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領先印度,有「秘密武器」 | 參考獨家
【中國領先印度,有「秘密武器」 | #參考獨家#】#中國領先印度的秘密武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都經歷了快速發展,並使數以億計人口擺脫貧困,但如果按真實購買力計算,中國人均收入現在遠超印度,這種差距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這是不是跟兩國在擁抱現代教育方面的巨大差異有關?這是尼廷·庫馬爾·巴爾蒂和李揚(音)的新論文《是什麼造就了21世紀的中國和印度》討論的主題。巴黎經濟學院世界不平等問題研究室的學者們翻閱了可追溯到1900年的官方報告和年鑒來建立一個數據庫,其中記錄了中印兩國有誰學了什麼、學了多久,以及被傳授了什麼知識。中國和印度在過去100年中所走過的不同道路,可能會對人力資本和生產力產生重大影響。
以下是巴爾蒂和李揚的發現。由於印度在接觸西方教育方面領先了50年,它在20世紀初的學生數量是中國的8倍。中國在1905年宣佈廢除科舉制度之後才開始迎頭追趕。到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總入學人數已與印度持平。
20世紀80年代初,印度的大學入學率遠高於中國。但到2020年,情況發生變化:中國向高等院校輸送的大學適齡人口比例遠高於印度。
這種不同的發展軌跡根源於歷史。中國19世紀末的清朝統治者想要掌握職業技能的人才來管理與軍事有關的生產。相比之下,印度的英國殖民者對建立製造業基地興趣不大。這些殖民者在教育系統中偏重培養文員和初級管理人員。只有社會中較富裕的階層才有機會獲得政府職位,並獲得執掌這些職位所需的教育。而在1947年獨立後,印度加倍重視高等教育,以犧牲基本的閱讀和數學技能為代價投資精英學院。
對印度來說,重視高等教育的決定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選擇。上述論文稱,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印度人有一半可能是文盲,而中國的這一比例為10%。大多數印度學齡兒童很快就輟學了(有的甚至從來沒上過學),原因要麼是沒人去他們的村子裡教書,要麼是家裡需要更多勞動力。相比之下,中國採取自下而上的策略,即讓大量適齡兒童接受小學教育,然後讓其中越來越多的人能夠上高中,之後再進入高等院校讀書。這是中國選擇的道路。
這項研究的一個更驚人發現涉及大學專業。從歷史上看,在印度,本科學曆水平的社會科學專業畢業生居多。而在中國,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被培養成教師、科學家、工程師、醫生和農業專家,人文學科、法律等畢業生的過高比例已經開始下降。
人們普遍認為印度是「工程師的國度」,這種觀點在美國尤其盛行。誠然,許多科技行業的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均在印度出生和接受教育。然而,中國高鐵網絡的飛速擴張——或者中國電動汽車的先進程度——表明,巴爾蒂和李揚可能找到了中國一個經常被忽視的競爭力源泉。兩名作者說:「中國工程類畢業生和職業教育畢業生比例更高,再加上中小學畢業生的比例更高,因此它更容易專注於製造業。」
歷史的影響往往難以抹去。英國人在印度教育中施加的精英主義偏見一直延續至今。該論文最後一項發現也證明了這一點:1976年,中國有1.6億錯過正規學校教育的人參加成人教育計劃,而印度只有100萬人這麼做。中國為這些人提供了識字和算術教育,他們的後代或許對中國在經濟增長方面擊敗印度功不可沒。
本文由彭博新聞社網站11月8日刊發,原題為《中印競爭的秘密武器是教育》,作者是安迪·慕克吉。(編譯/楊雪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