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說:「格城市,阿拉真是越來越歡喜!」
深秋時節的上海,氣候宜人,最適合於城中漫步。黃浦江畔的戶外咖啡館里,市民遊客悠然自得,閑談小憩。靜安區的老街巷中,三五成群的年青人在街邊高大的梧桐樹下,嬉鬧拍照。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內,組團出遊的爺叔、阿奶,興致勃勃地拄著登山杖、爬上雙子山,盡情享受秋日風光。這一幕幕和諧畫面,生動呈現了「讓城市成為老百姓宜業宜居的樂園」景象。
近年來,上海市貫徹落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持續推動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近日,本報記者跟隨上海市政府新聞辦組織的「我們的人民城市」專題採訪,探訪上海多地,看到了一座生態環境更優美、公共服務更溫暖、發展活力更充沛的「人民城市」。
「一個公園,就像一面鏡子」
「這個公園修得太好了!我們經常帶小孫子來玩。」在徐彙區華涇鎮的西岸自然藝術公園,記者見到65歲的退休職工劉阿姨和她老伴兒一起,在綠地上陪著孫子開心地蕩鞦韆。
採訪當日,陽光和煦,公園的草地上,滿是奔跑玩耍的孩子。
「西岸自然藝術公園建設之初,就特別關注兒童友好建設與示範,將自然體驗、研學教育、兒童娛樂和親子互動融為一體。」上海市公共綠地建設事務中心設計師賀文雨介紹,公園核心區3公頃綠地周圍,有寓教於樂的生物多樣性科普體驗館「樹籬學堂」,孩子們可以在此參加豐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動;有以「蠶寶寶」形象為靈感設計的兒童樂園,供孩子們攀爬、娛樂;還有外觀獨特的「竹節蟲」鞦韆、「刺蛾繭」探險洞等設施,激發孩子們的探索精神和想像力,讓他們在遊戲中認識自然。
自今年清明節開園以來,西岸自然藝術公園迅速成為網紅公園,節假日單日遊客量最高突破3萬人次。但幾年前,這片綠地還只是一處臨近外環高速公路的環城防護林帶,功能遠不如現在這般豐富,也少有市民會專程前來打卡。
2022年,公園在規劃設計階段,為更符合兒童玩耍需求,徵集了許多來自兒童的意見和想法。「作為華涇鎮最大的綠地公園,這裏在改造之初,我們最先考慮的就是公園好不好玩。對此,孩子們應該有更大的發言權。」華涇鎮團委書記陸慧說。
當時,華涇鎮邀請來自8所中小學的40名學生,參與了「兒童友好公園建設」議事活動。孩子們利用暑假時間,通過發放問卷、實地考察、數據分析等方式,參與公園改建提案。他們提出的針對遊樂設施、園林景觀、環保設施等方面的建議,有許多被巧妙應用於公園實際建設中。
隨著改建完成,公園周邊的配套服務也愈加完善。劉阿姨告訴記者,自己家在距離公園3公裡外的一個小區。「每天早上八九點鍾,帶孩子坐兩站公交車,很方便就到了。公園旁邊有大商場,吃的喝的都有賣。中午我們就在這邊吃午飯,下午可以繼續玩。一出來就能逛一整天,蠻開心的。」
「公園開放後,直接拉動了附近商場週末客車流的提升。」龍湖上海華涇天街品牌推廣負責人張國詔介紹,與公園一街之隔的華涇天街商場,在公園開放初期,週末客車流約同比提升15%,商場的銷售尤其是餐飲品牌營業額大幅提升。為滿足更多遊客需求,該商場過去1年煥新超過50家知名連鎖品牌,並重新規劃商場店舖佈局,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我們還將面向公園一側的外圍商舖打開,加入一整排露營外擺,更好地與公園呼應,方便遊逛完公園的顧客放鬆休息。另外,有些遊客會到公園遛狗,針對這部分人群,我們打造了寵物友好類的活動和服務,比如開設寵物友好電梯、寵物友好店舖、寵物臨時寄養倉等。」張國詔說。
在賀文雨看來:「一個公園,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社會對環境的態度和價值觀,而其演進也象徵著我們與自然關係的不斷調整和深化。」西岸自然藝術公園的功能變化,正體現了上海城市建設整體思路的升級。
近年來,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出台《關於推進上海市公園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上海市公園城市規劃建設導則》等文件,明確以「千園工程」「環城生態公園帶」建設為抓手,提升生態環境品質和城市空間形態,以「公園+」、「+公園」探索生態價值的創造性轉化。
2021年5月,上海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環城生態公園帶規劃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至2025年,上海的公園與城市更加開放融合,公園城市建設取得突破,「一大環+五小環」環城生態公園帶體系基本建成,「一江一河一帶」公共空間格局初步形成。
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已建成開放環上公園32座,累計建成外環綠道約81.6公里,建成外環綠道驛站11座。「根據計劃,到2025年底,環上公園數量將提升到50座,建成約105公裡外環綠道、37座以上綠道驛站,力爭打通70處以上綠道斷點。」上海市公共綠地建設事務中心主任張瑩萍表示,環上公園功能提升項目建成後,將形成以生態森林為底、活力設施為點、貫穿綠道為線的連續的「環上公園群」,打造「自然、生態、野趣、靜謐」的生態環境空間,滿足市民對於「家門口的公園」的嚮往。
在西岸自然藝術公園,看到有記者採訪,越來越多正在遊玩的市民圍過來,搶著講起這裏的好。
「我們家門口的綠地,不僅景色美,政府還投入許多人力物力,豐富娛樂設施,現在讓人流連忘返!」一名上海本地阿姨大聲地告訴記者:「格城市,阿拉真是越來越歡喜!」(上海方言,意為「這個城市,我們真是越來越喜歡了!」)
「住在這兒,有了回家的感覺」
「溫暖」是上海徐彙市政養護工程有限公司職工方偉對上海的描述。因為在這座大城市打拚的他,現在有了一處溫馨、舒適的落腳地——位於徐彙區老滬閔路385號的「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南站彙家。
方偉今年40歲,老家在安徽宣城。他告訴記者,自己已經來上海務工十多年了,現在的工作是負責城市道路的養護維修。去年11月,他和幾名工友一起住進了南站彙家3104房間。
南站彙家是徐彙區針對來滬務工人員租房「遠、貴、難」等痛點,面向維護城市運行、服務市民生活等職業的工作人員,包括市政環衛工人、快遞小哥、家政阿姨等,定向供應的租賃住房和床位。
記者推門走進方偉的房間,看到這是一間整潔、明亮的6人宿舍。床鋪、地板都是實木的,衣櫃、洗漱台、衛生間、空調一應俱全。窗外便是綠樹,環境優美。
「我是這裏第一批租戶,感覺十分滿意!」方偉回憶說,過去自己和工友都住在工地上搭建的簡易宿舍里。「條件跟這兒完全沒法比!那時候幾十個人用一個大衛生間和澡堂,冬天夜裡去上廁所,一來一回,腳凍得不行,都睡不著覺。」
而在南站彙家,外來務工人員不僅住得更好了,還能享受完善的社區服務。生活上,這裏每棟樓都配置有公共廚房、公共洗衣房。為解決「吃飯難」問題,南站彙家引入社區食堂,提供菜品豐富、價格親民的就餐服務。娛樂上,則配置閱覽室、籃球場、會客廳等公共文化空間,豐富大家的業餘生活。
這裏還有專門的物業管家,提供資格申請、合約簽訂、安全管理等多樣化服務,並隨時幫助租戶反饋居住意見。
「我們很多人都是騎電動車上下班。剛住進來時,院子裡充電位只有十幾個,不夠用。後來我就提了意見,很快這個問題就解決了,院子裡新加了好多充電位。」方偉說,「過去覺得自己就像一片浮萍,從工地下班回宿舍,只是收工。但住在這兒以後,有了回家的感覺。」
現在,方偉下班回來,常會打掃打掃衛生,維護房間整潔,真像愛惜自己家一樣愛惜這間宿舍。
這麼好的居住條件,租金貴不貴?申請流程難不難?
「目前,多人宿舍一張床位每月租金大約800元。通過隨申辦APP,外來務工人員可以隨時在線上申請入住。」徐彙惠眾公共租賃住房運營有限公司保租房發展部經理黃海燕告訴記者,南站彙家項目正式運營1年來,入住率已達九成以上。
「我們這裏共有房源205間,其中150間單身公寓,55間多人宿舍,包含無障礙間、二人間、四人間、六人間四種戶型,共提供床位254張。項目圍繞‘家’的概念,從設計、品質、功能等多維度提升居住品質,目的就是讓一線務工人群‘進得來、留得下、住得安、能成業’。」黃海燕說。
為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關心關愛城市一線勞動者,2023年以來,上海市多部門推動「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建設。而今,像南站彙家這樣能為外來務工人員解決「一張床」需求的地方,正不斷擴容提質。
據上海市房管局住房保障處副處長姚文江介紹,去年,上海市試點從既有保租房中遴選首批25個項目,籌措床位1.1萬張,覆蓋全市16個區。目前,這些床位已全部向社會供應,月租金價格主要控制在500至1000元/床。截至今年7月底,整體出租率達80%以上。
2024年,「新增籌措供應3萬張以上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床位」列入上海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我們通過從既有保租房中進行遴選、轉化部分公共服務租賃性配套用房、新建和提標部分工地紅線外臨時集中居住點等方式進行籌建。截至10月底,已提前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姚文江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千方百計創造條件,積極挖掘各類資源,以更大力度加快建設一批、改造一批、籌措一批「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努力讓城市建設者管理者更有尊嚴、更加舒心地在上海居住生活和工作,讓他們更好感受上海這座城市溫度」。
「未來怎麼變,我們全程有發言權」
上海市著力把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現代化,構建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
一排排紅頂白牆的小樓,一大片綠毯般柔軟的草坪,還有集餐飲、理髮、商超等服務於一體的社區商業中心——去年4月,改造後的楊浦區長白新村街道228街坊重新亮相,成為上海市「15分鐘社區生活圈」標杆項目,吸引周邊大批居民前來購物、休閑。
街區的1號、8號樓建成為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館。牆上展出的一幅幅黑白老照片,詳細展示了這片街區的崢嶸歲月。
20世紀50年代,為進一步解決工人的住房問題,上海市決定在全市範圍內建造兩萬戶工人住宅,俗稱「二萬戶」。當年的228街坊就是首批「二萬戶」小區之一。
隨著時代變遷和經濟社會發展,「二萬戶」住宅無法滿足新的居住需求,開始逐步進行更新改造。2016年,228街坊被列為上海市城市更新項目。僅用106天,街道就順利完成了原社區居民「意願徵詢率、協商簽約率、搬遷交房率」三個100%,228街坊成功實現整體協商搬遷。
搬遷後的228街坊,究竟要更新成什麼樣?決定權被交到了周邊居民手裡。
在建設過程中,當地街道組織社區規劃師、高校專家團隊、居民代表、物業管理團隊、商舖代表等召開專題座談會,還發放了1500餘份調查問卷,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全力將228街坊打造成老百姓想要的樣子。
很多老街坊提出,希望保留228街坊的原始風貌,同時增加社區食堂、記憶展陳、健身培訓等功能。這些意見最終都成為了指導228街坊引入新業態的標準。
如今的228街坊「修舊如舊」,成為上海唯一完整展現「二萬戶」風貌的街區。社區里開辦的「熊貓飯堂」,物美價廉,每天提供100多道菜品,其中6至15元的菜品佔到了80%。社區內開辦的健身中心,面向本社區居民提供會員優惠服務,每天接納前來健身的居民超過300人次。
228街坊動遷居民池阿姨回憶起街區變遷歷程,十分感慨:「眼看著這裏大變樣,越來越好了。未來怎麼變,我們全程有發言權!」
這話,池阿姨說得有底氣。
上海市持續深化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探索。在全市範圍內,已建成36個人大基層立法聯繫點、5700個人大代表「家站點」、1280多個政協委員「站室點」、1100個人民建議徵集點,累計收到群眾建議35萬件。公園休憩點、健身補給站、公共圖書館,都可以是人民建議徵集點。百姓對城市發展有哪些建議,可以在線下、線上隨時提交。
楊浦區委社工部副部長薛敏介紹,在今年9月舉辦的一次專場人民建議徵集活動現場,圍繞228街坊的建設完善,市民又新提出了11條建議。當前,關於增加殘障人士坡道入口指引和廁所位置標識、增加內場歇腳座椅等建議已在整改落實中;關於片區化城市更新、進一步推進舊住房更新、增加人才公寓等建議,已納入楊浦區長期計劃和政策規劃。
「我們將不斷暢通聽民意、察民情、聚民智的‘直通車’,激發廣大市民的主人翁意識,以民主的方式解決民生的問題、用協商的辦法解決治理的難題。」薛敏說。(本報記者 李 貞)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11月06日 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