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試,武漢推動科教人才優勢轉化

不久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佈《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百強科技集群,武漢位列全球第13,比2018年上升30位。去年底,《自然》增刊「2023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榜單發佈,武漢位居全球第10。

科技創新,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武漢科教資源豐富,擁有高校90所、在校大學生近130萬人、國家級創新平台149個。今年以來,武漢堅持將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加快把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打造創新湧動的新時代英雄城市。

體制改革

鋪就科技成果轉化「快車道」

「不需要資產評估,直接和企業議價,96%歸科研團隊,我們都在甩開膀子加油干。」近日,談及近5年來科研轉化經費已達500萬元,湖北工業大學生命科學與健康工程學院教授柳誌傑感歎趕上了賦權改革的好時候,也實現了以科研服務社會的初衷。

科研人員是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如何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的活力?2020年5月,科技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擁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湖北工業大學成為湖北省唯一入選單位。「學校全面簡化科技成果轉化流程,將成果轉化96%的收益或90%的對應股權獎勵給成果完成人所有,從科技成果鑒別、定價到收益分配,進行全流程革新,最大程度激勵成果完成人。」湖北工業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院長胡心彬介紹。

過去,高校科技成果「不能轉」「不敢轉」「不願轉」「轉不快」的難點,在湖北工業大學迎刃而解。目前,該校科研團隊已與3000多家湖北企業建立深度合作關係,大量科技成果實現「就近快速」轉化。學校技術交易總額達9.1億元,是改革前10年總和的5倍,連續兩年入選全國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讓百強。

事實上,作為科教大市,武漢早在2017年就率先在全國組建了科技成果轉化局,成立院士專家顧問團,當好成果轉化「橋樑」。今年2月,武漢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政策措施發佈,20條新政中,在漢高校服務地方發展最高可獲3000萬元綜合獎補等激勵政策,支持在漢企業購買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等獎勵政策,都直面「如何讓高校的科研力量成為武漢的科技力量」這一問題,助力武漢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產才融合

500餘名「科技副總」助企創新

武漢市洪山區是湖北省科教資源最富集的區域。近年來,為承接大學優勢學科「資源溢出」「知識溢出」,大學周邊空地漸漸變身為創新產業園區和高新技術企業的孵化地。以武漢理工大學為例,環理工大創新帶正加速形成,周邊已聚集洪山科創大廈等眾多創新載體空間,形成了一條「創業在孵化器,成長在樓宇,集群式發展在園區」的階梯式企業培育路徑,入駐科技企業120家,與學校開展橫向科技合作283項。

位於創意天地園區的武漢精臣智慧標識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公司大廳內,20多款智能便攜式標籤打印機有序陳列,展示其成立12年來技術升級迭代之路。據介紹,精臣是國內領先的標識解決方案供應商,產品佔據國內40%市場,出口全球160多個國家及地區,服務1300多萬用戶。

武漢精臣智慧標識科技有限公司。受訪者供圖武漢精臣智慧標識科技有限公司。受訪者供圖

「以這款B32產品升級為契機,公司開啟了與武漢理工大學科學團隊在射頻芯片及天線等元器件和材料領域的合作,在他們技術加持下,全球首款三寸熱轉印RFID智能標籤打印機於2023年正式上市,截至目前,單品營收已超千萬元。」精臣公共事務部部長朱清說,武漢理工大學祖浩然教授還被政府選派擔任公司「科技副總」,雙方團隊每週都會進行技術聯合攻關。

顧名思義,「科技副總」是指從高校、科研院所選聘高層次科技人才到企業任總經理、總工程師、技術副總等職務,促進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優勢互補、協同創新。自2020年起,武漢市已連續5年開展「科技副總」服務企業選派活動,共500餘名教授專家到崗履職服務,有力推動了產業創新。

技術攻堅

加快「卡脖子」核心技術攻關

「公司與華中科技大學陳學東院士團隊合作,一舉突破了超精密主動減振器關鍵技術壁壘,打破了國外壟斷,實現了DUV光刻機、先進封裝光刻機配套的主動減振器國產自主可控。」在位於光穀的武漢格藍若智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該公司多款「拳頭」產品。

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重點「小巨人」企業,格藍若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200餘項,多年來,堅持多賽道發展,逐步形成精密運動控制、電網智能感知、激光微納製造三條主賽道。「公司與華中科技大學保持著長期產學研合作,先後共建了電氣智能感知與人工智能技術中心、激光微納製造聯合研究中心。今年6月,投資1.5億元對陳學東院士團隊高精密減振技術進行成果轉化;9月,正式掛牌武漢格藍若-陳學東院士工作站。」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俯瞰光穀中心城區域。受訪者供圖俯瞰光穀中心城區域。受訪者供圖

高校林立的光穀,是湖北科技創新的「橋頭堡」,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發基地、最大的光纖光纜研製基地。近年來,依託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優勢,眾多科創型企業脫穎而出,突破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全球首條印刷OLED顯示屏生產線量產在即,憑藉的是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尹周平團隊力量;全球首片8英吋矽光薄膜铌酸鋰光電集成晶圓在湖北九峰山實驗室下線,其間也有華中科技大學研發團隊的攻關……

今年5月底,武漢市印發加快推動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的實施意見,提出實施產教融合發展、產才融合促進、創新策源築基、核心技術突破、改革創新攻堅五大行動,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加快形成「支撐中部、輻射全國、融入世界」的創新發展增長極。

【數說武漢】

14720.98億元

今年前三季度,武漢市地區生產總值14720.98億元,同比增長5.1%。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30.6%,增速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24.1個百分點。

2400餘公里

近年來,武漢市每年建設綠道超100公里,全市綠道總里程已達2400餘公里。隨著沙湖濕地藝術園、櫻花溪公園等園林工程建設,全市公園達980餘座,今年可提前實現「千園之城」目標。

記者 揭明玥

編輯 袁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