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換位思考,告別「聊縮力」
怎樣才能避免「聊縮力」,和別人順利聊下去。
——————————
最近,「聊縮力」這個詞上了熱搜。「縮力」和「張力」相對,指的是讓自己喪失慾望甚至產生反感的能力。網民們紛紛曬出聊天時對面「聊縮力」爆棚的回覆:有的無論自己說什麼,對方都是「哦哦」「嗯嗯」「好吧」,像個人機;有的只會把自己的問題再拋回給自己,自己剛問完「那咋辦啊」,對面就說「那咋辦啊」;有的好像不會打字,從來只發表情包;有的像長輩一樣說教自己,不看備註還以為是在和父母聊天。
熱搜一出,有人驚呼:「原來我就很有‘聊縮力’,我還以為我回覆得很機智呢!」怎樣才能避免「聊縮力」,和別人順利聊下去呢?
4種回應方式,哪種最具「聊縮力」
根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心理學教授雪莉·蓋博(Shelly Gable)的研究,溝通中的回應方式可以根據兩個維度大致分為4種:主動建設性,被動建設性,主動破壞性,被動破壞性。我們以一個場景為例,感受一下這4種回應。
如果和你關係不錯的同事跟你說,自己對於手頭的工作有個創新的想法,你會怎麼回覆呢?
有人可能會敷衍,發個表情包,或者說個「嗯,不錯」。這種回應雖然傳達了基本的支持,卻沒有後文了,對話也就難以延續。這就是被動建設性的回應,沒有主動性,但也不會太嚴重地破壞此刻的情緒氛圍。
有人不僅敷衍,還會轉移話題,比如轉頭開始說自己對工作的不滿。這種被動破壞性的回應,不僅沒有主動性,還破壞了原有的話題和情緒,可能會使原來分享的同事如鯁在喉。
更讓許多人反感的回應是反駁、貶低,比如說「這算什麼創新」,或者「又沒什麼用,你卷給誰看」。這是主動破壞性回應,不僅打擊同事分享的積極性,還可能會破壞你們之間的關係。經常使用主動破壞性回應的人,曾被網民稱為「反駁型人格」,雖然這種人格在心理學中並不存在,但這種回應方式遭人反感的程度可見一斑。
相比之下,主動建設性回應顯得更積極:「哇有點意思,這是咋想到的?」這就可以讓對方和你繼續聊下去了。
「聊縮力」的本質:過度自我中心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會以同樣的方式看待這4種回應。「聊縮力」的本質並不在於某種特定的回應方式,而是由於我們沒有真正理解對方。
當朋友和我們分享一件事時,他們是有什麼需求、想獲得什麼呢?如果是好消息,可能是想獲得肯定、誇讚、羨慕;如果是壞消息,可能是想獲得共情、安慰、一起「抽水」發泄;如果是八卦信息,可能是想獲得講出來的機會……但當我們轉而聊起自己,或者反駁對方時,我們只站在了自己的角度,讓對話只圍繞著自己的心意轉,並沒有看到和滿足對方的需求。正是這種缺乏換位思考的心態,讓我們採用了破壞性的回應,讓對話充滿了「聊縮力」。
而主動建設性回應的好處就在於,為對方提供了同頻的情緒價值,並且通過追問讓對方有了繼續分享的契機,滿足了對方的需求。這樣看來,主動建設性回應可以說是最不容易「踩雷」的回應了。研究也發現,當人們收到積極而深入的回應時,大腦的獎賞系統會被激活,社交認知能力也會提高。也就是說,主動建設性回應更容易讓人感到愉悅和被理解,還能提升人際關係質量。
告別「聊縮力」:說之前先會聽
知道了「聊縮力」的原因,改變起來就更有章可循了。其實,想要走出過度自我中心、學會換位思考,第一個重點並不在於說什麼,而在於傾聽。
真正的傾聽不是被動地等待對方說完,而是用心捕捉對話中的細節:對方的語氣有什麼變化?如果是線上聊天,那對方使用的標點或者表情中透露了什麼情緒?對方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提起這件事?好的傾聽者知道,每句話背後都有一個想被理解的人,每次分享都是一次建立連接的機會。只要抱著對對方的好奇,自然就會適時追問了,而隨著對方話匣子的打開,我們就能更容易地站到對方的角度,繼續給出合適的情緒反應,做到主動建設性回應了。
當然了,並不是所有人都想在每次對話中和對方換位思考。當我們確實沒有興趣或精力去和對方聊天時,「聊縮力」也可以是一種結束對話的工具。但如果具有「聊縮力」的人想要擺脫它,那就試試這樣去傾聽吧。別著急,擺脫「聊縮力」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畢竟我們已經隨心所欲地回應別人幾十年了,早就形成了自己的習慣,需要慢下來,通過練習去覺察和改變。
在這個越來越強調效率的時代,願我們都能放慢腳步,學會更好地傾聽和回應,讓我們想要繼續的對話都成功繼續,想要維護的關係都變得更加緊密。
殷錦繡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11月16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