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赫爾佐格:中國汽車產業有全價值鏈優勢

2024汽車技術與裝備發展論壇10月30日召開。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奧泰因·赫爾佐格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專訪,分享了對人工智能、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思考,他認為中國汽車產業在全價值鏈上具有一定優勢,中國汽車設計者願意從用戶的角度出發設計軟件功能。

對於機器取代人的問題,奧泰因·赫爾佐格說,從歷史發展來看,新的技術變革反而能夠創造出更多新的工作,相信只要人們有學習的意願,結果會是樂觀的。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奧泰因·赫爾佐格。受訪者供圖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奧泰因·赫爾佐格。受訪者供圖

中國汽車產業在全價值鏈上有優勢

新京報貝殼財經:你如何看待全球汽車智能化在現階段的發展?

奧泰因·赫爾佐格:智能化對車輛來說,將有很多的機械組件和電子的元件逐漸被軟件取代。

新京報貝殼財經智能化讓機器取代人,被取代的人應該去找什麼工作?

奧泰因·赫爾佐格:技術變革首先會帶來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我們回顧歷史,每一次出現新的技術變革,反而能夠創造出更多新的工作,比取代的舊工作還多。我相信只要人們有學習的意願,結果會是樂觀的。

新京報貝殼財經:你認為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競爭中的優勢是什麼?

奧泰因·赫爾佐格:中國汽車產業在全價值鏈上都有優勢。我認為中國的汽車設計者更多願意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去考慮汽車的軟件功能。

新京報貝殼財經:你有選擇購買一款中國汽車嗎?

奧泰因·赫爾佐格:我在歐洲駕駛的是一輛南韓車,我很喜歡中國車,但目前中國企業的服務網點不夠多,我可能需要駕車200公里才能找到一個服務點。

完全無人駕駛還需10-15年甚至更久

新京報貝殼財經:你認為人工智能對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有什麼助力?

奧泰因·赫爾佐格:在汽車上,我們已經應用了很多人工智能技術,比如導航系統就是用人工智能來定性驅動的。但人工智能只能作為一種輔助功能。

對於自動駕駛,我認為要實現完全自動化,可能還需要10到15年甚至更久。以目前的情況看,如果我們讓完全自動駕駛的汽車上路行駛的話,面對複雜的路況,車輛沒有辦法卡奧效感知環境、分析預判,此外配套硬件也需要更多發展。

新京報貝殼財經:你認為大語言模型能為車內座艙提供什麼樣的幫助?

奧泰因·赫爾佐格:大語言模型是基於海量數據去生成一個結果,它目前並不準確,可信度也沒有那麼高。一些車輛已經實現了大語言模型裝車,但我個人不太相信大語言模型在汽車上應用可以精準給出回答。對大語言模型,我們需要人工對輸出的結果進行控制,目前這個系統還不足夠可信。

新京報貝殼財經:你認為在汽車智能化領域,中國汽車企業和其他國家汽車企業之間的合作有什麼發展空間?

奧泰因·赫爾佐格:我們已經看到了中國的車企和其他國家的車企進行合作,比如大眾已經在上海建立了合資的研發中心。我認為各方還需要合作解決標準的設立以及軟件授權認證等問題。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白昊天

編輯 張冰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