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精神」走進方家胡同小學,史軍講述袁隆平「禾下乘涼夢」

「雖然三位科學家的研究都和植物打交道,但是嚴格來說只有鍾楊研究的是植物學。袁隆平研究的是農學,屠呦呦研究的則是植物化學方面。」11月4日,科普作家、中科院植物學博士史軍走進北京市第五中學分校附屬方家胡同小學,講述袁隆平、屠呦呦、鍾楊三位科學家的故事。當日,方家胡同小學第一屆科學節也正式啟動。

史軍走進北京市第五中學分校附屬方家胡同小學,講述三位科學家的故事。新京報記者 徐彥琳攝史軍走進北京市第五中學分校附屬方家胡同小學,講述三位科學家的故事。新京報記者 徐彥琳攝

本次活動也是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黨校)和新京報社聯合舉辦的「精神之光照亮未來 科學家精神宣講」系列活動之一。

史軍講述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

「有誰未來想成為科學家嗎?」課堂剛開始,史軍就向方家胡同小學的同學們拋出了問題。看到不少同學舉起手,史軍表示「其實以後,同學們中未來能有4、5位走上科研崗位,就已經是很高的比例了。但這並不代表瞭解科學家精神是無用的,科學家精神在我們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起到引領作用。」

接著,史軍向同學們講述了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屠呦呦發明青蒿素、鍾楊在青藏高原收集種子庫的故事。

「這張表列出了中國歷史上糧食產量的變化。戰國的時候,我們的糧食畝產就到了200多斤,但是直到清朝畝產也只有367斤。也就是說,人們努力了兩千多年,也只把糧食畝產提高了100多斤。可是通過雜交水稻的技術,現在的糧食畝產是1000多公斤。」聽到史軍的講述,同學們不禁發出陣陣驚呼,也在一串串的數字中切實感受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巨大貢獻。

史軍告訴同學們,水稻雜交的難點在於,水稻是一種雌雄同花、自花授粉的植物,而雄蕊是干擾授粉雜交的重要因素。「那麼,如何才能解決水稻雜交種中自花授粉的問題?」方家胡同小學六年級的劉旻皓大開腦洞地說道,「可以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把水稻的雄蕊基因消除,或者直接把水稻上的雄蕊給摘掉。」

史軍對劉旻皓「異想天開」的想法表示了認可。「當時真有科學家也是這麼想的,並且付出了行動,去一株一株地把水稻的雄蕊摘掉,但是都失敗了。最終是袁隆平在1966年提出了將水稻與不長雄蕊的植物進行雜交的方案,最終成功培育出了雜交水稻。」

史軍講到,袁隆平曾說過他做過一個「禾下乘涼夢,夢裡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穗子有掃帚那麼長,子粒有花生米那麼大。」史軍告訴同學們,科學家並不是一些人想像中的穿著白大褂、頭髮爆炸的科學怪人。「科學家也是一個個普普通通的人,他們的想法其實非常簡單。希望這次講座,能在大家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在未來能夠生根發芽。」

互動環節,同學們向史軍提問。新京報記者 徐彥琳攝互動環節,同學們向史軍提問。新京報記者 徐彥琳攝

「種子儲存時間太長不能發芽了怎麼辦?」「溫度對種子發芽有什麼影響?」在互動環節,同學們爭先恐後地舉手問出了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有同學提問「袁隆平爺爺‘禾下乘涼’的夢想真的可以實現嗎?」

史軍堅定地告訴同學們「能。」他講到,我國現在在水稻雜交的研究中已經取得了很多進展,其中一個進展就是培育出了可以收割多次的多年生稻。袁隆平所提到的像高粱那麼高的水稻也在研究中。「當然,要實現這個夢並不容易,需要在座的各位努力加油。」

讓孩子們接觸到真正的科學

在課堂上頻頻舉手的劉旻皓告訴記者,她一直對植物很感興趣。「我覺得一些特別的植物很有趣,比如豬籠草為什麼可以吃蟲子?這次還在講座上瞭解到雜交水稻是如何授粉。」她表示,聽了這次講座自己對科學家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覺得科學家精神就是努力為國家做貢獻,讓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方家胡同小學 校長楊毅宣佈第一屆科學節正式啟動。新京報記者 徐彥琳攝方家胡同小學 校長楊毅宣佈第一屆科學節正式啟動。新京報記者 徐彥琳攝

在講座最後,方家胡同小學也正式宣佈第一屆科學節啟動。該校科學老師郝子婧表示,方家胡同小學在平時的科學課堂上就比較注重對學生探究思維能力的培養。「今年學校是把科技節升級為科學節。以往的科技節更關注科技比賽活動,如今的科學節在關注科技比賽之外,會更加註重對於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

郝子婧介紹,在科學節中,學校將會舉辦豐富的活動,比如將植物結合古建的探索,邀請家長中的科技工作者進校園講座,與美術學科融合繪畫科學家畫像等等。「我們科學老師在課堂上已經講授了自己所知道的,而科學家進校園活動,則能進一步開闊孩子們的眼界。」

史軍表示,「科學家進校園」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讓孩子能接觸到真正的科學。「有的時候,孩子以為的科學和真正科學家做的事是有出入的,他們可能會覺得科學是特別遙遠的事情。我在分享中也提到,很多科學家研究的內容就是我們身邊的事情,科學家也會遇到困難。儘早地讓孩子們接觸到科學的內核,拉進科學家和孩子們的距離,是很有意義的。同時,也需要讓孩子們清楚地瞭解到科學家所做事情真正的價值和貢獻在哪裡。」

「學校開展科學教育,應該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像方家胡同小學,依託自己校舍的古建築優勢,就可以開展古建與植物如何共生的探究。有些人更喜歡研究最新奇前沿的科學,但是基礎性的科學研究還是需要有人做的。」史軍說道。

新京報記者 徐彥琳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