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理事長詹成付:慈善公益組織不能迴避監督

老年人、殘疾人、兒童,這三類群體是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當下的聚焦幫扶人群。其中,項目實施對像人數最多的是兒童,如預防兒童燒燙傷、免費午餐項目。

「下一步,除了促進兒童項目高質量發展以外,也得在養老方面多下力氣,結合國情,幫助養老領域內的機構,為老年人解決更多困難,使他們生活得更好。」10月24日,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理事長詹成付在接受新京公益採訪時表示。

作為民政部原副部長,詹成付曾親曆慈善法的誕生全過程。在他看來,過去他是慈善公益政策的參與者、製定者,而現在親自下場,是具體操作者,角色轉變很大。進入新角色100餘天時間里,「高級誌願者」的身份視角,亦為他帶來了更多感悟。

近年來,新京報推出對四川涼山「懸崖村」、貴州威寧海拉鎮「溜索村」的報導,對此,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發起「幫懸崖村孩子出大山」「助力孩子最難上學路」的公益募捐項目,幫助這群孩子改變命運。

詹成付提及,慈善公益組織要多與媒體合作,媒體具有發現問題的天然優勢,影響力很大,還能監督、保障項目的透明度,提升慈善組織的公信力,「任何迴避監督,不願意跟媒體合作的做法,我認為都是不妥的。」

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理事長詹成付。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供圖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理事長詹成付。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供圖

公益就是慈善,公益就是利他

新京公益:可否談一談對「公益」的理解?

詹成付:在我看來,公益就是慈善,慈善就是公益。公益、慈善,就是利他,對他人、社會有幫助,有好處。公益也包括個體化的公益和組織化的公益,比方說慈善法提到,捐贈人既可以是組織也可以是自然人,可以向慈善組織捐贈,也可以直接向受益人捐贈。公益可大可小,隨手關燈、減少製造垃圾、資助一個老人或孩子,都是做公益。總而言之,只要是對社會有利的事情,對他人有利的事情,都屬於公益的範疇。

新京公益:自2005年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成立至今,已走過近20年,於基金會而言,聚焦的項目落點發生過哪些變化?當下聚焦的點是什麼?

詹成付: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前身叫中國社會福利教育基金會,當時是為了辦一所大學,叫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從這個角度來說,當時辦基金會就是慈善辦學。2011年更名為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因此,2005年到2011年這6年間,基金會主要致力於教育,或者叫民政的教育。

從2011年至今,業務範圍拓寬許多,基本上跟慈善法的範圍一致,但重點幫扶人群聚焦在老年人、殘疾人、兒童三類群體上。其中,項目實施對像人數最多的是兒童,比如預防兒童燒燙傷、免費午餐項目。下一步,除了促進兒童項目高質量發展以外,也得在養老方面多下力氣,結合國情,幫助養老領域內的機構,為老年人解決更多困難,使他們生活得更好。

新京公益:你在民政部有著豐富的工作經歷,這些經歷對你如今管理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有怎樣的幫助或啟示?你參與或推動過的慈善公益項目或政策,對現在的基金會工作有怎樣的借鑒意義?

詹成付:截至目前,我到基金會100多天了。過去,我是慈善公益政策的參與者、製定者,算是紙上談兵,現在是親自下場了,角色轉變還是蠻大的,對我的挑戰也蠻多。

在社會組織,工作節奏快了許多,也不能照搬此前政府機關那一套。我一直講自己是一個高級誌願者,做慈善公益對我們自身是一種意志的磨練,尤其對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這樣一個道德至上的社會組織,更不能有任何瑕疵。

我從1990年進入民政部工作,從科員一直幹到副部長,經歷7任民政部部長。一開始在基層政權建設司,後來去了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工作內容涉及老年人、殘疾人、兒童和慈善,接著又去了社會組織管理局,後來成為黨組成員,代表民政部親曆慈善法的誕生全過程。2016年慈善法頒布後,與之相配套的政策,基本上也是社會組織管理局牽頭去做。

今年初,我從民政部副部長的位置上退下來之後,組織上又安排我到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參與了慈善法的修改工作,提了一些意見。機緣巧合下,接觸慈善公益、慈善法的經歷比較多。慈善法之前有公益事業捐贈法,對後來製定慈善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現在這兩個法基本上打通了。

我國慈善制度的探索和建立,已走過30年,但真真正正在慈善法的名義下,全面開展慈善活動,是從2016年慈善法頒布開始的。到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之後,根據慈善法,我牽頭修改完善了基金會的專項基金管理辦法、固定資產管理辦法,製定了應急慈善工作機制等內部管理制度,理事會通過後放在基金會官網上,也方便其他公益機構參考借鑒。此前在民政部的經歷,對我管理好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奠定了較好的基礎,我的角色轉變後,也幫助我適應得更快。

7月22日,詹成付在青海玉樹州牧民家中走訪。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供圖7月22日,詹成付在青海玉樹州牧民家中走訪。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供圖

公益應在守正的基礎上創新

新京公益:在你看來,公益事業該如何創新?

詹成付:一定要在守正的基礎上創新,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慈善界里良莠不齊,有的人渾水摸魚、掛羊頭賣狗肉,這不能稱之為創新。

守正創新,首先是堅持公益的性質不能變,慈善公益是利他的,是非營利性的,是不能撈錢的,因為享受到國家的稅費減免,如果一方面說是慈善公益,另一方面大量分紅,這對市場經濟組織是不公平的,是國家的稅源浪費,不能讓某些人打著創新的旗號干見不得人的事。

同時,守正創新要忠於法律和慈善公益的初心使命。慈善法規定,上一年募集的款物本年度必須支出70%,未達到支出比例就是違背法律,如果某一個基金會募得多花得少,這就是沒有守正。公益目的基礎上的創新,實際上就是千方百計地把慈善資源高效地送到受益人手裡,使我們的受益人盡快解決急難愁盼問題。

如今,互聯網發展如此之快,如果還是堅持「老牛拉破車」式的過時做法,就行不通了,應該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實際,大量使用互聯網等技術為慈善宗旨服務,這就是創新。

新京公益:近年來,新京報推出對四川涼山「懸崖村」、貴州威寧海拉鎮「溜索村」的報導後,聯合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發起「幫懸崖村孩子出大山」「助力孩子最難上學路」的公益募捐項目。在你看來,媒體在助力公益工作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發揮了哪些作用?接下來你覺得媒體可以如何助力公益事業發展?

詹成付:首先感謝新京報記者不辭辛苦地發現問題,助力成就了慈善項目,更幫助這些孩子改變命運,這個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媒體在發現問題這一點上,具有先天優勢,因為記者的敏銳性很強,春江水暖鴨先知,這是媒體有別於其他行業的獨特優勢。很多記者同誌的腳力、腦力、眼力、筆力都很厲害,是社會的良心,一般來講,沒有那種意志、使命和靈魂的人,不會跑到大山裡去。

媒體還有引導輿論的作用,有正面的表揚,也有反面的批評曝光,都有利於公益組織推動問題的解決。至於下一步媒體可以做些什麼,套用經濟學術語,在需求側這一方面,媒體算是慈善公益事業需求的代言人,發現、聚集、分析,把一些沉默的人的訴求表達出來,讓社會知道我們慈善組織有需求了,因為慈善組織也不是萬能的,也得靠社會各種信息的交換來尋找資源。

從供給側這一方面,媒體搭建橋樑,將問題暴露出來,有利於推動落實。比方說,某一個組織承諾來做這件事情,你們會持續關注,接著是不斷地報導,正面報導是壓力,反面報導更是壓力,組織就一定要做下去。最後受益的,就是那些困難群體。

另外,我覺得媒體還可以著力總結推廣好的經驗,比如新京報此前的回訪,不斷挖掘一些面上的東西,大家就會關注某個媒體某方面的報導,相當於搭建了一所沒有圍牆的學校。當然,慈善組織也要主動跟媒體去合作,推動慈善事業往前邁進。

新京公益:慈善公益組織同媒體該如何更好地合作,以觸及更多的「施者」和「受者」?你有什麼建議?

詹成付:在慈善法中,有多處提及媒體的權利和責任,其中第108條明確,「國家鼓勵公眾和媒體對慈善活動進行監督,並對假借慈善名義或假冒慈善組織的違法行為進行曝光」。

慈善公益組織和媒體,一方面是戰略合作者,另一方面媒體是慈善公益組織的監督者。為了同媒體更好合作,慈善公益組織要經常向媒體報告相關想法,通過媒體進行宣傳,擴大社會正能量,同時將慈善公益活動發佈在媒體平台,接受媒體和社會的監督。

媒體的影響力是很大的,雙方通過不同的分工合作,形成一種強大的正能量,推動慈善事業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任何迴避監督、不願意跟媒體合作的做法,我認為都是不妥的。我來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之後,也要求自己的網站要擴大信息量,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有了更多的監督,才會有更多的動力和更多的資金去實施慈善公益項目。

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免費午餐」項目中受益的孩子。該項目至今已為43萬人提供免費午餐。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供圖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免費午餐」項目中受益的孩子。該項目至今已為43萬人提供免費午餐。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供圖

加強公益項目點實地探訪,接受監督

新京公益:在你看來,我國慈善公益事業目前存在的最大瓶頸是什麼?該如何突破?

詹成付:最大的瓶頸就是某些慈善組織違法違規操作,沒有依法辦事,讓公眾對慈善組織公信力產生懷疑,進一步引發一系列危機事件。一旦公信力不夠,慈善公益事業就會慢慢走下坡路了。

好在黨和政府是支持慈善公益事業的,慈善公益界里絕大多數人還是奔著正確的方向去的,有瑕疵的組織總體上是少數。業務主管部門、登記管理機關對推動慈善組織高質量發展的措施在一項一項出台,我相信違法違規的事件會越來越少。前面也提到,要推動慈善公益事業,特別是組織化的慈善公益事業,對做這件事情的人有極高的道德素質要求,但道德素質難以量化,只有參加慈善項目之後暴露問題,才能剔出去。

因此,在內部層面,要自律,加強法律教育、文化教育。在外部層面,要有社會各界的監督,尤其是媒體的監督,以及法律的約束。隨著時間推移,齊心努力把負面的東西降到最低,局面會越來越好。

新京公益:慈善款的最終去處和用途是許多捐助者最關心的事情,除了你上述提及的之外,慈善公益組織還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保障項目的透明度,以此提高公信力?如何讓公眾更加信任和支持公益事業?

詹成付:在內部監督方面,以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幾十個專項基金,每個專項基金體量小的就涉及幾個省份,大的涉及十幾個省份。如果這些慈善項目的受益人反映自己沒受益,我們在北京是坐不住的,要壓實專項基金執行機構的責任,及時去進行抽查調查。

我們按10%的比例對每個項目的受益人進行電話回訪,在抽查過程中,不接電話的、接起來以為是詐騙電話的、號碼不用了的、方言難懂的,這些我們都碰到了,也是必然會碰到的問題,但還是要繼續抽查下去。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抽查標準和方法,有的是採用抽查記錄本,一個人抽查完了後,另一個人又抽查對方已經抽查的。抽查了誰,抽查得怎麼樣,每一次開理事長辦公會都要聽取抽查情況彙報。

如果有人反映沒有收到捐款或物,立即派人到項目點去核實,到現場調查取證,回來寫核查情況報告,如果是項目執行機構出問題,我們就按照協議來處理,如果有違法犯罪的,我們就移送公安機關進行查處。

我們還請誌願者幫我們去項目點探訪並進行反饋,比如免費午餐項目,這一個項目就涉及26個省份,每天中午有16萬在校師生吃飯。吃沒吃上飯?飯菜質量如何?我們要心中有數。有的誌願者一天能跑好幾個項目點,比如說上午10點去可能正在做,11點過去可能正在吃,12點之後可能吃完了,那就看飯菜的留樣。

另外,有個別極端的地方,一個縣只有一個財政賬戶,為防止挪用慈善項目資金,我們想著能不能推動設立單獨的賬戶,這樣資金流水一目瞭然。我們也將一些當地政協委員請來進行民主監督,最典型的是青海玉樹州政協將免費午餐項目納入下鄉檢查工作範圍。

下一步設想請記者暗訪項目點,請返鄉休假的高校大學生幫我們去實地查看。與此同時,也要加快慈善公益組織的信息公開,讓大家知道我們正在接受監督。

9月7日,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理事長詹成付出席「預防兒童燒燙傷宣傳週」活動。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供圖9月7日,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理事長詹成付出席「預防兒童燒燙傷宣傳週」活動。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供圖

多關註失能老人、精神障礙患者和流動兒童

新京公益:在互聯網時代,基金會如何利用新技術、新平台進行創新,拓展慈善事業的發展空間?

詹成付:原來是開展線下募捐比較多,比方說慈善晚會,活動現場設置募捐箱。互聯網發展一日千里,也改變了我們的宣傳、募捐方式。現在我們的募捐主要是靠互聯網,相比較而言,線下活動少一些。對慈善公益組織來說,如果不重視互聯網,是沒有前途的,肯定要落後,甚至要被淘汰。

所以,第一,我們要利用互聯網宣傳我們做的事情,讓更多的老百姓知道。第二,要適應老百姓對慈善公益組織公開透明度的需求,盡快將項目的相關信息通過互聯網平台公佈。好好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改進我們的服務方式,讓受益人盡快受益、多受益,贏得老百姓的信任。在這一方面,我們要做的工作還很多,得與時俱進,閉門造車肯定不行。

新京公益:未來,在打造新公益理念方面,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有哪些新的規劃?在推動全社會關注、參與公益事業方面,你認為各方還需要做哪些努力?

詹成付:跟我們國家的大背景一致,基本實現現代化,仍然要爬坡過坎。慈善公益組織要做的事特別多,值得關注的是老年人越來越多,老年人當中,還有失能、半失能老人。我們要讓老年人得到更高水平的照顧。現在精神障礙患者也越來越多,這都是我們要正視的新問題。

另外,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留守兒童越來越少,流動到城市里了,而城市的流動兒童又多了起來。這又涉及義務教育、精神健康等問題,一些人城市融不進去,農村回不去,就會出現問題。這就是我們慈善公益組織要做的事了,幫助這些人融入城市。

像我們這個由民政部主管的國字號慈善公益組織,更應該有自覺意識,有使命感,加強內功建設,加強黨的建設,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前面提到,做慈善公益對我們是一種考驗,一種曆練,要恪守高標準的道德要求,提高從業人員的能力和素質。還要確保慈善公益事業走在法律的軌道上,凡是背離慈善法的制度要廢止,凡是跟慈善法有個別不一致的地方,要盡快改正完善,把依法治會、依法行善落到實處。

所以,我們基金會現在也在進一步修改規章制度,慈善法是我們新時代新徵程上做慈善事業的「護身符」「保護傘」。依法辦事,平安無事,違法辦事則將危機四伏,甚至引發驚濤駭浪。

總而言之,我們要從自身做起,爭取能夠打造可以讓其他組織分享複製的經驗,看能不能成為我國慈善界里的一個標杆。

新京報記者 吳淋姝

編輯 甘浩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