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寧打造北方內河航運中心 做強現代港航物流產業
京杭大運河的支流龍拱河畔,一個智慧化集裝箱內河港口已然成形,自動化軌道吊升降騰挪裝卸集裝箱,無人集卡滿載集裝箱來回穿梭在港口和堆場之間,貨船、進港的火車和汽車鳴笛聲交織迴響,呈現一片繁忙景象。
港口是基礎性、樞紐性設施,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濟寧素有「運河之都」美譽,內河航運優勢突出,濟寧港(濟寧市轄區港口統稱)是全國36個內河主要港口之一,千噸級輪船、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長江,通達寧波港、重慶港等50多個港口,物流貿易覆蓋150多個城市、16個國家。
11月5日至11月7日,「通江達海 運‘濟’天下」網絡集中宣傳活動暨2024年全國網絡媒體濟寧行活動舉行。記者瞭解到,近年來,濟寧站在打造「山東對內陸和國際開放橋頭堡」的高度,把現代港航物流列入全市「九大戰略」「三大突破戰略」。在推進港航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綠色」「智能」等成為高頻詞。
科技賦能
龍拱港實現從散貨小港到智慧新港完美蛻變
「全國第一家實現無人智能運輸常態化運行的內河港口」「全國唯一實現自動化系統全域國產化的集裝箱港口」「北方規模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集裝箱內河港口」……作為全市41個港口之一,擁有眾多「金名片」的龍拱港實現了從散貨小港到智慧新港的完美蛻變。
龍拱港率先將「海港先進理念」全面引入內河,借鑒海港全自動化碼頭佈置經驗,創新型融合京杭運河水運特點,投用自動化設備、無人集卡等智能產物,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前沿科技賦能,讓港口智能化建設不斷提速。
在龍拱港堆場內,一輛輛無人集卡正在有序運行,憑藉北鬥導航、5G通信、多傳感器融合智能感知,實現車輛任務分配、路逕自動規劃。龍拱港自動化場橋和自動化岸橋全部採用遠程監管和操控,全面實現了現場裝卸無人化,無人集卡全場高精定位2釐米以內,停車對位時間5秒鍾以內,比傳統的人工集卡對位效率提升30%以上。
「這是全國首家實現全流程自動化的內河集裝箱港口,也是第一家常態化運行無人智能水平運輸的內河港口。」龍拱港科技信息中心技術員高文生說。
龍拱港推進公鐵水多式聯運工程,鐵路專用線項目列入山東省重大項目。項目從新兗鐵路龍拱港站引出到龍拱港作業區,2024年6月底完成總體工程建設,8月29日,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運輸部下達龍拱港鐵路專用線開通電報。
鐵水聯運的興起,為濟寧港航打造出重要的物流節點,多式聯運正不斷推進港產融合加快開展。「龍拱港鐵路專用線直通港區後方,形成前港中鐵後園區的模式,聚焦港產城融合,有利於加快佈局臨港產業,實現港產城發展新突破。」龍拱港工程專員張穀浩介紹道。
不沿邊,不靠海,很多人難以將「鐵路」「內河」「海關」等關鍵詞聯想到一起,但龍拱港依託內河集裝箱多式聯運優勢和智慧港口科技賦能,搭建起「出海」的舞台。
「龍拱港設立海關監管場所,成為山東省內河首家海關監管場所,打通了借港出海新通道,實現在‘家門口’直接報關‘出海’,可通過水運、鐵運等方式為客戶提供優質便捷的低成本外貿服務,真正做到了‘聯通世界’。」龍拱港業務專員陳萬相說道。
借助得天獨厚的內河航運資源優勢,龍拱港快速建設港口集疏運體系,「國際貿易一單製」「中歐班列鐵水聯運」等內外貿新質生產力通道已悄然起勢。同時搭建「一站式」服務平台,配備專用散改集自動化設備,目前已經開展了化肥、糧食、陶土、煤炭等多類貨物的散改集業務,為客戶提供專業化、全鏈條的拆裝箱服務,讓集裝箱多式聯運在海關監管場所的支持下,真正「鋪開攤子」,進入「通江達海」新階段。
錨定「綠智」變革
打造新能源船舶智能製造基地
8月22日,山東新能船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能船業」)自主研發生產的90米LNG(液化天然氣)動力船和67.6米電動力船順著河邊停放,橫著向河面緩緩移動。
新下水的兩艘新能源智能船舶,船型設計更加靈動新穎,龐大的船體顯得十分壯觀,通體「科技藍」的船身也增強了新船型的辨識度,極具科技感。與傳統船舶不同的是,新船型全面應用了智能化技術,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船舶製造相結合,實現船舶智能監控、自動化操作和數據分析等功能,確保了船舶智能化的提升。新能源智能船舶的「下水」,標誌著京杭運河航運已進入「電氣化時代」。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新能源船舶的研發與製造,國家五部委聯合發佈了《關於加快內河船舶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為我國船舶業的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山東省、濟寧市貫徹落實國家政策,分別製定並實施了一系列新能源船舶研發製造的支持政策,共同描繪了「港產融合」打造新能源船舶智能製造基地的宏偉藍圖。
濟寧能源集團推進「氣化運河」「電化運河」新賽道的戰略部署,引領內河航運向綠色轉型。2022年10月11日,濟寧能源集團聯合中集集團、寧德時代、武漢理工大學聯手打造的全國首個集研發設計、智能製造於一體的內河新能源船舶製造示範基地在鄒城市白馬河畔開工建設。這是我國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內河「新能源」船舶製造基地,「新能船業」創造了一年開工、一年建設、一年投產的「建廠奇蹟」。
「濟寧位於京杭大運河中段、通航段北端,常年運行內河船舶達10000多艘,這些船隻多屬於老舊雜散營運船,缺少標準化的規格。船舶排放標準較低,汙染嚴重,載重噸位也較小,而且船齡一般都在15年以上,亟須升級換代。」「新能船業」董事長張強介紹,船舶製造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不同工種協作生產,需要大量的人力參與,這也需要通過船型的標準化確定,進而對船廠的生產流程和生產工藝進行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實現「智能化減人、機械化換人」,降低造船成本,提高建造的效率和質量。
「新能船業」通過標準化、批量化來建造新能源智能船舶,將原來工藝老舊、耗能高且標準質量參差不齊的船型,升級為採用新模式、新技術、新工藝的綠色船舶。通過船型的更新迭代,逐步替換傳統的老舊燃油船,不僅推動了船舶製造的模塊化、標準化和批量化,還能實現對運河的環境保護。目前,全國首個新能源船舶製造基地一期工程投產,具備年產千噸級LNG、純電動新能源船舶240艘的能力。
90米LNG動力船的標準集裝箱運載量由70個提升至161個,續航力可達2000公里,是京杭大運河運載量最大、首製實現批量化生產的新能源智能船舶。67.6米純電多用途船續航可達136公里,可實現濟寧最北端梁山港至濟寧最南端韓莊港往返運輸。兩艘新能源智能船舶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在船型設計上,我們充分考慮了內河航運的實際需求與特點,注重船舶的適航性、安全性與舒適性。兩艘船舶均採用了流線型船體設計,有效降低了航行阻力,提高了航速與能效。同時,我們還配備了先進的導航與監控系統,確保船舶在複雜水域中的安全航行。船舶內部空間佈局合理,設施齊全,為船員們提供了更加舒適、便捷的工作與生活環境。」張強在介紹新能源智能船舶時說。
新能源船舶上還安裝了餘熱回收裝置,將廢熱回收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跟燃油船相比,動力穩定的情況下,新能源船舶百公里可節約燃料費3000元。「我們在新能源動力、低阻力、船機槳匹配、船體結構輕量化等方面實現了四項重大突破,成功降低了船舶阻力6%,節約能源3%,減輕自重5%,同時大幅削減汙染物排放量達90%以上,實現了‘含新量’和‘含綠量’的雙提升。」新能船業技術部副部長陳朋說。
前港後園
加快打造6大百億級臨港產業園區
「報告!我是27號倉庫保管員吳峰,本倉現存2024年7月份年收儲的小麥7678噸,容重810g/L,不完善粒3.0%,雜質0.6%,水分含量12.3%,色澤及氣味正常,等級一等。倉內平均糧溫15.8攝氏度……」在濟寧江北現代糧食物流園一處高大平房倉前,保管員的糧情報告僅有寥寥數語,背後卻是強大的科技支撐。
濟寧市推動港產深度融合發展。按照「前港後園、錯位發展」模式,聯合上下遊鋼材、糧食、物流、倉儲等龍頭企業合資合作,以京杭運河為軸線,佈局「一軸六園」,加快打造梁山港煤鋼物流園、鄒城新能源船舶製造基地、濟州港鋼鐵糧食物流園等6大百億級臨港產業園區。
2023年6月9日,濟寧江北現代糧食物流園正式開園,標誌著濟州糧食產業園百萬噸級現代糧食港區建設邁出了關鍵一步。
江北現代糧食物流園佔地260畝,建設擁有14棟平房倉、10棟淺圓倉,總倉容16.74萬噸,食用油儲油罐3座,容量3000噸,是承接國家「北糧南運」,發展城市糧食物流產業的重要園區。其中,機械化程度極高的淺圓倉每日入庫量6000噸,出庫量10000噸,大大降低了出入庫成本。
該園推行倉房24小時溫度監測、「內環流+智能通風」控溫、倉房薄膜密閉隔熱改造等綠色儲糧技術,減少因溫度變化而導致的糧食品質劣變帶來的損耗,儲備糧科技儲糧覆蓋率100%,糧食宜存率達到100%,綜合損耗率全面控制在1%以內。
「糧堆內布設了200多個測溫探頭,可以感知糧溫變化。」值班員袁誠指著監控室大屏介紹道,這套「糧企雲」糧情監測系統綜合利用傳感器、射頻識別等技術,以多參數糧情測控為核心,集成溫度、濕度、水分、害蟲等多參數數據測控,實現了倉儲糧情的實時監測,對糧情變化趨勢進行智能預測和預警,在辦公室點點鼠標就能知道每個點位糧食的情況,實現遠程實時監控,準確判斷糧堆內是否存在異常。
借助優越的區位優勢,江北現代糧食物流園融入「北糧南運」大通道,實現糧食物流、貿易「雙100萬噸」目標,形成「大糧食」「大產業」「大流通」「大市場」的新發展格局。2024年上半年,江北現代糧食物流園完成糧食貿易量48.67萬噸,港口物流中轉量52.34萬噸,糧食倉儲26萬噸,營收12億元。
其他百億級臨港產業園區發展形勢迅猛。其中梁山港鋼鐵物流加工基地、港航裝備產業園區具備年加工倉儲鋼材100萬噸、集裝箱3萬標箱、運輸專用車1萬台生產能力,入選全國物流業製造業融合創新發展典型案例。
立足運河
培育千億級商貿物流大產業
作為貨物運輸的「大動脈」,京杭大運河以其低成本、低能耗、高承載能力等特點,在現代物流領域,尤其是大宗物流運輸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濟寧市立足運河「黃金水道」獨特優勢,培育千億級商貿物流大產業。
航道是內河航運發展的基礎支撐。據濟寧市港航事業發展中心航道事務部部長李先鋒介紹,濟寧市轄區內擁有京杭運河主航道210公里、高等級航道360公里,京杭運河通航里程和高等級航道里程均居全省第一位,通航的主要船型為1000-2000噸級船舶。
經過近年來的建設維護,濟寧市基本形成了以東線京杭運河、西線湖西航道雙主線,白馬河、劉樓河、複興河、新萬福河、老萬福河、北大溜、洙水河、躍進溝、梁濟運河航道以及留莊港、泗河口港、龍拱港進港航道等12條重要支線航道為骨幹的「一干雙線十二支」航道網絡佈局。
目前,京杭運河濟寧至台兒莊(濟寧段)航道「三改二」工程、湖西航道(二級壩—蘇魯界)改造工程已交工驗收,建成全省內河第一條二級標準航道,濟寧市京杭運河主航道濟寧以南段達到二級通航標準,航道水深由3.2米增加到4米、平均底寬由30米增加至60米,可通航2000噸級船舶、萬噸級船隊,有效促進了轄區航行船舶大型化和標準化發展,也相應減少了船舶能耗和汙染物排放量。
基礎設施提檔升級的同時,濟寧市港航物貿日益壯大。穩定運營濟寧至太倉、武漢等集裝箱航線26條,開通全省內河首條外貿航線(龍拱港—上海港—胡誌明港),籌建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佈局上海、新加坡等物流中轉基地,提供全流程供應鏈集成服務,物貿覆蓋全國20個省份、150多個城市,國際物流拓展至16個國家。
濟寧市培育壯大港航物流產業,支持濟寧能源集團構建「港貿船、產建融」全產業鏈服務體系,優化「一單製」「一箱製」「門到門」等集成式物流服務,回程運輸比例提升10%以上。實施集裝箱運輸倍增行動,用好集裝箱船舶優先免費過閘和省市兩級獎補政策,拓展適箱貨源,開通內河航線,擴大「散改集」和鐵水聯運規模。
在大宗貿易產業培育壯大方面,積極參與晉魯大宗商品骨幹流通走廊建設,爭取港航項目納入建設方案。完成融彙數易平台二期項目,上線進出口和期現業務,舉辦融彙數字平台全國推介會,申請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牌照。融彙物鏈負責人劉孟瑾介紹,在貨源方面,融彙數易平台彙集濟寧能源優質的煤焦鋼糧鐵礦石等優質資源,貨源保質保量,同時支持外部客戶參與進來,確保貨源量充足。
今年,濟寧市還將搶抓內河航運上升為省級重大戰略機遇,以港產城融合為引領,加快佈局臨港產業,打造北方內河航運中心。
數說濟寧航運
【1】3個億噸級
濟寧打造梁山、主城、微山3個億噸級港口群,建成運營生產泊位151個,其中千噸級以上泊位59個、具備裝卸集裝箱的多用途泊位20個,吞吐能力超9000萬噸、80萬標箱。
【2】第4位
2024年1—9月,濟寧港完成貨物吞吐量7417萬噸,同比增長43%,居全省港口第4位、內河港口首位;集裝箱吞吐量29.8萬標箱,同比增長105%。
【3】1000億元
發展目標上,2025年,濟寧港貨物吞吐量突破1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40萬標箱,港航業計劃完成投資35億元,年產值突破1000億元。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王慧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