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根「金屬絲」較量近20年
在機械聲迴蕩的實驗室里,白色的工作燈映照下,一群年輕的科研人員正凝視著一根細如髮絲卻又強韌有加的金屬絲。
它並不起眼,甚至單憑肉眼很難感知到它的存在,但它在芯片製造、航天傳感器、醫療設備等領域,卻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承載著無數科技應用的未來——它讓芯片運行得更快、飛行器操作得更穩、醫療影像呈現得更清晰。
這根細絲,河南理工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副教授曹軍與它較量了整整20年,從材料性能到線徑精度,每一點提升的背後都經過無數次試驗和改進。
從興趣到使命,科研是一個「自我修行」的過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曹軍一遍遍在心裡重覆著。從碩士生到博士生,再到工作中的項目合作,曹軍被金屬絲材料的特殊屬性和應用價值所吸引。「每一次提升材料的性能,每一次研發取得新成果,都給我帶來一種極大的成就感。」而正是這種成就感,促使曹軍在金屬絲領域不斷突破、深入探索。
1999年,曹軍考入焦作工學院(河南理工大學前身)機械系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在校期間,他打下了紮實的理論基礎,為深入開展銅基/貴金屬基微細絲研究奠定了堅實根基。2005年,在攻讀碩士學位時,曹軍聽說導師正與一家企業合作研究高性能金屬材料項目,便主動申請加入。
「一開始,芯片封裝用到的鍵合線都是黃金做的,可黃金貴呀,我研究生做這個課題,就是想用銅來替代黃金。」這讓曹軍充滿幹勁。畢業時,他圍繞「鍵合銅線」項目累計發表了6篇學術論文,拿到了甘肅省的某個科技攻關項目,這對一個碩士研究生來說是巨大的鼓勵,也進一步堅定了他往後的科研方向。
曹軍常用古詩詞來形容他的科研歷程:「剛開始科研時是‘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充滿理想與憧憬;隨後進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階段,不畏艱辛,只為攻克難關;最終當‘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時,雖嚐到了成功的喜悅,卻知道新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起初,研究團隊遇到了連鑄杆坯表面光潔度不達標、材料強度不足等問題。為了找到問題的最優解,曹軍和他的學生們經常連續熬夜實驗,「我們通過一次次的反復實驗,優化設計結晶器尺寸,提高過冷度,減小凝固區間,實現連鑄杆坯‘鏡面’一樣光潔的最終目標。」
隨著反復實驗、創新製備工藝和材料配方,團隊逐步優化成型過程的參數和設備配置,終於在2013年解決了這一技術難題,實現了高強度高導電銅銀合金材料的成功製備並產業化。同時,這也是他團隊在金屬絲研發道路上的重要轉折點,標誌著國產金屬絲在性能及尺寸精度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從99分到100分,不放過一粒「灰塵」
「為了讓品質進一步提升,必須把技術細節做到極致,產品才可以在市場立於不敗之地。」曹軍說。
在一次高純銅材料的實際生產中,團隊就遇到過矽元素雜質含量偏高的問題。「在我們的實驗里,一粒1到2微米的小灰塵就可能成為一個關鍵的影響因素,最終導致終端集成電路報廢。」曹軍帶領團隊通過現場調查和實驗,經過反復排查,發現問題出在灰塵微粒的殘留上。儘管製備過程中使用了真空熔煉設備,但生產環境中的極微量灰塵仍然進入了設備,導致矽元素超標。於是,曹軍提議建立一個淨化車間,減少灰塵干擾,從而成功控制了矽的含量。「只有把科研做到極致,才能實現從99分到100分的突破。」曹軍強調。
在無數個日夜裡,數不清的實驗和分析下,團隊研究終於在關鍵時刻實現了突破,迎來了「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成果。他用實際行動帶領團隊成員不斷攻克技術難關,開發出純度高於99.9999%的高純單晶銅、高強度高導電銅合金及其高性能新型鍵合引線等高新材料,實現該類產品的進口替代;率先將鍵合銅線、鍵合合金線替代鍵合金線應用於微電子封裝中,在半導體封裝鍵合銅線、鍵合合金線及其可靠性等研究方面獲得了開創性的成果。
與「金屬絲」較量的近20年間,曹軍深知金屬絲材料被賦予了越來越高的性能要求,特別是在芯片、數據線和醫療設備等領域,對金屬絲的精度、強度和韌性提出了更高需求。曹軍表示:「這項研究早已經進入‘深水區’,技術突破往往藏在細節之中。只有不斷專注和完善每一個環節,才能取得真正的突破。」
「我們的目標不僅是把線徑做到12微米以下,還要實現±0.3微米的精度。這些看似微小的提升,將對未來高端製造產生深遠影響。」曹軍說,「如果我們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將為我國實現合金材料的進口替代作出重要貢獻。」
科學研究「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越細的金屬絲越能提升芯片的集成度和傳輸性能,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芯片的耗能越來越低,但功能卻越發強大。」隨著金屬絲材料精度的提高和直徑的縮小,其在航天航空、醫療設備、數據傳輸等領域的應用也將更加廣泛。
有的手機數據線為什麼用了一段時間就斷裂,有的卻能使用一兩年依舊完好無損?曹軍將這個現實問題帶到河南理工大學的實驗室。他發現,傳統數據線容易因彎折性能不好導致內部線材斷裂,進而影響用戶體驗。團隊最終通過提升金屬絲的強度,使其在多次彎折下保持穩定,延長了數據線的使用壽命。
此外,智能手機點擊屏幕時的觸摸震動也與曹軍所做的研究有關。曹軍解釋說,手機的觸感反饋源自內置的微型馬達,通過高性能金屬絲作為關鍵部件,能夠精確實現振動傳感,使觸感反饋更靈敏、穩定。
這根金屬絲的應用延伸到了醫療行業。採用更細金屬絲,能夠顯著提高醫療檢測的舒適性和信號傳輸的精確度,在內窺觀察、微創手術等場景中提供更準確、清晰、無延遲的實時圖像。曹軍說:「我們的材料要符合手術器械中的高精度要求,這不僅關乎技術突破,更是責任和使命。」
正因如此,曹軍常對學生強調,科研只有「yes or no」,沒有「差不多」。曾有段時間,他和團隊研究高強度材料項目,屢次試驗失敗,壓力甚至讓他在半夜突然驚醒,深夜在床上思索難題的解決方案。「做科研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後備。」有時科研經歷雖充滿迷茫與壓力,但曹軍始終沒有放棄,反而在興趣與責任的支撐下,在科研之路上愈行愈遠。
今年6月24日,曹軍參與完成的「高性能銅及貴金屬絲線材關鍵製備加工技術與應用」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曹軍先後獲授權發明專利40項,並實現專利成果轉化180餘萬元,助力國內多家企業步入微細絲加工第一梯隊。
一名新入學的研究生曾對他說:「老師,這個研究不就是把粗的東西變細嗎?研究的意義是什麼?」對於這樣的疑問,曹軍並未直接說教式地反駁,而是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在實踐中發現有意思的問題。
「先放手去做,在做的過程中即使發現方案行不通,也是一種結論,至少可以幫助未來的研究者少走彎路。」曹軍相信,真正的科研精神不是講出來的,而是在一遍遍的試驗與失敗中體會到的,「沉下心來,保持耐性和定力,走到第一線,才能發現真需求,解決真問題」。
蘇麗敏 馬磊 實習生 孔文軒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軍利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11月04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