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聯合國糧農組織馬修:水產品應以多元化市場佈局應對貿易壁壘
伴隨全球經濟的不斷髮展和人們健康飲食意識的逐步提升,水產品正得到更多喜愛,成為聯繫各國各地區漁業資源和消費市場的藍色橋樑。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水產養殖國,水產貿易尤為引人注目。
11月14日,2024中國水產品大會現場,新京報記者對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高級漁業官員Marcio Castro de Souza(以下簡稱「馬修」),探討在國際貿易政策調整、消費者偏好多樣化等背景下,全球水產貿易和中國水產貿易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新京報:中國水產在全球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如何看待其發展?
馬修:全球視角下,中國在漁業和農業的生產、貿易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全世界對魚類有著巨大需求,當各國各地區生產的魚類無法滿足本地消費需求時,就會需要進口產品。在此方面,中國是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和進口國之一。中國通過生產和加工,將水產品及其製品出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在部分國家和地區的水產供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除原有需求外,中國也創造了很多水產新品,為多國多地區消費者帶來了更多購買選擇。
新京報:中國水產品出口有哪些益處?
馬修:現在,受許多因素影響,國際貿易變得相當重要。出口不僅為企業本身,也為其所在國家、地區和消費者創造了很多價值。企業通過出口獲得利潤,國家、地區通過出口貿易實現創收。此外,出口貿易中,產品在質量、包裝、宣傳等方面都需要符合新的市場要求,相關調整與升級最終會同步到本土市場的產品身上,這類可複製價值讓國內消費者也能體驗到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因此,這是一個三贏局面,大家都是贏家。
新京報:水產品出口還有哪些瓶頸有待打破?你的建議是什麼?
馬修:從國際角度來看,水產養殖業依然面臨著許多壁壘,最傳統的壁壘大多是進口關稅。雖然各國各地區可徵收的關稅有最高限額,但在此限額內,各國各地區依舊能夠根據自己的意願改變關稅。如果某類產品長期出口到特定國家和地區,而其關稅突然提升,就會直接影響到相關產品的出口競爭力。這類情況有時也會波及中國的水產品出口。
非關稅壁壘也存在很多問題,這類問題通常是與食品安全有關的額外要求,比如對特定食品的更高要求或者是進口認證等,其中有些要求是在沒有科學依據的情況下強加的,但對相關的產品出口形成了明顯阻礙。
以上情況也是我們一直倡導國際貿易市場多元化,減少單一交易可能性的原因之一。許多市場同時發生變化的可能性很小,如果前期進行了分散投資,當一個市場出現問題時,從業者可以用另一個市場來補償,將產品重新分配,降低風險損失。
新京報:如何看待當前全球水產品消費的增長變化?未來重點可能在哪裡?
馬修:近年來,水產品的消費格局發生了較大變化。中國在某些方面也很有創新,比如水產品、農產品的電商銷售在中國就非常普遍。現在全球水產品正迎來一些新機遇,比如線上渠道的潛力,比如在中國等一些國家和地區,年青人和老年人對水產品的需求正在提高等。
與此同時,水產品依舊面臨著食品安全等挑戰。魚是一種非常容易變質的生鮮品,在水產品的電商銷售中,從業者必須加強物流過程中對魚的保護,以維持新鮮度。我們看到,中國水產品的線上銷售也是如此。我認為,不僅是到銷售點,直到送達消費者手中,都需要時刻關注對水產品的保護。這對運輸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因為魚不像手機、照相機或者是其他物件,對容器、溫度等都有要求。這不僅是行業需要探索的事情,政府也要思考新的方法去加強監管,並且嘗試創新食品安全獎勵的框架,進而在整體環境中確保食品安全。
新京報記者 王思煬
編輯 李嚴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