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新文化「興」青年|90後古籍醫生搶救700歲國寶
來源:現代+
因為700歲元刻本醫書《永類鈐方》,「90後古籍修復師」一度上了熱搜。「主角」是南京圖書館古籍修復師丁峰。
丁峰的日常工作
從事古籍修復11年,他的日常工作其實是單調、重覆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伏案勞作。最大的收穫是磨煉了性格,教會他遇事沉著、心思細膩。
他說,一直堅守在「圈內」,從沒想過「出圈」。
與古代同行「交手」,既驚喜又小心
南京圖書館古籍修復室日常都很安靜,連紙張翻動的聲音都能聽得清清楚楚。每位古籍修復師都埋頭伏案,專注而細緻。他們的桌上放著一塊補書板,漿糊、清水、毛筆、噴壺、鑷子等工具整齊擺放——這就是「古籍醫生」的「手術台」。
永類鈐方
丁峰修復的《永類鈐方》是一部元代醫書,元刻本,傳世稀少,文獻和實用價值極高,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該書的修復項目自2017年啟動,2022年全書修復完畢。
丁峰每天的工作是單調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埋頭修復。這份單調而重覆的勞動中,也藏著一些小驚喜,不足為外人道也。《永類鈐方》帶給丁峰最大的驚喜,不是上了熱搜,而是與古代同行的跨時空「交手」。
丁峰正在修復古籍
「原書有過修復歷史,進行了接書背、襯紙和補破、局部劃欄補字,起到了較好的保護作用。但之前修復中沒有溜口,導致書口被襯紙撐開。補紙用大塊紙張修補,沒有用鑷子撕去多餘的部分。漿糊失效後補紙脫落,紙張老化,該書封面殘缺約三分之一,斷線,護葉糟朽,書口全開。」丁峰說,這次跨時空「交手」,令他既驚又喜。他小心翼翼地完成了原書的修復,還完整保留了原書中發現的襯紙、紙條、劃欄補字。
最少幹預、整舊如舊,「補丁」搭邊僅2毫米
最少幹預、整舊如舊、修復過程可逆性、最大限度保留歷史信息……儘管已經十分謹慎,但丁峰還是會遇上需要返工的情況。
永類鈐方
在《永類鈐方》修復得差不多的時候,國家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江蘇傳藝所導師朱振彬查看了進度,認為在第一冊書頁天頭左上角需要加固。「紙張顏色變深處偏酸性,有明顯的紙張老化變色現象。如果不加固,之後錘平、壓平可能會導致書頁斷開、裂開。」丁峰說,本著對古籍負責的態度,他又返工去做了加固。
《戰國策六卷》
在修復《永類鈐方》之後,丁峰還修復了清代手抄稿本《戰國策六卷》。由於前期保存不當,這本書出現了嚴重蟲蛀、水漬、脆化等「病症」。「蟲蛀的痕跡就像坑道一樣,破損面積達到60%以上,需要大範圍補洞。修復的難點是,要把蜿蜒的蟲道修補好,還得保持原書的平整。所以,需要用稀一點的漿糊,錘平、壓平的步驟也要多注意。」丁峰說,按照國家標準,「補丁」和原書頁的搭邊只能有2毫米,「技術成熟一點,還能更細一點,可能一根頭髮絲左右。」
剛工作時,一個洞怎麼也修不好,就會心煩意亂。經過不斷積累,技術打磨得越來越熟練,心境也就平穩了。丁峰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工作帶給他最大的收穫是磨煉了性格,教會他遇事不要急躁。
多學科知識加成,90後修復師練就「十八般武藝」
丁峰正在伏案工作
從業11年,丁峰儼然已經是一位「老師傅」。當年,他因為對歷史文化感興趣,一頭紮進了古籍修復專業,2013年進入南京圖書館工作。
南京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師行列中,像丁峰一樣的90後已經成為其中的主力。不同於老一輩的師徒傳授,他們大多有著專業的學曆背景,有的還是研究生。
丁峰
如何做到「修舊如舊」?這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大學里的文物修復專業課,除了實踐知識以外,還包括書畫史、美術史、陶瓷史、考古史、工藝美術史等各種史論知識,以及文物保護、美術、攝影、化學等跨學科知識。這些知識看起來很雜,但學得越多,就越能在實際工作中得心應手。
儘管如此,大學里多學科理論知識加成,還只是打下了基礎。丁峰是科班出身,畢業之後依然發現工作中遇到的古籍破損情況,要比學校里學的內容複雜得多,需要在工作中不斷積累實戰經驗。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劉靜妍/文 錢念秋 施向輝/攝 錢念秋/後期 李卉子/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