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以縣為重 新型城鎮化建設正當時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金濟
郡縣治,天下安。縣城,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新型城鎮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和動力。
11月4日至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強調,湖北要在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上奮發有為。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
牢記囑託,奮發有為。湖北堅持以人為本、以縣為重,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城鎮和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讓更多人能進城、留得住、過得好。
重點嗬護「一老一小」
以人為本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讓更多人能進城,加大教育、醫療、養老等優質公共服務供給是關鍵。
尤其是「一老一小」,作為大多數家庭的主要關切,也是在統籌推進優質公共服務共享中優先考慮的群體。
讓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周靜表示,省教育廳將深入推進更加緊密的城鄉基礎教育聯合體建設,推動各地加大縣域內公辦幼兒園學位保障力度,建設一批城鎮新優質寄宿製學校,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促進優秀校長和骨幹教師在區域內統籌調配、交流輪崗。
讓老人在家門口安享幸福晚年。省民政廳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推進縣域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統籌利用中央預算內投資、各級彩票公益金、各級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支持縣域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滿足老年人機構、村(社區)、居家等不同場景的養老服務需求。

黃石下陸區,市民在石榴園社區幸福食堂取餐、就餐。(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通訊員 周巍 攝)
近日,在黃岡羅田縣人民醫院,患者不用跑到武漢,通過湖北遠程病理平台,就能得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專家會診。去年10月以來,湖北推進數智化病理服務體系改革,建立遠程病理平台,讓縣域內的基層患者少跑路。目前全省已有50家醫院病理科完成數智化服務建設,該平台已開展遠程會診3000餘例。第二批120家醫療機構的試點擴面工作正在推進中。
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省衛生健康委負責人表示,湖北還將加快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至鄉、村(社區)衛生機構。推動高水平城市醫院與縣域醫共體牽頭縣級醫院建立合作關係,把大醫院醫生引到基層、把大醫院技術傳到基層,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
壯大根植性主導產業
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時強調,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
目前,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過500億元的縣(市、區)增至22個,過千億元的達到4個。
「立足縣域自身優勢,因地製宜加強產業規劃編製,每個縣重點發展壯大不超過3個‘搬不走、穩得住’的根植性主導產業。」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湖北將重點佈局建設40個省縣域特色產業集群,指導推動百強縣提質進位、千億縣增效擴容,帶動縣域經濟競相發展、整體躍升。
紡織服裝產業是不少縣域的支柱產業。過去,本地紡織服裝企業原料採購和產品銷售「兩頭在外」,發展步伐受阻,華紡鏈應運而生。
「讓更多湖北製衣企業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在本地就能匹配到全國源頭廠商的面料產品。」湖北華紡供應鏈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奇表示,華紡鏈將努力構建全國領先的紡織服裝數字服務平台,為上下遊企業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降本提效,賦能縣域紡織服裝產業升級發展。

枝江三寧化工酰胺及尼龍新材料項目的紡絲車間,工人們正在邊生產邊調試自動化的進口設備。(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曙鬆 通訊員 毛曉娜 攝)
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離不開品牌建設。大冶無縫鋼管、京山艾克電纜、黃梅宇星水鑽、安陸神丹皮蛋……一批從縣城走出的「湖北精品」享譽全國,成為縣域經濟騰飛的助推劑。
省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湖北將持續推進「湖北精品」培育行動、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等活動,強化標準引領,嚴格檢驗檢測,加強質量技術幫扶,助力培育全鏈條、全要素、全方位、全領域的縣域精品產品和品牌。
加快綠色低碳轉型
把縣城建設得更像縣城
在嘉魚,蔬菜長廊滿目青綠。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時強調,挖掘特色產業和多種經營潛力,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嘉魚最大特色是水,最大優勢是蔬菜水產。」嘉魚縣委書記王永表示,嘉魚將發揮自身特色優勢,把綠色食品產業作為根植性產業,建設「平原蔬菜、湖泊鮮魚、丘陵林果」的特色農業板塊,招引潯味堂、新代米等農產品加工企業,建設萬畝綠色食品產業園,推進「產供銷」融合發展。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離不開綠色低碳發展。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是推動縣城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補齊縣城建設短板、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舉措。
「把縣城建設得更像縣城。」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湖北將堅持綠色低碳理念,引導縣城轉變照搬照抄大城市的開發建設方式,聚焦優化縣城建設空間、合理配置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綠色低碳交通系統、建設綠色節約型市政基礎設施等任務,精準發力、持續用力,加快提高縣城建設質量、增強縣域綜合服務能力。
「目前省內公共充電設施已實現鄉鎮全覆蓋、高速公路服務區全覆蓋。」國網湖北電力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結合地域特色,選取縣域進行整縣電動汽車示範創建。在新型能源系統建設方面,繼續推進建設裝機容量超千萬千瓦、供電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供電人口達千萬的鄂北(隨州、襄陽)新型電力系統先行區。
生育有獎勵購房給補貼
天門推動10萬農民進城安家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肖楊
通訊員 熊文婷
「每月1000元育兒補貼,已經領了半年,還能領30個月。」11月8日,說起政府出台的鼓勵生育政策,天門市拖市鎮村民劉潔讚不絕口。
今年4月,劉潔生下三孩,不僅有4.51萬元生育獎勵,還拿到18萬元購房補貼。8月,她在城區買下一套146平方米的四居室,省下一大筆錢。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時指出,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
天門持續做強紡織服裝主導產業,突破性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兩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全力拓展農副產品深加工、再生有色金屬、裝備製造等支撐產業。僅紡織服裝產業,就聚引產業工人超10萬人。
2023年9月,天門入選全省「雙集中」試點縣市,以綜合性民生支持政策為切入口,實施就地城鎮化「三個十萬工程」,推進10萬農村人口進城、10萬學生進城、10萬產業工人進城,推動人口回流、產業回遷、生育回升。

該市向教師、醫務人員、進城農民、多孩家庭、引進人才、產業工人等六類群體發放購房補貼,幫助他們安家;完善鼓勵生育系列政策,減輕家庭生育養育負擔,激發生育潛能,加快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
今年1至9月,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6.9%,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9.2%;發放鼓勵生育補貼資金1752.07萬元,今年出生人口預計超過6800人,出生人數8年來首次由降轉增。
「推進‘雙集中’發展,繼續錨定人口這一關鍵,以住房為牽引,推動農村人口進城、外來人口紮根、流出人口返鄉、在家人口穩定、出生人口增加。」天門市委書記紀道清說,將用改革創新舉措和系列政策措施,真正讓投資有支持、購房有補助、生育有獎補,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凝聚起加快開展的強大合力。
產城融合打開發展新空間
4.3萬「陽新鞋匠」回歸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楊富春 通訊員 易相誌
「騎電動單車8分鐘到學校、15分鐘到廠,月薪8000多元。」11月7日清晨,家住陽新縣城東新區的王紅燕送兩個孩子上學後,直奔城北工業園的可興鞋業上班。
王紅燕之前和丈夫在溫州鞋廠打工,2021年春節返鄉,用多年積蓄在城東新區購房,「家鄉變化大,活好找,待遇不差,孩子上學方便,一家人在一起甭提多開心。」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時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加快推進鄉村振興,首先是要發展富民產業。
陽新有百萬人口,30餘萬外出務工,從事製鞋的有20餘萬。近年來,陽新吸引4.3萬「陽新鞋匠」回歸,全縣製鞋企業有680餘家,年產各類鞋1.75億雙,全產業鏈綜合產值達79億元,陽新鞋都特色小鎮入選湖北省級特色小鎮。

2023年9月,陽新入選全省城市和產業「雙集中」試點縣,圍繞引得來、留得住、聚得攏目標,為「四類」重點人群量身定製住房保障、教育、醫療、養老、產業等政策,實施聚人行動。今年新增進城人口15751人。試點開展後累計新增進城人口38262人。伴隨著產業集中和人口集聚,陽新縣房地產市場銷售旺盛,房價總體保持穩定。
「總書記勉勵大家要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讓特色產業更有效益,把村莊建設得更美,共同創造幸福美好的生活!」陽新縣委書記、縣長楊波表示,該縣將持續推進「雙集中」成勢見效,狠抓47項指標,加快縣城就地城鎮化進程;落實27項政策,為城鎮化提供保障;推進30個項目,推動城鎮化和產業發展。同時,堅持「市縣一體」,完成48平方公里範圍的空間、一標三實、城市部件數據的採集工作,工業互聯網等應用場景加快建設。2025年縣城將新增常住人口4萬人以上,實現人口向縣城集聚,公共服務水平提升,產業發展質效增強,力爭早日邁入全國縣域經濟百強。
以優質教育資源集聚人口
8000餘人今年安家黃梅城南片區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利華
通訊員 吳慕楓 鄭鑒峰
11月8日,清晨,錦晨黃梅天地小區,帶著兩個孩子出門,騎車3分鐘,先送「大寶」來到黃梅縣第八小學上學,再送「二寶」到一牆之隔的黃梅實驗幼兒園,然後騎車3分鐘,來到自己創辦的服裝加工坊上班。
這是黃梅縣90後返鄉「寶媽」張引蘭的日常。一年前,她和愛人都在浙江打工,兩個孩子跟隨爺爺奶奶,在老家的小學讀書。
張引蘭返鄉進城安家的背後,是黃梅縣推進城鎮和產業雙集中的有效探索:以就地城鎮化需求為導向,探索以教育為核心的公共服務吸引人口集聚。
聚集優質教育資源,黃梅縣在城南片區配齊「高、初、小、幼」全學段,整體遷入2所農村高中,新建城南高中、湯用彤中學,改擴建湯用彤小學,配建3所幼兒園,新增學位1.1萬個;放開區域性入學限制,在城南片區取消學生入學限制條件,變劃片招生為社會招生,率先向農村和縣外開放。

今年春秋兩季,城南片區新增就讀學生3695人,帶動人口進城8744人。
連續三年,黃梅縣城新增人口中,教育拉動佔比從50%一路攀升。預計2024年縣城新增2.3萬人。
黃梅做足「以房安人」文章,對進城農民、產業工人、外來人口等特定人群,在城區購房給予6萬元起步的補貼,可與多孩家庭等政策疊加,最高可補貼27萬元。今年1到9月,黃梅銷售商品房3872套,同比增長9.1%。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讓我們備受鼓舞,路子走對了。」黃梅縣教育局局長王政說,教育是黃梅吸引人口的比較優勢,將進一步放大教育品牌效應,推動縣內高中與省內名校結對共建,為城市居民、新市民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服務,發揮教育優勢引導人口集聚,促進就地城鎮化。
詳見11月11日湖北日報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