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清水萬重山 | 從田間到餐桌,一粒米的成長之旅
這裏有豐饒的穀倉,多項育種技術在此誕生,一壟壟稻田中「繪」出了湖南的金色畫卷。這裏有奮鬥的馨香,數十載的田間科研之路,讓一串串稻粒鑄就了國家糧食安全的銅牆鐵壁。這裏是湖南,洞庭湖流域的「魚米之鄉」,湘江之畔的「糧食重鎮」,「播撒」著農業工作者們矢誌不渝的情懷與夢想。
10月22-25日,「一江清水萬重山」網絡主題活動聯合報導組走進湖南,見證一粒米的成長之旅。
一粒種子承希望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承載著農業繁榮與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使命。在湖南農業大學,王建龍教授和他的團隊默默耕耘,扛起了糧食安全的重任。
一粒種子的孕育十分不易,從精心挑選的父本、母本進行雜交,到經歷各項嚴苛的指標檢測與篩選,才能「精挑細選」出優質稻品種。但這僅僅是一個起點,這些被選中的種子還需要經過多年、多地、多點的嚴格測試,以及國家或省級的區域試驗,才能推廣種植。
「以桃優香佔為例,從最初的選育到最終通過湖南省審定,經歷了6年多的時間。」王建龍介紹,對於糧食的要求,人們已經從吃飽變為吃好,更加追求品質,而桃優香佔品種高產、穩產、米質優、有香味,頗受市場青睞,已得到了大面積的推廣。
在王建龍的帶領下,他和他的團隊還成功培育出安兩優2號、清蓮絲苗、清蓮絲佔等一系列低鎘品種。這些品種在降低稻米中鎘含量的同時,保持了優良的稻米品質和產量,為解決稻米鎘汙染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育種難,推廣也難。從事育種工作30餘年,王建龍對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也非常重視。「農民關心種子好不好種,加工企業關心糧食好不好加工,商家關心大米好不好賣,消費者關心煮出來的飯好不好吃。」在王建龍看來,種子面市之後,就要接受來自市場的考驗,只有「好種、好看、好加工、好賣、好吃」的品種才能獲得市場的認可。
幾十年來,王建龍一直堅守科研一線,而他的老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對其影響深遠。王建龍回憶道,2005年,他成為袁隆平院士的博士研究生,「袁老師的夢想,就是要讓全世界人民吃得更好,吃得更安全,吃得更飽,他的精神也鼓舞著我一直堅持雜交水稻的研究。」
一片田野生輝煌
秋風送爽,稻香四溢。在湖南常德市鼎城區謝家鋪鎮的萬畝糧食示範片,金黃色的稻田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隨著機器的陣陣轟鳴,大片的水稻被捲進機器,短短十多分鐘,一畝地就收割完成。常德市鼎城區謝家鋪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粟紹軍站在田埂上,望著收割機在稻田間轟鳴作業,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粟紹軍所在的湖南常德市鼎城區謝家鋪鎮港中坪村,連同周邊鄉村1.1萬畝水田,近年來建成糧食生產萬畝綜合示範片區。該示範片以綠色、高質、高效為目標,按照統一優良品種、統一機插機拋、統一機械深施肥、統一綠色防控、統一物化技術的標準,利用田埂種植大豆、利用冬閑田種植綠肥,推動糧食生產穩面積、增單產、提效益。
「機械化作業促進我們的糧食穩產增收,我們今年的早稻畝產576.6公斤,晚稻畝產627.1公斤。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年青人回鄉參加糧食生產,也讓我們糧食生產上了一個新台階。」粟紹軍告訴記者,在如今的港中坪村,能看到越來越多年青人的身影,2015年就返鄉的90後新農人陳帥宇便是其中的代表。
1994年出生的陳帥宇在2015年選擇回到了農村,回村的第二年他成立了湖南億澤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及水稻專業合作社、農機專業合作社,帶領著鄉親發展優質稻。陳帥宇採用全程機械化、科技化、綠色化種田方法,通過良種、良法、良機、良田不斷融合,大大提高了糧食的產量。
「現在種田變得輕鬆高效,成本減少了,收入增加了,越來越多的鄉親們信任我,願意跟著我一起幹。」這是陳帥宇最大的感受,「接下來,我想發展一個專業化、年輕化的團隊,讓我們的年青人能夠服務於農田,服務於更多的老百姓。」提及未來,陳帥宇言語間充滿信心。
一碗粉香凝匠心
湖南人的一天,從「嗦」粉開始,走進鑫三香常德米粉產業園,記者目睹了從米粒到米粉的神奇轉變。鑫三香常德米粉產業集團是常德市的一家知名米粉生產企業,也是目前亞洲最大的鮮濕米粉生產基地,現有生產車間3棟、生產線18條,日產米粉達100萬斤。
在車間里,記者看到了米粉的現代化生產工藝。從原料的篩選、清洗、浸泡,到磨漿、蒸煮、切條,用現代化的手段將製作米粉的古法工藝進行還原,每一道工序都經過嚴格的質量控制。工人們穿著整潔的工作服,戴著口罩和手套,在現代化的生產線上忙碌著。
「我們的米粉之所以口感好、品質高,離不開優質的原料和先進的生產工藝。」鑫三香常德米粉產業集團董事長楊明曉說。他告訴記者,他們與湖南農業大學合作,採用專門選育的優質水稻作為原料,確保米粉的口感和品質。同時,他們還不斷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工藝,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如今,常德米粉已經遠銷全國各地,成為了常德的一張美食名片。在常德的大街小巷,米粉店隨處可見。一碗熱氣騰騰的米粉,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味蕾需求,也承載著常德人的鄉愁與記憶。
「好種種好穀,好穀打好米,好米造好粉。從一粒種子到一碗米粉,這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但是看到我們的米粉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和認可,我覺得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楊明曉感慨地說,「未來,我們想把常德米粉這塊金字招牌推出國門,走向全世界,讓世界各地的朋友都能品嚐到這份地道的常德美味。」
一粒米,寄託著每個人舉箸時對生活的熱愛與滿足;一條鏈,映射著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與變遷。在湖南的廣袤稻田上,一段段關於勤勞、智慧與希望的動人故事正在書寫。
「一江清水萬重山」網絡主題活動聯合報導組記者 舒馨 苑青青 郭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