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養老人」為「夕陽紅」事業注入新鮮力量
「養老(行業)是一個朝陽而且很可愛的行業,叔叔阿姨們都是我的老師。」出生於2002年的林曼青今年大學畢業後,加入了山東青島一家養老機構。短短幾個月,「跟著叔叔阿姨們,我學會了彈鋼琴、打檯球、打摜蛋……」
一邊是朝氣蓬勃的年青人,願為養老事業學習專業技能;一邊是遲暮之年退休老人,渴望被傾聽與陪伴,當「朝朝」與「暮暮」不期而遇,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
我國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越來越多的「林曼青們」義無反顧投身「夕陽紅」事業,以「青春養老人」的身份為其注入源源不斷的「朝陽」力量。
2023年9月8日,在武漢民政職業學院老年護理實訓室內,該校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學生在實操中學習養老護理知識。圖/IC photo
一腳踏入「朝陽行業」
「我越來越覺得我當時的選擇是正確的。」回憶起四年前高考誌願填報的情景時,林曼青十分慶幸自己的選擇。
為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進一步推動養老產業發展,2019年10月,教育部等7部門聯合發文,鼓勵引導普通本科高校設置家政學、老年醫學等養老相關專業。2020年9月,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和山東女子學院成為全國首批設立此專業並於當年招生的本科院校。
「我家裡人都很看好大健康產業。」2020年9月,林曼青如願成為了山東女子學院養老服務管理專業的一名本科生。在林曼青看來,雖然有國家政策支持,但當時社會對養老相關專業的認知仍然較少,「我選擇的是一條全新賽道,就業發展空間也會更大。」
出生於1995年的邢雪比林曼青更早進入養老行業。2018年大學畢業後,社會工作專業出身的她一頭紮進了養老行業,從一線護理員做起,一直做到管理崗位,「養老行業很需要年青人,希望我的努力能帶動更多年青人加入進來。」目前,邢雪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馨陽康養院擔任管理崗位,這是一家主打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
養老行業,正在越來越多地進入年青人視野,養老院的「刻板印象」也在逐步隨著年青人的加入而改變。
上大學前,林曼青在網上搜索了很多關於養老服務管理專業的相關內容,還在家人的陪伴下一起走進養老機構實地參觀。「很多養老機構不再是傳統意義上一個房間里放幾張床、住幾位老人,養老院的老人們一樣很有活力,讓我對這個行業有了期待。」
養老業也等來了日漸完善的政策支持。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末,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41萬個,其中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36.9萬個,與2019年相比數別增加了1倍、1.2倍。
2022年,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出要建設普惠養老服務網絡,擴大普惠型養老服務覆蓋面。202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首個國家級「銀髮經濟」的政策文件《關於發展銀髮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聚焦老年人群體,提出要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鼓勵發展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消費健康產品。8月,發佈了包括《國務院關於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在內的一系列促進消費政策,大力發展銀髮經濟。9月,全國養老服務工作推進會議指出,要加快完善養老服務網絡,以縣域為重點,著力構建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上下貫通、有機銜接、功能完善、分工科學的養老服務網絡。
已經在養老行業工作六年的邢雪親身體會著行業發展的變化。「我2018年進入北京的養老機構,這算是國內養老行業發展很完善的地方,但能夠遵照的行業標準少之又少。直到民政部一口氣發佈了5項養老行業的最新標準,可參考學習的內容就多了。」
成就感與小波折並存
畢業後,林曼青進入青島一家養老機構做市場營銷,「日常接觸的都是跟自己年齡差有五六十歲的叔叔阿姨,起初我也很迷茫,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方式跟他們溝通。」林曼青回憶。
邢雪在管理崗位上也遇到了很多實際困難。「我是東北人,在呼和浩特語言環境不行,很多一線的護理員都是當地人,導致我們溝通不通暢。我的管理理念也很難被他們接受。」同時,邢雪也發現,養老行業是有風險的,如果老人意外去世,養老機構的同事很可能要面對老人家屬的各種質疑,「有的同事就直接想放棄這個行業了。」
面對困難,林曼青和邢雪都選擇深入工作,在老人中間跑來跑去,「一線護理員做什麼我就做什麼,這樣才能知道她們的工作內容和狀態,知道她們的工作難點在哪裡,該如何做心理疏導、緩解她們的焦慮。」邢雪說。
工作就這樣慢慢有了起色。林曼青還記得自己組織的第一次活動,「當時佈置了一些很復古的場景,有留聲機、各種燈,希望大家去拍照打卡。」剛開始,林曼青還擔心願意來拍照的人不多,沒想到活動很受歡迎,不少老人排隊等待拍照,還會問照片是否會衝洗出來,「有幾個特別漂亮的阿姨還問我能不能回家換套衣服再來拍照。」老人們對待生活的態度也傳遞給了林曼青,「無論什麼年紀的人都會追求美。通過這個活動,很多老人也瞭解了我所在的部門,這讓我由內而外地開心。」
「我要是哪天沒來,老人們就會到處找我。甚至我休假的時候也找我,這種被需要的感覺讓我覺得非常有成就感。」邢雪笑著說。
林曼青曾在大三實習時進入北京一家專門照護認知症(即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養老機構,做了四個多月的護理員。在和認知症老人的接觸中,林曼青發現,大學書本上學到的各種知識突然變得具象了。讓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患有阿爾茨海默症奶奶,「我知道他們可能會有記憶障礙,比如剛吃完飯就忘了自己吃了什麼,可能會突然情緒比較激動或暴躁。但有了護理知識才會知道,這時不能直接去否認老人的認知,因為直接否認也是一種傷害,會讓他們陷入自我懷疑。」
「奶奶你是餓了嗎?」「要不要我們先喝點水?」「我們現在要不要去參加一個活動?」林曼青會通過一系列引導,在保留老人尊嚴的同時,幫助老人回憶起已經吃過飯的事實,或轉移老人注意力,「很可能在喝水的過程中,老人會忘了剛剛想要再次吃飯。」
在長達半年的實習中,林曼青對認知症老人的照顧有了更多的瞭解,「具備醫學知識當然是更好的,但我覺得他們不僅僅需要身體層面的照顧,同樣需要精神上、心理上的共情。」
為養老貢獻「一己之力」
「現在呼和浩特願意從事養老行業的年青人也越來越多了,但能堅持下來的還是少之又少。」看到前來應聘的年青人,邢雪總會想方設法把人留下來,「我會幫他們考慮生存問題、職業規劃問題、心理問題,我們有兩個同事來的時候對養老一無所知,但一年過後很堅定地說要一直做下去。我很開心。」
「養老行業的未來不可限量,這是一個可以接受身心洗禮的行業。」邢雪笑著說,「總有一天我們也會老去,我們這一代大概率也是會去養老機構養老,咱們現在努力把養老行業做好,就是在為未來的自己打基礎。」
將在北京養老機構積攢的經驗遷移到呼和浩特,邢雪正在努力做好自己的「養老實驗」,「呼和浩特特別美,這裏民族風情獨特,我覺得除了醫養結合,未來還可以發展旅居養老。」
偶爾,「青春養老人」也會被老年人捲到,開始學習新技能。
「我們這裏有一個90多歲的奶奶,以前是大學英語老師。我每次見她,她不是在讀英文報紙,就是在聽收音機里的英文歌、英語新聞。看報紙的時候,她會把一些陌生英文單詞記在尼納特片上。」自愧不如的林曼青主動跟老人聊起來,「她說只有通過學習,她才會感覺生活跟往常一樣,生活才有了追求跟目標,而不是停留在以往的視角或層次上。」
這讓林曼青對「活到老學到老」有了更深的理解。在養老機構,林曼青還跟著老人們「解鎖」了很多新技能:學會了彈鋼琴、打檯球,還認識了很多乒乓球球友。
林曼青十分喜歡「青春養老人」這個詞語,「青春這個詞不僅意味著正值青春的我們投身養老行業,我覺得這個詞也代表著叔叔阿姨們,他們雖然在年齡上不再青春,但他們在用很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對待人生坦然的心態和方式影響著身邊的人。」
「人生不是軌道,而是曠野。」林曼青說,不管選擇哪一個行業,都要學會堅持,「當你選擇了新賽道新職業,就要做好冒險、探索的準備,要學會越挫越勇。只要堅定地走下去,未來前景一定是光明的。」
當你選擇了新賽道新職業,就要做好冒險、探索的準備,要學會越挫越勇。只要堅定地走下去,未來前景一定是光明的。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編輯 巫慧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