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不穩的夫妻倆,菜場里走穩幸福步子

「廖大姐,這個褲子你幫我剪個褲邊,明天來拿,我要穿著它跟兒子去香港玩。」在江北區洪塘街道優樂惠孫家菜場,馮阿姨笑著走進「廖大姐裁縫鋪」。

廖三蓮拿起量衣尺,幫她量褲長、做標記,「你放在這兒,明天上午來拿。」

「那我先去買菜啦。」寒暄了幾句後,馮阿姨轉身到菜場挑選晚餐食材。

菜場里的裁縫鋪,

殘疾夫妻的新生活

近10平方米的裁縫鋪里,放著一台老舊的平縫機、一台拷邊機、30多卷各色絲線、1.5米長的工作桌。

45歲的廖三蓮梳著高馬尾,穿著白色衛衣、黑色長褲,帶著一臉笑容跟每一位進店居民聊著天。

她腳踩縫紉機,踩得嗡嗡響,手上利索地給牛仔褲鎖邊。但起身時,她需雙手按著工作台,走路時身子有些不穩,其中一條腿略顯吃力。

「我現在好很多了,之前因為小兒麻痹,需要用一隻手扶著一條腿,才能走路,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摔倒。5年前做了手術,走路能解放出來一隻手了。」廖三蓮笑著說,手裡的活兒忙不停。

她的丈夫金錦良,穿著黑白格子襯衣,坐在鋼管銲接的特製扶手座椅上,白色棉繩將左小腿的黑色褲子捲起綁牢。

起身走路時,金錦良拿掉中間橫著的木座板,座椅便化身為他的四腳枴杖,雙手扶著扶手,單腿走路,一走一停,略顯吃力。

1998年,廖三蓮從湖南老家嫁到寧波洪塘,在莊橋一家製衣廠工作,一幹就是20多年。

金錦良因7歲時患骨髓炎,腿腳不便,兩年前腿疼得厲害,便做了截肢手術。

訂外套扣2元一粒、剪褲邊普通邊5元、剪袖口6元、腰圍加大20元……裁縫鋪的牆上,修衣價格表上,剪褲邊、剪袖口、剪衣長、改腰圍、換拉鏈等項目,明碼標價。

「廖大姐的縫補手藝很好,價格也便宜。」「裁縫鋪開在菜場里,特別方便。」半個小時內,3、4位居民拿著需要縫補的衣服走進裁縫鋪。

當天下單,第二天拿衣,是「廖大姐裁縫鋪」的時間表。因為白天要到製衣廠上班,裁縫鋪的縫補工作,廖三蓮只能在下午5點下班後再做,有時一直做到晚上10點多。

雖然幹著兩份活兒,工廠、裁縫鋪「輪軸轉」,生活辛苦,廖三蓮心裡卻很充實,「我有一膀子力氣,還有手藝,想多賺點錢,以後還能靠裁縫鋪和縫補手藝養老呢。」

忙的時候,裁縫鋪每天能接到10單左右的生意,一日收入在50元到100元之間。

「9月份,裁縫鋪賺了1500元左右,很開心。加上製衣廠薪金兩三千,我們兩口子一個月收入有4000元呢。」廖三蓮樂嗬嗬地說。

當初的一句「隨口問」,

後來的三個「沒想到」

今年春節的時候,廖三蓮像往年一樣,到江畔社區領取節日福利。

她碰到江畔社區副主任、婦聯主席金姣華,隨口問了一句:「我能找個地方,擺台縫紉機,給居民縫縫補補,補貼點家用嗎?」

倆人嘮起家常,廖三蓮說自己在莊橋一家製衣廠技術科工作,縫縫補補20多年,有點手藝。平時社區居民想縫補衣服、改褲邊等,都會找到廖三蓮家裡,廖阿姨下班後連夜補好,鄰里們會看著給些縫補費

廖三蓮的一番話,金姣華放在了心上。春節假期結束後,她就找江畔社區黨委書記洪波商量,兩人一合計,社區居民常在網格群裡詢問哪裡可以縫補衣服,社區15分鐘生活圈確實缺少這麼一個生活場景。

「居民有需求,廖阿姨有手藝,這事情很值得做。」洪波說,隨即社區婦聯幹部聯合社區負責殘聯工作的唐亞祥開始找場地,尋找人流量大、交通便利的鋪子。

幾番現場走訪,祥北路旁的優樂惠孫家菜場,剛好有兩間店舖空置,廖阿姨騎電動車20分鐘就能趕到,距離不算遠。

但是,菜場內一間近10平方米的店舖,一年租金就近1.8萬元,額外還需支付水費電費。這對於廖三蓮和金錦良這對殘疾人夫婦來說,是一筆不菲的支出。

考慮到這對夫妻的難處,洪波找到了優樂惠孫家菜場負責人周子君,希望菜場可以免去店舖租金。沒想到,周子君爽快地答應了,還承諾水費電費可以減價優惠

回憶起當初從社區工作人員那裡聽到這個好消息時,廖三蓮連說了三個「沒想到」——

「沒想到當時我跟社區隨口一提,他們竟如此上心。」

「沒想到這麼快,他們就幫我找到了地方。」

「我以為就是找個空地、擺台縫紉機就行,沒想到他們竟給我找了一間店面,還免房租。」

今年5月初,在社區工作者一番張羅下,「廖大姐裁縫鋪」在優樂惠孫家菜場開張了。

以後的日子,

能走得越來越好

每天早上6點30分,廖三蓮趕到店舖,一直幹到7點30分金錦良來接班後,她再趕去製衣廠上班,5點下班後再趕到裁縫鋪。

「廖大姐裁縫鋪」,讓廖三蓮多了一份生計,多了一項收入,也讓金錦良走出家門,走進社區,融入社會。

接待顧客、記錄需求,是金錦良的主要工作。

居民將需要縫補的衣物送來,他對接好居民需求,腰長改多長、褲腳改多少、哪裡補扣子等等,都寫在紙上,貼在塑料袋上,等妻子下午5點下班時,一起交給她,自己再回家給妻子做晚飯。

「沒開裁縫鋪之前,我每天差不多就是待在家,看看電視。如今在店裡,我能幹點活兒,見見世面。」金錦良說。

金錦良坐在裁縫鋪里,透過玻璃櫥窗,觀察著菜場來來往往的人群,和周邊菜攤主聊聊家常,跟前來縫補的居民一番溝通,「見識廣了,心裡敞亮,人也開心了。」

平時,菜場晚上8點關燈關門。廖三蓮下午5點半開始縫補,有時要做到晚上10點多,菜場負責人、保安們會貼心地為她「留門」。

「保安晚上會來問問她,等她活兒都做完了,菜場再鎖門。」周子君說。

廖三蓮說,現在年青人喜歡手機搜索店舖、下單,她打算研究一下,以後讓裁縫鋪上線網上平台,為更多居民提供便利。

「雖然我倆走得不穩,走得不快,但是有這麼多人幫我們,以後的日子肯定能走得越來越好。」廖大姐笑著說。

在廖大姐裁縫鋪旁邊,是一家優愛公益驛站,裡面放置著非遺布包、各色布偶、盤扣耳環、絨花飾品、編織手提包等。

開鎖鑰匙插在玻璃櫃上,居民可以自行開櫃,掃碼購買。

這家驛站由洪塘街道婦聯、江畔社區和優樂惠孫家菜場共同打造,其中的手工藝品由洪塘街道江畔社區居民、寧波市社會福利院的青少年以及轄區巾幗共富工坊的阿姨們製作,定期更新,為轄區有手工特長的婦女提供新的展示和銷售平台。

「社企工坊,益起共富,助力弱勢群體再就業、微創業。」洪塘街道江畔社區黨委書記洪波說,社區以居民創業需求為導向,共建單位提供閑置場地,社區誌願者排摸社區能人和弱勢群體,社區提供創業的平台,通過「五社聯動」創新抱團共富發展,創業新思路,將助殘助弱的理念推向轄區周邊,打造「慈善+社區」公益模式,讓公益融入社區生活。

見習編輯:徐奕齡 審核:龔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