並逐漸變性為溫帶氣旋。

「康妮」登陸之後,受地形破壞作用,颱風眼區較之前已明顯模糊。受台灣島中央山脈的阻擋,「康妮」在登陸過程中強度減弱較快,但仍將給當地帶來大範圍強降雨,台灣島東區部分地區今天將有特大暴雨(250~800毫米)。此外,今明兩天,福建、浙江、上海、江蘇等地也將陸續出現強風雨天氣,其中浙閩沿海、上海等局地有大暴雨,11月2日降雨減弱。

專家提醒,上述部分地區發生山洪、地質災害、中小河流洪水、城鄉積澇等的氣像風險高,公眾需做好相關防禦措施,避免在風雨集中影響時段外出或靠近海邊、河穀、山區等危險地帶。

颱風登陸時,受地形破壞作用,颱風眼區較之前已明顯模糊。中央氣象台官網截圖颱風登陸時,受地形破壞作用,颱風眼區較之前已明顯模糊。中央氣象台官網截圖

「康妮」仍可能在浙閩沿海再次登陸

中央氣象台正研級高工呂心豔告訴記者,一般秋颱風路徑是以西行、轉向路徑為主。超強颱風「康妮」路徑少見,登陸台灣島後仍可能在浙閩沿海再次登陸。

「10月底至11月初,颱風登陸東南沿海比較少見。目前,‘康妮’在副熱帶高壓的引導下向西北方向移動。但是今天夜間會有一股冷空氣過來,副熱帶高壓將明顯東退,在副熱帶高壓東側偏南氣流的引導下,颱風移動路徑的偏北份量逐漸增大。後期,‘康妮’有沿著浙閩沿海北上的可能。」呂心豔說。

據中國天氣網介紹,「康妮」在登陸台灣後,如果還二次登陸福建或浙江沿海,那麼它將創下颱風登陸福建或浙江的最晚紀錄,也會是1949年以來首次有颱風在11月份登陸福建或浙江。

「康妮」是秋颱風,呂心豔表示,秋颱風容易與冷空氣相結合,進而導致比較強的風雨影響。

為何深秋仍有超強颱風?呂心豔介紹,秋季颱風生成位置往往遠離大陸,因此有比較大的發展時間和空間,雖然到了秋天,但海洋上能量還是比較高,當秋颱風經過溫暖洋面,仍有很好的發育機會。

上海局地日降水量或破1981年以來歷史同期極值

上海中心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孫敏介紹,受超強颱風「康妮」外圍環流和冷空氣的共同影響,今起三天上海將迎來明顯風雨天氣,強降水集中時段出現在10月31日半夜到11月1日白天。

「今天傍晚開始,上海雨勢將增強,預計強降水將持續到11月2日淩晨。」孫敏介紹,累計雨量可達大暴雨(120~180毫米)。上海東南部地區雨量更顯著,局地可達200~260毫米,最大小時雨強可達到40~70毫米。局地日降水量可能達到或者突破1981年以來的歷史同期極值。

大風方面,今天夜裡開始,上海風力逐漸增大。明天最大陸地陣風達到8~9級,高層建築及沿江沿海地區的陣風,可達9~10級,沿江洋洋山港區最大陣風可達10~11級。11月2日下午,風力開始逐漸減弱。

目前,上海市已發佈颱風藍色預警。孫敏提醒,今天夜裡到明天的暴雨可能造成易積水路段出現積水,需注意出行安全,此外,「康妮」颱風影響期間,正值天文大潮,還需要防範風暴潮增水影響。

長三角局地降水可能持續30小時左右

對於我國來說,10月底11月初的颱風雨是否罕見?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孫軍介紹,「10月底到11月初,颱風登陸華南的有一些,登陸東南沿海比較少見,所以它帶來的強烈降雨,與歷史同期相比來看也是比較少見的。」

孫軍解釋,未來幾天,華東沿海地區將出現歷史同期少見的猛烈降水。他分析,這次颱風帶來的降雨,不光來自於颱風本體,還有颱風與冷空氣結合帶來的降水。另外,華東沿海的地形對降水也會有一些影響。受颱風影響,華東東區海上的偏東風和偏南風都很強,攜帶大量水汽的向岸風,在沿海部分山地地形抬升作用下,還可能在沿山地區製造更猛烈降雨。

中央氣象台預計,10月31日至11月1日,台灣、福建東北部、浙江中東區、上海、江蘇南部等地將有暴雨或大暴雨,其中福建東北部、浙江東區、上海東南部等局地不排除出現特大暴雨。

需要注意的是,華東區分地區降水持續時間將比較長,尤其長三角一些地方降水時間可能會持續30個小時左右,累計雨量大,與歷史同期相比將明顯偏多。

新京報記者 王景曦

編輯 白爽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