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邊長大的王進先:讓博物館「出圈、出青、出海」

黃河邊長大的王進先:讓博物館「出圈、出青、出海」
    王進先。受訪者供圖    王進先。受訪者供圖
    2024年8月20日,遊客在青海省博物館內參觀。視覺中國供圖

    雙人抬物紋彩陶盆。受訪者供圖

    匈奴狼噬牛金牌飾。視覺中國供圖

    鳥(鷹)紋彩陶壺。視覺中國供圖    鳥(鷹)紋彩陶壺。視覺中國供圖

    「壩高178米,水庫儲水量247億立方米」,青海省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王進先清楚地記得這兩個數字。這是1986年10月15日,位於黃河上遊的龍羊峽水電站導流洞下閘蓄水時的數據。彼時在水電四局子弟小學上五年級的王進先,作為鼓號隊隊員,和同學們一道在蓄水儀式上吹響了樂曲。

    王進先是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人,從小在黃河邊長大,父親是水電站工人。「家住在黃河邊,捧一抔黃河土,吃黃河水長大的黃河兒。」這是王進先曾經給自己的定位,他出生於黃河下遊的土鄉三川大地,在黃河中遊地區上學,而他的職業生涯,也和黃河始終保持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沿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流經9個省區,滋養著中華文明。2019年12月23日,由河南博物院牽頭,青海省博物館、四川博物院、甘肅省博物館等沿黃九省區45家博物館,共同成立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

    近日,王進先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說,「出圈、出青、出海」是青海省博物館努力的目標,其中「出圈」是第一位的。他積極爭取聯盟活動,助力提升青海省博物館在全國的影響力。「一旦你在圈子裡比較活躍,大家就會主動惦記你,隨之而來的機會也將越來越多。」

    2021年12月,青海省博物館被推選為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第二屆輪值單位,主要負責牽頭組織沿黃九省區博物館開展展覽展示、學術研究、文創研發、人才培養、社教活動等方面的工作。2023年,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以「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共建‘黃河文化共同體’」為例申報國家文物局首屆高質量發展推介案例,獲評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十佳案例。

    求同存異,打造「黃河文化共同體」

    中青報·中青網:作為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第二屆輪值單位,在黃河相關活動的策劃方面,青海省博物館主要有哪些考慮?

    王進先:黃河流經9個省區,沿途留下了河湟文化、河套文化、秦隴文化、關中文化等多種地域文化,精神內涵豐富。黃河流域的每個博物館,都承載著各自地域的黃河文化,都有自己的獨特性。

    為了讓各個博物館得到更好展示,每一場活動的策劃都是結合各博物館的優勢展開。比如,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及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我們組織聯盟成員單位參與線上海報、短影片和講座接力活動;與山東廣播電視台聯合策劃專題片《館長來了》,系統介紹黃河沿線九省區博物館及其重要藏品,講述文物故事,展現黃河精神;與濰坊市博物館聯合策劃「黃河流域博物館館長鳶都行暨黃河流域博物館高質量發展論壇」等。

    中青報·中青網:目前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進先:經過4年多的發展,目前聯盟成員單位已從最初的45家增長為72家。在傳播黃河文化的過程中,我們在科普、公共服務、數字化建設等多個領域發力,提出了打造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黃河文化共同體」的理念。同時注重品牌建設,通過舉辦主題展覽、學術講座、社教活動,研發設計文創產品等,將黃河文化具象化,使社會公眾感受到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

    聯盟內部建立了靈活有效的工作機制,成員單位之間可以自由組合,通過大館帶動小館,開展針對性幫扶與支持。目前,青海省博物館已與陝西歷史博物館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不僅集合各自文化資源優勢,聯合舉辦展覽,同時陝西歷史博物館也憑藉自身優勢,協助青海省博物館開展相關工作,例如進行人員輪崗培訓、參與科研課題等。

    博物館創新要「敢為天下先」

    中青報·中青網:在社會教育活動中,青海省博物館推出了哪些主題品牌和特色課程?

    王進先: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期間,我館開展了「歷史文化進校園——國寶音樂會」社教活動,活動選取了舞蹈紋彩陶盆、陶塤等與遠古先民的音樂、舞蹈相關的文物,通過影片及現場演奏的形式,讓參與者感受青海地區5000多年前遠古先民的文化藝術生活。

    我們根據不同人群的年齡階段,開展了有針對性的社會教育活動,同時更加註重知識性和操作性。幼兒認知水平有限,難以深刻地理解文物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知識。針對這一群體,我們推出了「文化育人 浸潤童心」幼兒課程社教活動,讓孩子們感受黃河文化、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研學遊的重點在於「遊」,學生在課堂上瞭解文物後,到黃河段的各個地區轉一轉,看看博物館里的相關文物、黃河相關的標誌性建築和水利工程,讓孩子切身感受到黃河的神奇和偉大。

    除了讓學生走出去,博物館也要走進校園。我們通過展板、數字化等形式,為學生解讀文物的前世今生。

    中青報·中青網:2017年,青海省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除了傳統的博物館功能,這些年來,青海省博物館在觀眾服務、文創開發等方面有什麼創新嘗試?

    王進先:今年我館的觀眾參觀人數呈快速上升趨勢,屢創新高。截至10月7日,參觀人數已達到約74萬人次。

    在觀眾服務方面,我們不斷轉換思路,大膽創新。自6月1日起,我館推出延時開放、夜間開放等舉措,對全省部分導遊和館內的青年幹部進行講解培訓,為觀眾分時段提供誌願講解服務。同時,增加AR眼鏡、智慧手持導覽器等設備數量,安排全館中層幹部赴一線崗位,為展廳內的觀眾提供諮詢引導服務,維護展廳內參觀秩序,保障服務水平。

    在文創產品的研發上,我們積極推動「博物館+旅遊」的模式,推出文創、市集、雲展覽等。我們的青稞奶茶、雪域海咖啡、藏小霧等26款文創產品,受到觀眾歡迎。

    創新要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博物館的發展不僅要靠展覽本身,包括保潔和保安的服務態度、社會教育活動、文創產品等方方面面,都可能為博物館賦能。

    中青報·中青網:AR導覽是青海省博物館的特色,它和實體的文物展之間是什麼關係?

    王進先:青海省博物館是一個小館,除了常設展覽的場館外,無交流展場館,場館面積的局限使得很多展覽無法舉辦。為豐富觀眾的體驗,吸引更多人來到博物館,我們引入了AR導覽。

    傳統導覽往往是單一的講解與靜態展示,而AR導覽賦予了信息呈現的多維性和互動性。後者通過數字化技術,打破了時空限制,在補充文物信息、還原場景等的同時,為觀眾帶來沉浸式體驗。

    實體文物展是根本,它和AR導覽相輔相成,兩者有機結合,既能滿足觀眾對真實文物的欣賞需求,又能提升觀展體驗,有助於推動博物館的發展,讓歷史文化「火起來」「活起來」。

    不過由於AR設備的費用較高,我館的資金有限,不是每件文物都能用AR觀看。我們優先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進行展示,例如鹿紋彩陶罐、狼噬牛金牌飾等。

    傳承黃河文化,擇一事終一生

    中青報·中青網:青海省博物館之後的發展規劃是怎樣的?

    王進先:今年青海省博物館成為了長江流域博物館聯盟第二屆輪值單位。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與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長江流域博物館聯盟的成員單位一道,立足本省,面向全國,與世界接軌,積極組織策劃文化活動,打造長江、黃河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對話、互學互鑒的平台,講好新時代長江、黃河故事。

    我們將開展更加具有針對性的交流合作,建立互利共贏的合作交流機制。例如,和聯盟成員單位共同組織策劃彙集黃河沿線精品文物的展覽項目;以「大館帶動小館」的方式,開展針對性幫扶,逐步提升長江、黃河沿線文博單位整體工作效能;開展社教活動組織策劃、文創設計研發等方面的培訓,提升聯盟在社會教育活動組織策劃、文創研發方面的整體水平。

    此外,我們還將打造長江、黃河文化新遊線。聯盟各成員單位結合各自特色,組織策劃「博物館+科技」「文旅+數字」等系列活動,配套研發多樣化的文化創意產品,打造一批弘揚和傳承長江、黃河文化的博物館活動品牌。

    中青報·中青網:作為博物館館長,讓你感到最幸福的事情是什麼?

    王進先:前不久,我接待了來自陝西的「小小講解員」研學遊團隊,給他們講解青海的歷史文化。當時來了三四十個孩子,我為每個人都準備了我館的文創紙巾作為禮物,並寫上「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8個字和我的書法簽名。孩子們收到禮物後,高興得不得了,一個勁兒地圍著我合照。在場的很多遊客知道我是館長後,也要和我拍照,讓我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

    類似的情況發生過很多次,青海省博物館能受到社會公眾如此的尊重和喜愛,讓我內心深處有了滿滿的幸福感。我真切地感受到這是一份神聖的職業,也深感責任重大,未來任重道遠。這一事業需要「擇一事終一生」的執著,我希望之後能帶領全館幹部職工,將青海文化、黃河文化、長江文化傳播得更遠,增強青海省博物館的影響力。

    中青報·中青網:你認為未來的博物館會是什麼樣?

    王進先:我相信今後的博物館將不再一味地去吃「財政飯」,各個博物館會另闢蹊徑,以文化人,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博物館無法自給自足的運行模式,不可能長期存在。

    未來的博物館將是大家心嚮往之的地方。它既是精神的殿堂,也是知識的殿堂。置身於博物館,在和文物面對面、與歷史對話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找到原來的自己,淨化心靈。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丹萍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11月15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