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綠向新,煙台三大千億級綠色化工園區正崛起
煙台加快推進化工產業高端化、綠色化、集群化轉型
三大千億級綠色化工園區正崛起
10月30日,煙台裕龍島3號島的煉油車間里,各項生產經營活動正有條不紊地開展。自9月25日裕龍島鍊化一體化項目一期1000萬噸煉油二系列裝置正式投產以來,各相關設備穩定運行,產量穩步提升。煙台石化及化工新材料產業鏈版圖,拚上了重要板塊。
綠色石化是煙台市的支柱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培育出了萬華化學、泰和新材等明星企業。近年來,煙台市搶抓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機遇,加快推進化工產業高端化、綠色化、集群化轉型,系統謀劃了煙台化工產業園、萬華新材料低碳產業園、裕龍石化產業園三大千億級園區,全力打造萬億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
鍛造化工產業全新競爭力
「傳統的石油煉化項目,一般以生產汽油、柴油、煤油等成品油為主,佔產出的60%—90%。而裕龍島鍊化一體化項目,自規劃之初走的就是一條‘油頭、化身、高化尾’的路徑。」山東裕龍石化有限公司董事長程仁策告訴記者,該項目按照「少油多化、最大化生產乙烯料、適度生產芳烴料」的原則進行設計,成品油產出比例可在18%—40%區間內靈活調整。
化身、化尾的高比重,一方面,可以對原油實現最大可能的「吃乾榨淨」;另一方面,可以實現更高的產品附加值。最重要的是,可以構建起從原油煉化到大宗化工基礎原材料、精細化工產品的全產業鏈條,為下遊產業鏈的佈局留下了無盡的想像空間。
近日,2024中國國際石油化工大會在煙台舉行。會議選在山東、定在煙台,與煙台高端化工產業近些年的亮眼發展密切相關。煙台石化及化工新材料龍頭企業不斷探索新技術、新工藝,加快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
作為煙台石化及化工新材料產業鏈的龍頭企業,萬華化學一直致力於技術創新,已成為全球最大的MDI、TDI供應商,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970.67億元,同比增長10.77%。
今年6月,嫦娥六號探測器攜帶的五星紅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開。這面國旗由玄武岩超細纖維和間位芳綸纖維織成,其中,間位芳綸纖維正是出自泰和新材之手。從突破核心技術到引領芳綸產業潮流,再到走入「無人區」,泰和新材不斷進行技術迭代,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煙台彙聚了萬華化學、道恩股份、泰和新材、中節能萬潤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大型化工企業,擁有化工領域省級以上創新平台91個,攻克了電池新材料、光刻膠、樹脂芯片、拋光材料、封裝材料等四十多項「卡脖子」技術。
低碳理念貫穿生產全過程
昔日,化工常被視作高汙染的代名詞,令人聞之色變。如今,構建綠色石化現代產業體系已成為業界共識。在加快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方面,煙台釋放重磅信號:全力打造萬億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
2023年,煙台化工產業園先後入選省級和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作為一個成立僅5年多的「年輕」園區,煙台化工產業園全鏈條推進源頭減碳、過程減碳和末端固碳技術應用,聚力推進低碳轉型。
園區內的「萬華化學—河海綜合智慧能源項目」是源頭減碳的典型代表。該項目是黃渤海新區首個減排降碳示範工程,全部投用後,每年可為園區節約煤炭約260萬噸,節約用水2000萬立方米以上。煙台化工產業園還在過程減碳和末端固碳方面持續發力,先後實施了30餘個技術改造項目,年降碳390萬噸,並建成15萬噸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
煙台化工類企業正在積極向「新」向「綠」發展。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廖增太表示,作為全球聚氨酯行業的領軍企業,萬華將重點關注發展電池(儲能)材料、風電光伏化工材料、可降解塑料等,進行聚氨酯產業創新,發展高端聚合物新材料、營養化學品等,並進行合成生物學、電化學等前沿技術攻關。
走集群化園區化發展之路
煙台綠色石化產業如何向萬億級跨越?煙台走的是一條集群化、園區化跨越發展之路。煙台化工產業園、萬華新材料低碳產業園、裕龍石化產業園三大化工園區加速崛起。
煙台化工產業園規劃面積32.92平方千米,2023年園區產值達1280億元。園區內萬華煙台產業園佔地12.8平方千米,計劃總投資1550億元,已完成投資1200億元,未來兩年計劃再新增投資350億元,加快建設120萬噸/年乙烯二期以及檸檬醛一體化、二元醇等高端精細化學品項目。
萬華新材料低碳產業園是萬華化學投資1260億元,打造的集石化、精細化學品及新材料於一體的全國首個零碳綠色化工園區。目前,項目一期主裝置全面中交,項目二期已開工建設。
裕龍島鍊化一體化項目一期建設2000萬噸/年煉油、300萬噸/年乙烯、300萬噸/年混二甲苯,以及聚乙烯、聚丙烯等下遊深加工裝置,建立石油化工全產業鏈條。一期項目全部達產後,年銷售收入可超千億元。
隨著三大千億級產業園區快速建設,煙台石化及化工新材料產業鏈能級進一步提升。截至2024年上半年,煙台的石化及化工新材料產業擁有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9家、專精特新「小巨人」17家,省級獨角獸2家、製造業單項冠軍18家、瞪羚企業39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92家。預計到今年年底,三大千億級園區將在化工新材料產業鏈上遊形成520萬噸/年乙烯、448萬噸/年丙烯、300萬噸/年混二甲苯三大原材料生產能力。預計到2026年末,三大園區新增投資將突破4000億元,總產值將突破5000億元。
(大眾新聞·大眾日報記者 董卿 從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