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藍海,東營驅動工業「向綠向新向智」
東營,黃河入海口的著名工業城市,如今正在調轉船頭,駛入一條新型工業航道。
東營工業發展形勢良好,自2020年起,東營規上工業營收每年跨越一個台階,在全省排名每年前進一個位次。2023年突破萬億元大關,達到1.01萬億元。
東營的經濟基石是傳統工業。今年前三季度,東營石油加工、化工、有色金屬、醫藥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9.2%、12.6%、60.7%、42.7%。
然而,東營市居安思危,在繼續發展傳統產業的同時,正大力推進新興產業和數字經濟的發展,駛入面向未來的新藍海。
向綠
技改重塑傳統企業
位於東營的華泰集團,是一家以造紙、化工為主導的中國500強企業,連續多年名列中國造紙企業前三。在雄厚的產業實力基礎上,華泰集團也發展出領先行業的科研實力,建成行業首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獲首屆省長質量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然而,造紙與化工是汙染性較高的傳統製造業。在實施「雙碳」目標和節能減排的時代,轉型升級成為必然要求。
華泰集團建成年產18萬噸輕質膠版紙生產線節水節能項目,這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新聞紙改產高端文化紙項目。項目實施後,每年可節水72萬立方米、節能9942噸標煤,華泰集團也具備了全球最大的高端文化紙單機生產能力,有效減少我國對進口輕質膠版紙的依賴。
該項目採用流漿箱、施膠機、透平機、磨漿機等國際領先工藝、設備,持續提升發展「含綠量」,建成5G造紙工業雲平台,構建起產業鏈上下遊高效協同的產業發展新模式。這是華泰集團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的生動實踐,也是東營市推動傳統企業技改的成功案例。
技改重塑了華泰集團,獲得了環保與經濟雙重效益。在整個東營市,傳統企業技改已經全面鋪開。
東營市將技術改造作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舉措,接續出台「千項技改、千企轉型」三年行動計劃、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實施方案。東營市拿出真金白銀,連續5年安排3億元獎補資金,加快升級石化、橡膠輪胎等優勢產業,大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積極佈局CCUS、氫能等未來產業,推動東營產業優勢更加顯著,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
向新
新興產業加快壯大
東營市「大塊頭企業」很多,有13家企業入圍2024中國企業500強,較2023年增加2家,入圍數量連續兩年居山東省首位。
目前,東營已培育形成石化、橡膠輪胎、石油裝備等優勢產業,傳統產業依然是東營工業的基石。面向未來,東營市正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以期「十年塑成優勢」。
東營的石油和可再生能源稟賦都十分卓越。東營正在多路徑突破新能源產業,突破風電裝備、鋰電、氫能、光伏裝備等4條產業鏈,全球最大功率20MW半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機等重大裝備已成功下線。
新材料產業是東營著力打造的重點新興產業。近年來,東營新材料產業復合增長率達15%以上,功能陶瓷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和先進碳材料產業集群入選山東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
規模化佈局醫養健康產業是另一個破局關鍵。東營市有良好的康養基礎,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創建佔比97.8%;醫保電子憑證激活率達99.99%,兩定機構覆蓋率達100%,4家二級定點醫療和5家三級定點醫療機構實現醫保移動支付。東營正加快建設新發藥業全品類維生素生產基地、鳳凰製藥生物醫藥基地等9個重點項目,東營的新發藥業成為全球最大的D-泛酸鈣生產企業。
向智
新質生產力推動變革
山東勝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2年,目前已發展成為國內油氣領域規模最大的民營軟件開發服務商,是國家規劃佈局重點軟件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起步於油氣領域軟件開發的勝軟科技,近年來拓展出一片更為寬廣的數字化藍海。勝軟科技打造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台——雲帆,平台業務已覆蓋12個行業9大領域、提供3000多個工業APP及解決方案的規模化應用,為上萬家企業帶來工業互聯網的「數字紅利」。雲帆就像是工業版的電商平台,各類企業可以在該平台上發佈供需信息,達成合作,彌合信息差。
在人工智能時代,工業互聯網的想像力無遠弗屆。通過海量的油氣專業語料進行訓練,利用「大數據+知識圖譜+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勝軟科技基於雲帆平台打造了國內首個垂直於油氣開採行業的「識油大模型」,已在中石油某油田、國家管網集團等多個重要領域成功落地,提升了油氣勘探與開發的決策效率與準確性,還大幅降低運營成本,增強了生產過程智能化水平。
工業互聯網平台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東營建立工業互聯網平台項目培育庫,按照「市級-省級-國家級」分級分類對標培優,打造國家級「雙跨」平台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型平台3個、省級重點平台11個。
「雲帆」之外,近年來東營在數字經濟和數字平台方面有諸多突破性之舉。海克斯康在東營建成國內第3家賦智中心,黃河三角洲「數智碳穀」全方位開展數字化「碳」服務,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連續兩年翻倍增長。
數說東營
1.01萬億元
自2020年起,東營規上工業營收每年跨越一個台階,在全省排名每年前進一個位次。2020年為第6位,2021年升至第5位,2022年再升至第4位。2023年突破萬億元大關,達到1.01萬億元,居全國城市第28位、北方城市第8位、全省第3位。
記者:吳為
編輯: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