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億,成立40年的上市公司賣了

不知道您各位是否也有這樣的感覺,今年的百億級收購案特別多。

一開年,就有慧與公司(HPE)斥資140億美元收購瞻博網絡;

7月,法國製藥商賽諾菲(Sanofi SA)宣佈將以2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53.7億元)的價格出售他們的消費者健康業務(CHC),這筆交易在最近已經接近成交;

同樣在7月,Google母公司Alphabet又以230億美元(約合1670億元人民幣),報價了以色列網絡安全初創公司Wiz。

為什麼會出現重磅收購案紮堆兒的現象,這個咱們放在後面聊。先來說說這些收購案的相同點,那就是巨頭們面對自己遲遲啃不下來的新業務,決定用「鈔能力」來組建一個全新的、更專業的業務部門。

你拿這個梗概去套今年的明星收購案,基本一套一個準。這不,就在這兩天,我們又迎來了新的主角。

近日,電氣行業巨頭西門子決定以10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54億元)收購美國工業軟件公司Altair Engineering,整個交易將在2025年下半年完成。以Altair當前的股價計算,西門子本次收購溢價幅度超過13%,而這筆數字也刷新西門子有史以來的最大收購紀錄。

一、「確保我們的領先」

Altair成立於1985年,最早是一家工業諮詢公司,到90年代開始慢慢將業務拓展到產品開發和計算機輔助工程(CAE)軟件領域,相繼推出HyperWorks、OptiStruct、HyperMesh等明星產品。他們的客戶也從最早期的通用、福特、克賴斯勒這些車企,拓展到以空客、NASA為代表的航空航天領域、以諾基亞為代表的消費電子領域、以美泰為代表的玩具製造企業。

起步早、客戶好,可想而知Altair並不需要頻繁地和資本市場打交道。更符合他們的劇情走向,應該是當Altair出現在資本市場的時候,他們已經完成了足夠的資本積累,會以一個買家的姿態來使用各種工具。

按照時間線梳理,Altair也確實沒有製造太多「意外」。迄今為止,他們僅在2004年接受了一筆來自泛大西洋資本集團的外部股權融資,整體規模為3000萬美元,目的還不是「自身業務發展需要」,而是希望借用泛大西洋資本集團豐富的投資經驗,開展自己產業投資業務。到2013年他們最終回購這筆股權融資之前,他們總共完成了4筆產業投資,其中既涉及老本行CAE軟件,也有新業務計算流體力學軟件、數學建模和基於模型的嵌入式系統等等。

2017年Altair在諾斯達克完成IPO,募資1.56億美元,發行首日股價就飆升40%。那一年,他們的年營收已經突破了3億美元,淨收入超過1000萬美元。創始人James Scapa在敲鍾儀式後慷慨陳詞:「我們在創造現金,我們正在創造越來越多的現金」。

而IPO之後,他們的產業投資更加活躍。截止2024年,他們總共收購企業超過30家。其中最近一筆出現在2024年7月,他們收購了一家加拿大EDA企業Metrics。要知道,Metrics可是EDA行業里第一家年營收超過10億美元的企業,從這個標籤來看整個交易的規模不會太小。

看到這裏您可能要問了,這樣一家標準的鏈主企業,有底蘊有資本,為什麼要賣呢?

按照創始人James Scapa的聲明,他認為Altair經過40年的發展,目前已經進入了一個橫盤瓶頸狀態。如今有機會賣給西門子,讓他們有機會成長為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科技公司,是他們四十年來發展的巔峰。西門子總裁兼首席執行官Roland Busch)的說法是,這筆收購是他們多年以來策略的一種延續,他們一直致力於確保自己在工業軟件內的領先地位。

從目前的公開信息來看,這也確實是最合適的解釋。一方面,為了籌集這筆超過100億美元的收購資金,西門子表示自己可能會賣掉一些業務的股份,例如他們的醫療業務。再考慮到今年9月,西門子首席財務官Ralf Thomas才在一次採訪中透露,就目前的業績趨勢來看,整個2024年西門子集團的業績增長率將大概率低於預期,尤其是「工業自動化部分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實現目標」。

兩個信息一交叉,可以說「付費買外掛」的味道就很濃了。畢竟業績優秀的Altair,在過去一年中股價上漲了29%,高於標準普爾500指數22%的漲幅,確實能幫助他們「實現目標」。

另一方面,今年開年以來最大的併購案,實際上就發生在工業軟件領域。今年1月,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軟件開發商Synopsys(新思科技)宣佈將以現金加股票的形式收購仿真軟件製造商Ansys。Synopsys將在Ansys截至2023年12月21日前60天交易均價的基礎上,溢價35%,給予Ansys股東們每股197美元現金外加0.345股Synopsys普通股,完成後交易規模將達到3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516億元)

再往前推,2023年11月誕生的那筆規模更大的併購交易,Broadcom(博通科技)69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965億元)收購雲服務提供商VMware實際上也可以歸類到工業軟件領域內。

老話說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有成分如此雷同、戰略如此「嗆行」的交易在前,西門子和Altair感受不到危機感,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你說抱團取暖也好、聯吳抗曹也好,總之這筆併購交易顯然是有雙方奔赴基礎的。

二、「造不如投、投不如買」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聊聊為什麼今年重磅收購案紮堆。最簡單的答案,就是優質資產太少了

今年年中,新加坡風投機構Antler發佈了一份調研報告,表示他們盤點了歐洲估值排名前20的科技初創公司,發現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創始人擁有計算機、軟件開發或者數據科學領域的出身背景。除此而外,他們盤點了所有最終走向破產的獨角獸企業,發現其中90%的創始人都沒有足夠的技術積累。

Antler解釋了他們進行此類調研的原因。他們發現如果創始人深入瞭解產品背後的技術,那麼這家初創企業不僅將獲得更快、更高效的開發週期,也更容易贏得潛在客戶、潛在新員工、潛在風險投資人的信任。其中有一項數據統計就表明,那些技術出身的創始人,他們的募資能力以及公司估值,平均下來反而高於那些商科出身的創始人們。

對於這一數據,我不知道您各位會怎麼理解,至少對於西門子這樣的買方來說,顯然就意味著貨架上的商品減少了,質量也太不如前。那麼相比於在早期風險投資階段淘貨撿漏,去公開市場上尋找一些在行業里久經考驗,下限比較可靠的老公司,反而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事實上,上面提到的兩個發生同一個自然年內、同樣在工業軟件領域的重磅交易,買的也都不是什麼新晉獨角獸。Synopsys收購的Ansys,成立於1970年,截止到收購消息官宣擁有超過580項有效專利,坐擁全球市場20%的份額。博通科技收購的VMware成立於1998年,第一代工作站產品VMware Workstation交付時間是1999年10月,正兒八經地趕上過「互聯網泡沫時期」,是「老克勒」。

當然,理論上優質資產的數量也一定會反彈。尤其是自2022年大放水時代結束以來,僅歐洲市場的科技公司,就批量裁員接近10萬人。這10萬人中自然會誕生相當數量的創業者,而這些創業者,也自然而然地很符合Antler報告里,市場所追捧的那類「技術型創始人」。

但面對如此不確定性的市場,以及如此來勢洶洶的對手,西門子們面對的顯然不是「等不等」的問題,而是「等不等得起」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企業產業方們看到了「優質資產」的減少,其他人也看得到。在今年,一大票有頭有臉的資產管理公司發行了規模巨大的「併購基金」,爭取搶下為數不多的保持資產。

例如參與賽諾菲競價的殷拓集團,就在今年3月完成了其第10只旗艦基金EQT X的募資,總規模達到了220億歐元(約合235億美元、1650億人民幣)。這個數字在創造了EQT的募資紀錄、在前一期基金基礎上大幅度擴張40%的基礎上,也足夠讓EQT X成為歐洲市場有史以來規模第三大的「併購基金」——值得一提的是,在10月22日,他們才剛剛與CPPIB(加拿大養老基金)等資方組成財團,以14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諾德安達教育集團(Nord Anglia Education)

同樣參與了賽諾菲競價法國老牌併購集團PAI Partners,則是在去年年底完成了PAI Partners VIII的募集,共獲得資金71億歐元(約合75.9億美元、555億人民幣),相較於上一隻基金PAI Europe VII,資金規模擴大了40%。

有了這樣的市場現狀,產業方們在2024年頻繁地完成高價收購就不足為奇了,我們也可以期待未來一年里有更多的天文數字誕生。

最後再稍微抖個機靈。英文里的併購通常翻譯為「Buyout」——玩諧音梗的話,這還挺能解釋產業方們的窘境的,那可真是「不buy就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