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鏡頭講述華人故事(僑界關注)

張予柔在澳州Victoria州多元文化電影節獲獎照。受訪者供圖張予柔在澳州Victoria州多元文化電影節獲獎照。受訪者供圖

在澳州墨爾本,有位名叫張予柔的年輕華僑導演。她以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情感,用鏡頭記錄著華僑華人的故事,傳遞著跨文化的溫情與共鳴。

伴隨著短劇出海的熱潮,她用對電影的熱愛製作了一部部充滿創意的短劇,在影視界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開啟夢想

出生在廣西北海的張予柔,從小就對攝影有著濃厚的興趣。在數碼相機剛剛興起的年代,當其他孩子還在沉迷於玩具和遊戲時,張予柔已經拿著母親為她買的第一台數碼相機,四處拍攝,記錄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攝影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表達。」張予柔回憶道,「我喜歡通過鏡頭去捕捉那些美好的瞬間,將它們定格下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予柔對攝影的熱愛逐漸升級為對影視製作的探索。初中時,她擁有了第一台單反相機,讓她從攝影轉向了影片製作。「我經常拿著相機拍影片,然後把這些影片組成故事,有聲音、有畫面,這比普通的攝影更有意思。」張予柔說。於是,她開始熱衷於學習影片剪輯,從拍到剪,張予柔逐漸發現了影視製作的魅力。

2013年,張予柔獨自來到墨爾本求學,「除了自學的一些很簡單的剪輯手法,以及我自己對攝影研究出來的一些很基礎的常識之外,我在報考電影學院之前,對影視是一無所知的。」張予柔坦言。但是在她寄宿家庭的家人鼓勵下,張予柔決定大膽嘗試,併成功考入Victoria藝術學院,成為當年班級中唯一的中國學生。

在學習過程中,張予柔意識到:「我的很多同學從小就接觸電影,很多人家裡有從事影視行業的背景,而我幾乎是從零開始。」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張予柔開始拚命學習,不僅自學劇本創作,還借閱學校曆屆畢業生的作品光盤,反復觀看並分析。

她回憶道:「那段時間我幾乎每天泡在圖書館里,把學校過去20年的畢業作品看了一遍,學習每一個鏡頭的構圖和敘事方式。」這種自我要求和努力,讓她很快跟上了課程的進度,並為她日後的獨立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講述故事

新冠疫情期間,張予柔萌生了製作一部講述海外華人生活紀錄片的想法。「我希望通過這部紀錄片,向世界展示華僑華人在異國他鄉的奮鬥歷程和文化傳承」。她的想法很快得到了身邊朋友的支持和幫助,他們一起組建了一個小型製作團隊,開始了緊張的拍攝工作。

張予柔的紀錄片以《我在澳洲》為題,旨在展現不同背景下的華人如何在澳州生活並適應新冠疫情帶來的改變。儘管新冠疫情帶來了很多不便,但也為她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她表示,疫情期間的華人不僅在生活和經濟上面臨挑戰,還需要應對精神和文化上的隔閡與孤獨感。

在拍攝過程中,張予柔帶領團隊深入探訪了眾多生活在澳州的海外華人家庭。他們有的已經在澳州生活了幾十年,有的則是剛剛移民過來的新面孔。無論是老一輩的移民還是新一代的留學生和工作者,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對家鄉的眷戀和對文化的傳承。

然而,張予柔遇到了很多困難。首先是如何取得採訪對象的信任,尤其是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很多華人都不願過多曝光自己的生活。她說:「有些受訪者面對鏡頭時感到不自在,他們不太願意分享自己的個人生活,尤其是面對我們攝製組時顯得格外謹慎。」但張予柔通過耐性的溝通,逐步打消了顧慮。她會事先與受訪者進行多次交流,讓他們瞭解拍攝的目的,並承諾只展現他們願意分享的部分。最終,很多受訪者放下了戒備,開始向她講述自己在疫情期間的真實感受。

片中有一位來自香港的女性受訪者,她在澳州獨自生活多年,是一名寄宿家庭的主理人。她的故事深深打動了張予柔。這個單親媽媽幾十年前從香港移民到澳州,獨自撫養孩子並擁有了自己的生活,然而疫情使她的寄宿生源大幅減少,生活變得愈加艱難。「她每天都在堅守自己的生活方式,用一顆堅韌的心面對生活的考驗。」張予柔回憶到,這位女性不僅要承受經濟上的壓力,還要應對長期與家人分離的孤獨感。

另一位受訪者則是一名年輕的華裔獸醫,疫情使她工作壓力劇增,但她仍然樂觀面對。她在紀錄片中講述了自己在醫院工作時遇到的種種挑戰,以及如何平衡個人生活和工作壓力。張予柔通過她的故事展現了新一代華裔如何在職業生涯中貢獻力量,同時保持對家庭和文化的牽掛。

這一系列紀錄片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它不僅展現了華僑華人在海外的多彩生活和精神風貌,更傳遞了他們對家鄉的深深眷戀和對文化的堅定傳承。張予柔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華僑華人的力量和魅力。

堅持創新

在短劇領域,張予柔同樣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華和創造力。短劇的快速節奏與精簡的敘事結構,與她對故事創作的興趣不謀而合。她決定挑戰自己從未涉足過的領域。

「短劇是一種與傳統影視完全不同的表達方式。」張予柔說道,「它要求在極短的時間內抓住觀眾的注意力,講好一個完整的故事,每一分鐘都至關重要。這對我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會。」

第一次參與短劇創作時,張予柔遇到了不少困難。時間的限制意味著劇情需要高度凝練,而每一集的設計都需要在短短一分半鍾內傳遞出情感和情節的高峰。「短劇不像電影,你沒有那麼多時間去鋪墊人物背景或慢慢推進劇情。每一集都必須是一個小高潮,這非常考驗節奏感和故事的密度。」她說。

在整個拍攝過程中,張予柔不僅需要調動劇組的資源,還必須時刻保持創意的靈活性。因為短劇的拍攝時間短、預算有限,她學會了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最大化利用場景、道具和演員。「有一次我們在拍攝海邊的場景,本來只是簡單的對話戲,但我發現那天的陽光特別好,於是臨時改動了鏡頭,把整個場景拍得更有層次感。」這種靈活應變的能力也幫助她在後續的工作中遊刃有餘。

短劇的成功不僅在於節奏的把控,還在於細節的雕琢。張予柔特別注重人物之間的互動,即使在短短幾分鐘的劇情里,她也努力通過動作、表情和對白,傳達出豐富的情感層次。「有時候,一場對話戲通過演員的一個眼神變化,甚至是細微的肢體動作,就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張予柔說道。

這部短劇在社交平台上映後,獲得了熱烈反響。觀眾被簡短而精緻的劇情吸引,紛紛在社交媒體上討論劇情發展和人物命運。「我很高興能看到短劇不僅僅是娛樂,它也能引發觀眾對人性和社會問題的思考。」張予柔說,「我始終相信好的故事是能夠跨越語言和文化的界限的。」(楊 寧 李秀林)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11月04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