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理想城市的N種模樣
編者按
城市如同一個巨大的容器,既是都市人棲居奮鬥的空間,也承載著每個人的歡樂、回憶、期冀和夢想。城市與人的互動是充滿溫度的,人們堅定地選擇一座城市,歸根結底是為了讓生活更加美好。理想城市何以可能?城市發展如何更加友好?10月30日下午,中國青年報社推出「青春中國·擁Bao未來」特別節目之「城市·呼吸」,探討城市的現在與未來,感受城市的千姿百態,並與城市規劃專家和登過珠峰的「當代徐霞客」一起,共同暢想理想城市的一千零一種「打開方式」。
—————
理想的城市什麼樣?對於這個問題,生活於其中的人可能會給出五花八門的答案。宏觀如「有宜居宜業的生活奮鬥環境」「文化氣息濃厚活躍」「人才政策誠意滿滿」,具體如「每天通勤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有就醫需求時不必為掛不到號煩惱」,或是「週末總是有Citywalk的好去處」「咖啡店的出品不會讓愛好者們失望」,不一而足。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城市「演進」的歷程,絕不只是對最初規劃圖紙的僵化落實照搬。正所謂「城,以盛民也」,人是城市中的活動主體,是城市活力的源泉所在。每個群體同城市彼此適應、雙向互動的過程,也是從不同角度雕塑一座城的獨特氣質、孕育無限可能的過程。未來,城市可能「進化」出N種面貌,但無論如何,只有尊重人在城市空間的體驗感和歸屬感,將「人」作為規劃、建設和治理的基本尺度,才能稱之為真正的理想城市。
理想的城市,首先應當兜牢民生底線,儘量為不同社會群體減少後顧之憂。城市生活並非懸浮的,它關係到每個家庭最為日常的衣食住行、柴米油鹽。做好基礎保障,切實解決不同群體眼下最苦惱、最擔憂的問題,便是提升居民幸福感最直接的一種方式。
比如,為剛剛步入社會的年青人提供更多可負擔的住房選擇,避免「極端通勤」困擾;推動外賣員、快遞員等靈活就業人群「應保盡保」,確保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順利入學;完善托育服務體系,破解上班族的「帶娃難」困境;通過「加裝電梯」等改造服務,方便老年群體日常出行……城市治理更加精細化,真正「看見」這些事關民生的「關鍵小事」,是城市人性化溫度的展現,也是建設理想城市的題中應有之義。
理想的城市,還應充滿人文氣息,構建包容多元的文化空間。很多時候,城市高聳現代的建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固然令人讚歎,但在硬件設施之外,這裏是否有令人著迷的文化「軟環境」、能否滿足人們日益豐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樣影響著人們對一座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近幾年,「城市生存指南」系列討論頗受年青人歡迎。在相關播客中,參與者會為昆明的哪種米線更好吃爭論不休,分享北京古建築、博物館等不同主題的Citywalk路線,討論哪些城市的文藝展覽更豐富、樂隊演出最值得一看、訪問節目開放麥最好笑……從在地飲食文化到文博資源,從打卡選品獨特的小眾書店到「常駐」借閱便利的城市圖書館,如今,文化生活已經悄然被更多人納入「城市生存」的範疇,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愈加重要的角色。沒有文化元素的浸潤,城市生活就必然是冰冷而蒼白的。以守正創新的方式傳承歷史文脈,以包容開放的姿態滋養不同文化業態,成為人們對理想城市的共同期待。
理想的城市,需要強化服務意識,彰顯文明細節,讓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感到舒適、自如。城市的服務意識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切切實實影響著人們的觀感和體驗。
比如,當城市規劃者設計出更多公園「留白」,那些有戶外慢跑、週末遛娃、自我放空需求的人群就有了合適的去處;當政務流程不斷精簡,「最多跑一次」成為常態,人們便可以省卻不少無謂的奔波和折騰;當「與人為敵」的道路障礙少一點,方便殘障人士出行的設施更完善一些,人們在出行時就能更加安心、放心……說到底,城市規劃還是應當以人的現實需求為核心,以更加細微的顆粒度體察人心冷暖,儘量照顧到不同群體、不同場景下的生活和發展需要。
「七溜八溜,不離虎糾(福州)」,去年,筆者去福州出差時,聽到過這樣一句讓人印象深刻的當地老話。這份人與城之間的深厚情感,同樣可以推廣至其他城市。發展前景、美景美食、人才政策……人們對一座城市流連忘返的理由有很多,其實最關鍵的還是自己作為人的價值和尊嚴真正被看見、被尊重,這也應當是未來理想城市建設努力的方向。
任冠青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11月01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