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有了發展「路線圖」

日前,湖南省作物學會組織專家在位於湖南省益陽市大通湖區千山紅鎮的再生稻無人農場進行測產。經測產專家組評定,該示範片再生季平均畝產達511公斤。圖為一台無人駕駛收割機在測產現場收割再生稻。

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攝

近年來,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古饒鎮運用新技術發展現代智慧農業,著力打造佈局優、規模大、效益高的蔬菜產業體系,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圖為11月初,古饒鎮高標準設施蔬菜示範種植基地內,工人正在採摘頭茬西紅柿。

李 鑫攝(人民視覺)

最近,農業農村部連發兩份文件,提到同一個關鍵詞——智慧農業。

10月25日,《關於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的指導意見》和《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劃(2024—2028年)》對外發佈。根據文件,從今年開始,各地將全面啟動智慧農業公共服務能力提升、重點領域應用拓展、示範帶動等三大行動,到2028年底農業生產信息化率將達到32%以上。農業專家分析,隨著三大行動的逐步推開,智慧農業技術裝備有望加快得到推廣應用,中國智慧農業發展將進入快車道,更多農民將實現從「會種田」到「慧種田」的轉變。

帶來哪些改變

——智慧農業能夠大幅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產品質量;有研究顯示,智慧溫室大棚較普通大棚可節水14%,使作物產量提高10%至20%

作為農業產業新形態,智慧農業近年受到越來越多關注。

從國家層面看,「打造智慧農業」這一說法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9年發佈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中被明確提出,「十四五」規劃綱要進一步提到「加快開展智慧農業,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服務數字化改造」,2023年、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兩年明確提出發展智慧農業。

從各地實踐看,河北於2020年啟動為期6年的智慧農業示範建設專項行動,重慶2021年明確5年內新增200個智慧農業試驗示範基地,北京2022年提出推進人工智能、5G、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應用研發。

讓農業更智慧,能帶來哪些改變?

「通過手機APP,現在我一個人能管理5萬隻雞,擱以前沒有六七個人是不行的。」在山東省棗莊市,明豐肉雞養殖家庭農場負責人吳成雷不久前給自家農場引進了一套智慧養殖管理系統,「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我們不僅提高了養殖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還讓產品質量得到了明顯提升。」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道亮分析,作為一種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方式,智慧農業能夠大幅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產品質量。比如,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計算出農業動植物的最優生長狀態,實現對農業生產的精準控制;通過機器視覺、動植物表型技術、基因大數據分析與基因編輯、分子育種等技術相結合,可以實現智能育種,獲得農業動植物最優種源,為農業高效優質增收奠定良種基礎。有研究顯示,智慧溫室大棚較普通大棚可節水14%,節約化肥和營養素31%,並使作物生長週期進一步縮短,產量提高10%至20%。

「我國智慧農業起步較晚,但發展形勢強勁,近年來應用不斷普及。」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郭劍鋒表示,據統計,2023年我國智慧農業行業市場規模達到713億元,同比增長9.18%;近5年我國農業機器人需求量保持38.6%的增長率。截至2022年底,全國無人農場項目數量超百個,涉及22個省份,建設面積超過30萬畝,其中超萬畝的大型無人農場10餘個。

破解難點卡點

——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大力推進智慧農業建設,我國無論是關鍵技術裝備還是應用的廣度、深度,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各地智慧農業建設加快推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不足。

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負責人表示,我國人多地少、資源緊缺,推進農業現代化面臨不少矛盾和挑戰,農業生產效率僅為非農產業的1/4左右,農業比較效益偏低,資源環境剛性約束趨緊,亟須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加快改變大水漫灌、粗放經營的生產方式,以智能化來實現精準化,全面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

全球比較來看,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大力推進智慧農業建設,我國無論是關鍵技術裝備還是應用的廣度、深度,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郭劍鋒說,目前我國智能化高端農機仍不到農機總體規模的10%。一些關鍵設備和技術主要依靠進口,許多前沿技術還只限於局部點狀應用,設備、技術可靠性、適用性有待提升。智能技術應用成本仍較高,智能水平提升必需的基礎設施和條件薄弱。

如何進一步推進智慧農業建設,促進其大面積推廣應用?

農業農村部介紹,此次出台的《指導意見》和《行動計劃》,就是聚焦破解智慧農業應用落地難點卡點的政策措施。其中,《指導意見》明確了今後一段時期發展智慧農業的總體佈局,提出到2035年,關鍵核心技術全面突破,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農業全方位、全鏈條實現數字化改造,農業生產信息化率達到40%以上;《行動計劃》是對《指導意見》的進一步具體化和行動化,突出行動導向和落地實施的可操作性,部署實施智慧農業公共服務能力提升、重點領域應用拓展、示範帶動3大行動等重點任務。

具體看,智慧農業公共服務能力提升行動,重點是通過打造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平台、共建農業農村用地「一張圖」、開發一批基礎模型算法,強化智慧農業公共服務底座建設,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水平;智慧農業重點領域應用拓展行動,重點是賦能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培育一批智慧農(牧、漁)場,推進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改造;智慧農業示範帶動行動,重點是支持浙江省先行先試建設智慧農業引領區,支持科研院校持續推進智慧農業技術模式迭代創新,探索推廣智慧農場技術模式。

5年實施三大行動

——全國各地將利用3年時間推動智慧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初步形成,探索一批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智能化解決方案和智慧農(牧、漁)場技術模式

三大行動時間跨度達5年,怎樣逐步推進落地?

根據《行動計劃》,從今年開始到2026年底,全國各地將利用3年時間推動智慧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初步形成,探索一批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智能化解決方案和智慧農(牧、漁)場技術模式,農業生產信息化率達到30%以上,較2022年提升超2.4個百分點。

去年,農業農村部啟動糧油等主要農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並將其作為糧食生產頭號工程。當年,300個大豆、玉米整建製推進縣單產提升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73%以上。聚焦這一「頭號工程」,《行動計劃》提出,鼓勵地方因地製宜推進水肥一體化智慧管控設施、信息化監管設備等數字農田建設,引導配備北鬥輔助駕駛等系統設備終端,提高精準作業水平,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整區域推進田間氣象、作物長勢、土壤墒情、病蟲害等監測預警網絡建設。

在地方,相關措施正加快落地見效。今年,安徽在亳州市譙城區、宿州市埇橋區、阜陽市潁州區和太和縣4個縣(區)開展「北鬥+智慧農業」支撐玉米單產提升試點,試點示範區面積2135畝。經田間實測,示範區平均單產765公斤/畝,較當地縣域理論平均單產提升43.36%,綜合測算畝均節本增效300元以上。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總結形成了一套以北鬥導航精量播種、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預警、水肥遠程精準調控、無人機精準化控、智慧化田間病蟲害防控、北鬥導航高效低損智能收穫等為主的‘北鬥+智慧農業’支撐玉米單產提升的技術模式。」安徽省農業信息中心有關負責人說,接下來將加大集成推廣力度,推動數字化技術與大田生產的深度融合,助力安徽省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和江淮糧倉建設。

李道亮認為,發展智慧農業的目標任務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涉及農業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既包括農業設施、裝備、機械等「物」的方面的智慧化,也包括農業經營、管理、服務等「人」的方面的智慧化以及農業治理的智慧化等。未來還應加快突破技術瓶頸,打造智慧農業產業生態圈,廣泛開展面向小農的社會化服務,因地製宜探索發展路徑,以點帶面推進智慧農業發展。

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負責人表示,為確保相關措施落地見效,將加大已有項目和政策向智慧農業傾斜力度,加大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等對高端智能農機裝備的支持力度。充分運用多種資金渠道,謀劃實施智慧農業重大項目重大工程。支持將智慧農業項目納入農業農村基礎設施融資項目庫,鼓勵引導金融機構、社會投資等有序參與智慧農業建設。(本報記者 邱海峰)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11月06日   第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