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城市能讓青年有獲得感
中國青年報社「青春中國·擁Bao未來」特別節目之「城市·呼吸」,跟著「青春讀行俠」和他的「綁定系統」穿越不同城市,看看青年喜愛的旅遊目的地。 影片截圖
又是一年秋招季,即將走出校園的青年懷著各自的夢想與希望,準備奔赴心中的理想之城。或是繁華都市,或是古韻水鄉,或是塞上邊城,或是濱海小鎮。面對鄉愁與遠方,該在哪裡落腳紮根?獲得感,是青年選擇城市的關鍵詞。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中提到,要促進青年更好成長、更快開展,其中就包括改善青年的基本生活條件、提高物質生活水平、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等,以增強青年的獲得感。對於當代青年來說,在城市中的獲得感,既要在物質層面能「看得見、摸得著」,又要回歸於精神層面能「感受得到」。
城市能給予青年什麼?2022年4月,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中央文明辦等17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的意見》,鮮明提出「城市對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為」的城市發展理念,為創建青年發展型城市提供政策支持。
近年來,不少城市都拿出「真金白銀」來吸引青年人才,有的放寬落戶政策,提供保障性租賃住房或住房補貼;有的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發放創業就業補貼資金;有的聚焦青年婚育、托幼、養老等方面需求,出台普惠性支持政策。不斷髮力,為青年「兜底」工作與生活,解決他們實際困難的青年友好型城市,正在獲得青年的青睞。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大城市」,還有很多獨具特色的三四線城市、縣城也在持續推動向青年友好型城市轉型,給青年帶來更多的獲得感。比如湖北鄖西聚焦文化、電商等行業,培養關注一批創業就業青年,打造以青年為主的「湖北第一淘寶村」。再如安徽祁門創優青年服務環境、創建畢業生對接平台,依託紅茶和中醫藥兩大特色產業,推進建設「數字遊民」基地,吸引返鄉青年。
青年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能為城市注入全新血液,但也面臨著不少困境。城市吸引青年紮根,也應助力青年成長。許多城市為青年提供了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和職業培訓項目,幫助青年提升技能和知識,將青年發展納入城市規劃,幫助青年在發展成長中實現自我價值。近些年火爆各地的「青年夜校」正是生動寫照,隨著更多能為青年提供思想啟迪、技能錘煉、興趣拓展、社交聯誼的「充電樁」出現,越來越多的青年不斷「充電」發掘自身潛力,實現長足發展。其實,一座城市和青年最好的關係,就是共同成長、互相成就。
除了物質層面的支持,青年在城市中的獲得感,也離不開精神方面的滋養。當青年紮根於城市,文化就成了最重要的養分之一。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傳統。通過挖掘和弘揚城市的本土文化,可以讓青年加深對城市的瞭解,增強城市認同感,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前不久,「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探訪中軸線再度在年青人中火爆。很多人在觸摸北京的一磚一瓦中,感知歷史文脈,增強了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也積極加入到宣傳、保護城市文化遺產的隊伍中。
而各類文化藝術展覽、音樂會和體育賽事等,為年青人提供了工作之餘的休閑選擇,為青年應對生活挑戰增強精神韌性。同時,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博物館等各類公共文化服務場所,也滿足了青年對文化資源的需求和社交需求,讓他們找到誌同道合的朋友,在思想碰撞中得到共鳴和慰藉。用文化的社交屬性為青年帶來生活色彩和情感依靠,這也是青年獲得感的另一個重要維度。
青年獲得感的背後,也伴隨著一定程度的壓力。既有職場上的競爭與挑戰,也有生活中的迷茫與困擾,需要社會各方給予更多關注與關愛,尊重與包容。媒體與學術界也一直關心青年成長,中國青年報社製作的直播節目「青春中國·擁Bao未來」之「城市·呼吸」特別節目,就是在探討青年與城市的話題。
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每一次進步,都凝聚著青年的智慧與汗水;而青年的每一項成就,都映射著城市的滋養與支持。重視青年力量,讓青年有獲得、能獲得,才能讓城市同發展、共繁榮。
蔣繼璿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11月01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