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濕」融合,東營推動城市與自然共生
「黃河入海流」是東營黃河三角洲獨特的自然景觀。從上世紀90年代建立保護區至今,黃河三角洲經過治理保護,近年來保護區新增淡水沼澤濕地7.4萬畝,鳥類增加到374種,被譽為「鳥類的國際機場」。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暖溫帶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濕地也是東營最重要的生態底色。在保護濕地的前提下,東營綜合利用濕地景觀價值,充分彰顯「濕地在城中、城在濕地中」的城市特色。
東營市依託「黃河入海」「大美濕地」自然生態特色,打造濕地特色片區和濕地特色景觀帶、15分鐘都市生活圈。呈現在東營市民眼前的,是一幅城「濕」融合相促、推動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
濕地修復
被讚「鳥類的國際機場」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於1992年10月由國務院批準建立,總面積1530平方公里。自然保護區以保護黃河口新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2013年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經過治理保護,近年來,自然保護區新增淡水沼澤濕地7.4萬畝,總面積超過30萬畝,為鳥類繁衍生息提供了多樣棲息地。根據最新監測,自然保護區鳥類已經增加到374種,連續兩年東方白鸛繁殖數均超過450只,黑嘴鷗繁殖數穩定在1萬餘隻,丹頂鶴2022-2023年度越冬數量達到389只。這裏已成為國內外專家讚譽的「鳥類的國際機場」。
談到保護區的治理,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生態學博士、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副主任趙亞傑頗為感慨。她告訴記者,從2002年開始,當地就致力於濕地修復,一開始是簡單做一些圍壩引續黃河水,後期則由粗放型修復逐漸轉化為精細化的濕地保護和修復。
「我們按照‘陸海統籌,綜合治理,系統修復’的思路,開展生態修復工作。首先,對互花米草進行綜合治理,為鳥類繁衍生息提供了多樣棲息地。其次,建成了‘引、輸、蓄、排’科學生態補水體系,引水能力由不足40立方米/秒提高到131立方米/秒,近兩年生態補水均超過1.75億立方米,維持了濕地良好的生態環境。我們還構建了‘河—陸—灘—海’連通體系,連通水系241公里,疏通潮溝76公里,恢復黃河與海洋的水文連通。」趙亞傑說。
「生態好不好,鳥兒最知道。」現在的東營,白天鵝飛進城市濕地嬉戲覓食,就連生性挑剔的東方白鸛也在城市附近「安家」。
綜合利用
鹽堿灘變身「米糧川」
東營是濱海鹽堿地的代表性城市之一,以前,農民在鹽堿地上種糧被稱為靠天吃飯。近年來,當地採取一系列措施進行鹽堿地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2023年5月,由山東省政府和中國農科院共同組織建設的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在東營掛牌運行。
中心以黃三角國家農高區為總部,在東北、西北、華北設立3個分中心和16個試驗站,構建起「全國一盤棋」的鹽堿地綜合利用協同創新體系。圍繞鹽堿地生物育種、產能提升和生態化利用三大領域,攻關突破了鹽堿地生物育種、土壤改良與快速培肥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提出,計劃到2025年,培育耐鹽堿作物新品種(系)80個以上,推廣面積達到3000萬畝,帶動1300萬畝鹽堿耕地質量普遍提升1-2個等級,單位面積綜合產能提高25%以上。
鹽堿灘正在悄然變為「米糧川」。
預計到2025年,東營完成鹽堿地等耕地後備資源綜合利用6.39萬畝、提質改造鹽堿耕地11.59萬畝,新增耕地3.48萬畝,鹽堿耕地提質改造後預計畝均糧食增產300斤。
東營還培育了鹽堿地特色大豆產業集群、百億級畜牧產業集群、百億級特色水產品集群,搭建「全產業鏈條」的現代農業發展體系。「鹽堿地土特產品牌」也不斷打響,東營的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達到14個,省級以上農產品知名品牌達到35個,黃河口大閘蟹、黃河口大米品牌價值分別達31.93億元、11.63億元。
和諧共生
濕地在城中、城在濕地中
濕地是東營最重要的生態底色。全市濕地面積達到4567平方公里,約佔全省的1/4。近年來,東營市將濕地保護和修復工作作為生態建設的基礎性工程、民生工程,不斷加大力度,採取多種形式保護濕地,高水平做好生態保護修復和環境綜合治理。
長期以來,東營市高度重視濕地城市建設。成立以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的東營市濕地保護協調領導小組,積極完善濕地保護管理協調機制,統籌推進全市濕地保護工作。組建東營市濕地保護中心,為濕地保護修復提供技術政策保障。在全國率先製定出台《關於全面建立森林濕地長製的實施意見》,推動構建市縣鄉村四級工作機制,共設立森林濕地長1696名,構建起覆蓋全域的森林濕地長組織體系。建立健全「森林濕地長+檢察長+生態警長」協作機制,構建監察監督、執法檢查與行政履職同向發力的生態保護新模式。
在保護濕地的前提下,東營綜合利用濕地景觀價值,充分彰顯「濕地在城中、城在濕地中」的城市特色。
東營依託「黃河入海」「大美濕地」自然生態特色,打造濕地特色片區和濕地特色景觀帶,建設小綠地、小公園、小休閑地、口袋公園等,打造15分鐘都市生活圈。
翻閱東營城市發展的畫卷,呈現在眼前的是城「濕」融合相促、推動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場景:高樓林立間覓得綠色河湖,叢林掩映中藏著幽靜步道,市民在享受濕地帶來的綠色空間時,也將保護濕地的理念刻進心裡。
記者手記
九曲黃河奔向大海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從青藏高原流到黃土高原,在東營流入渤海。在東營採訪期間,我遠眺黃河三角洲,看著黃河帶來的泥沙衝刷出新的土地。
灘塗之上,萬鳥翔集,東方白鸛、黑嘴鷗、丹頂鶴在這裏繁衍生息。黃河口新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成為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的保護對象。
極目遠望,黃河入海口是「鳥類的國際機場」;回望城市,「濕地在城中、城在濕地中」已是東營的城市特色。人與自然在東營奏出氣勢恢宏而又旋律優美的交響樂。
記者:吳為
編輯: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