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希望《焚城》這類災難片呈現的太真實丨導演談
《焚城》是華語電影中少有的災難題材影片。
由潘耀明執導,劉德華、白宇、莫文蔚領銜主演的災難大片《焚城》於11月1日在全國上映,影片講述 香港遭遇危險物質泄漏危機,24小時後將波及全香港。環境保護專家 範偉立(劉德華飾)、高層 Cecilia(莫文蔚飾)、前線消防員 黎傑峰(白宇飾)等人試圖阻止這場危機的發生。
作為華語電影中少有的災難題材,《焚城》創作起源於一起有關香港的「洋垃圾非法轉運」事件的新聞報導,導演用商業大片來包裝社會議題,為觀眾呈現視覺奇觀的同時,也帶來了災難背後的社會思考。攝影師出身的潘耀明,曾為電影《捉妖記》系列、《竊聽風雲》系列、《金手指》等掌鏡,也曾執導過兩部電影作品,但第一次執導這麼大體量的商業片,壓力很大。影片有2100個特效鏡頭,製作龐大,對導演潘耀明來說,製作這部災難片,對整個幕後團隊來講都是一個非常大的「災難」,要慢慢一步一步去挑戰。
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對於如何處理災難片的現實邏輯與戲劇性關係的問題,導演潘耀明不希望這部災難片在故事上太過真實,從視角、故事、爆炸場面上試圖放大一點點信息,讓觀眾看這部災難片時彷彿會進入一種奇幻旅程。
【創作】
故事起源於新聞報導,曾冒風險采景
新京報:作為華語電影少有的災難片,《焚城》的故事靈感是怎麼來的?
潘耀明:故事起源於一起新聞報導。因為國際上有出台法案,電子廢品要經過處理才能排放,但費用很高,有些商人就非法運到別的地方低價處理。美國有一個環保組織,他們好奇那些廢棄的電子化學產品被運到了哪裡,就偷偷把200多個追蹤器放在不同箱子裡,最後發現有60多個箱子運到了香港,其中有55個是在新界,那裡有很多回收場。這件事情後來還上了《時代週刊》,安樂影業的江老闆(江誌強)看到後就跟團隊說想拍這個項目。
新京報:江老闆給你講到這個項目的時候,你聽完是什麼反應?
潘耀明:江老闆找我的時候大概是2020年,他把第一稿劇本寫好以後找到我說,想拍一個香港從沒有過的災難片,還要有新鮮感。我說太困難了,在香港那麼小的地方,如果要處理那麼大製作(項目)預算非常高。他說,我不怕,我就是想拍。我看完劇本後覺得這個項目有點意思,因為我家當時就住在新界大埔,所以常常看到一些回收場,但是你不知道裡面做什麼的,沒辦法走進去,也挺好奇的。
新京報:江老闆給你的第一稿劇本和最後的定稿劇本,前後調整大嗎?
潘耀明:大的框架來講,故事還是講一個災難,廢料廢物有泄露(危險物)的危險。劇情上面有一點點我個人喜愛方面的修改,最後改到12稿。比如,第一稿的時候,故事一開場重心是放在消防員身上,但是我覺得應該要有一個讓觀眾感受到充滿了罪惡感或者是贖罪感的人開場,然後再帶進消防局的線比較好。
新京報:當時團隊有去回收場采景嗎?
潘耀明:我們的編劇團隊也找了當時報導這個新聞的香港報紙,那個記者後來移民了,也嘗試跟美國那個環保組織的成員聯繫,因為他來過香港追蹤,但他也沒辦法進入那些回收場。我們在采景的時候,那些回收場也不允許外人進入,我們就嘗試航拍,去看看那個地方裡面有什麼,結果航拍機飛了一會兒,裡面就有人跑出來製止,「你幹嘛呢,拍什麼東西」,讓我們馬上離開。我們都是冒著風險去采景,那些地方是挺神秘的。
《焚城》劇組請來的消防顧問在拍攝現場講述細節。
新京報:影片中有很多關於化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和術語,劇組有沒有邀請相關專家顧問為劇本把關?
潘耀明:我們找了一些化學專家、物理專家、有毒廢料的專家,消防(專家)就更不用說了,消防處是鼎力支持我們拍這個項目,並且我們找那些專家有些時候是需要找到兩三個,比方說那些大學教授,如果他們願意的話,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這個細節是怎麼一回事。我們基本都是按照真實狀態和化學品的反應去構建故事。
【表演】
劉德華肢體語言老練,莫文蔚有氣場
新京報:劉德華的父親曾經也是一位消防員,他接演這部戲有這層原因嗎?
潘耀明:江老闆找劉德華來的時候,我不知道他父親是消防員。直到有一天試裝的時候,劉德華演一位災難應對專家,消防服跟他沒什麼關係,但我想讓他試一下消防服,我想有一場戲可能有機會用上。他穿上以後就看著鏡子,拉拉衣服給我看,帶著微笑回頭告訴我,「我父親也是消防員。」那一瞬間是挺奇妙的,因為我觀察他照鏡子,感覺到他好像跟他父親產生了一種聯繫。
新京報:莫文蔚好多年不演電影了,這次怎麼想到找她出演Cecilia這個角色的?
潘耀明:我跟你的想法一樣,因為我上次跟她合作是19年前的《童夢奇緣》(潘耀明擔任攝影指導)。籌備《焚城》時,我們想來想去,我覺得莫文蔚是一個不錯的人選,但問題是她當時在內地唱歌發展不錯,很多時間花在了音樂上,我信心不大。後來江老闆跟劉德華也覺得她是一個好的人選,他們兩個就邀請她。我很開心的原因不是19年後大家再重遇,而是這個角色要與劉德華對得上戲,如果對不上戲,整個戲就塌了。雖然莫文蔚這幾年演戲不多,但是她有一種外在的氣場在,如果不是她演的話,我真的不知道有誰可以能做到這點。
劉德華和莫文蔚在《焚城》中上演精彩對手戲。
新京報:劇本中原先定的這個高層就是女性角色嗎?
潘耀明:是的,因為我覺得需要一個反差,如果是兩個男人對戲的話,化學作用沒那麼大,太強勢的話也不好。從一個女性跟男性的角度來講,我覺得有反差是比較好看的,還有機會給到這位女性高層多一點內心矛盾和掙扎的戲。
新京報:這兩個人的對手戲特別精彩,導演在拍攝時如何營造出那種劍拔弩張的感覺?
潘耀明:當你把這個場景所有東西跟演員配合好,對白都順了之後,讓他們演一遍的時候,你就知道有什麼點是他們能做到的。每一場戲我都很仔細地告訴他們前面是一件什麼事、後面是什麼事,我一一把這個東西教講給他們。他們兩位的好處是都非常合拍,比方說,劉德華是一位非常老練有經驗的演員,他會用一些肢體語言去配合對手,我們拍完一條有什麼覺得不對的地方,再提醒他們通過小的細節再去調整下氣氛。
【主題】
災難片要傳遞避免災難,珍惜身邊人
新京報:很多網民說,災難片都有一個敘事套路,「每一次災難,都能挽救一個破碎的家庭」,導演怎麼看待災難片的這種敘事套路?
潘耀明:你剛才說到「每一次災難,都能挽救一個破碎的家庭」,我覺得確實也是的,但是在我們的故事中,它不只是救一個家庭,是救好多的家庭。這都不是重點,我希望的是大家感受到這個故事傳遞的信息以後,去避免這個災難事情發生,不要用災難來彌補自己以往的過錯,不要在最後一刻才懂得去珍惜,這是我常常提醒自己的。劉德華跟白宇飾演的角色,他們之間的誤會衝突如果需要一個災難來幫助彌補的話,我覺得也不是一個好事情。這部影片我想傳達的是,大家要珍惜身邊的人。有沒有用另外一個敘事角度去講這個災難片?確實是可以,但是傳遞信息跟感染力可能就不一樣。
《焚城》劇照。 白宇飾消防隊長黎傑峰。
新京報:雖然是一部災難片,觀眾也會思考故事中的現實邏輯,導演如何平衡災難電影中的戲劇衝突和真實性的關係?
潘耀明:好多觀眾也都問我,這是不是真實的,我最不想這是一個真實的東西,為什麼?因為它是一個災害。所以我希望從視角上也好,戲劇上也好,或者那些爆炸場面上,我都希望再放大一點點信息,比方觀眾看到電影中白天的顏色是綠色的,晚上是紫色的,而以前的災難片都是灰暗暗,我不想帶那個狀態,我想有一個新鮮的過程讓觀眾感受到。我們跟天文台長說過這些事情之後,我是想再放大誇張一點點,讓觀眾有一個奇幻的旅程去看這個災難。
新京報:電影中有一場幻想鏡頭,消防員沒有安全接到跌落的放射物,結果發生了泄露引發劇烈爆炸,衝擊波蔓延了整個香港,為什麼要拍這個幻想鏡頭?這個鏡頭在製作上有什麼難度?
潘耀明:我需要這個鏡頭,把這個事情夢幻化,讓觀眾感受到,那一瞬間就會毀滅了整個香港。如果按照真實邏輯來的話,泄露造成的破壞是一個持續漫長的影響,可能這個地方就成為一個廢區,很長時間都不能居住,但在電影中沒法表現。這個鏡頭是後來我加上去的,讓觀眾在一瞬間感受到危險物質的傷害性和殺傷力。
影片《焚城》揭秘洋垃圾黑暗鏈條,放射物廢料導致系列災難。
新京報:影片結尾將即將竣工的一排大樓炸掉,用大樓廢墟掩埋放射物的災難應對方案也是虛構的嗎?
潘耀明:我們也找專家聊過,像威力這麼大的放射物一旦泄露需要多高的混凝土把它蓋住才不會泄露出去。如果不夠高,它還是會滲透出來。這個是真實的資料,然後我們又加入了一些想像的東西。
【比較】
如果參照別人作品,拍起來沒太大意義
新京報:除了導演之外,你在片中還做了老本行攝影指導,身兼多職會不會更辛苦一些?
潘耀明:辛苦我覺得倒沒有什麼問題。其實我嘗試過另外找一個攝影指導,但因為時間不是很多,還牽扯到特效、演員等各個部門,如果浪費好多時間在我或者攝影指導身上,我可能完成不了(項目)。90天拍攝週期成本很高,我絕對不願意再加一天的拍攝,如果我重新再跟攝影指導去溝通故事、攝影風格,溝通成本很高,所以才決心還是自己來,請一些跟我一塊做了很久的掌機,大家一起去把這個事情完成。我覺得挺好的,因為每件事情也是在學習,學習過程中肯定會遇到一些難題,這些都是這個電影給到我的經驗。
潘耀明導演在《焚城》拍攝現場。
新京報:華語電影中很少有同類型的災難片,導演有沒有去看一些國外同類型的作品做參考?
潘耀明:沒拍這部電影前看過一些,比如《2012》那種荷李活災難片,到自己去拍的時候,當時也沒有查什麼資料,我總覺得為了拍電影去參照別的作品,好的壞的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你,所以我就儘量避免去看這些作品。我跟其他主創合作的時候,也避免給他們太多那些資料,我只是告訴他們,我會大概用什麼調子、什麼顏色、什麼光,如果參照別人的作品,拍起來就沒太大意義。
推薦到全國百老彙院線觀看影片《焚城》
新京報記者 滕朝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