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維權難影響的可能是整個影視行業

【#編劇維權難影響的可能是整個影視行業#】11月15日,編劇王雨銘公佈四年前起訴網劇《隱秘的角落》出品方未署名編劇名稱一案現已勝訴。同日,劇方也發佈聲明稱應將王雨銘、楊涵署名為前三集編劇,現根據判決結果向兩位編劇致歉。

《隱秘的角落》是一部在口碑和商業上均大獲成功的影視作品,作為其編劇,王雨銘、楊涵卻連署名權都沒保住,讓很多網民感到意外。而且為了維護這個最基本的正當權益,兩人竟然需要花費四年,幾經周折,由此不難看出當下編劇在整個影視行業內的弱勢地位。

一些「爛劇」「爛片」常常會讓廣大觀眾忍不住「抽水」,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們的敘事邏輯、故事情節明顯不合理,給人一種粗製濫造之感。著名編劇,曾創作《霸王別姬》的蘆葦就曾說:「中國電影劇本合格的不多,有的電影明顯是劇本的問題,投資很大,費勁很大,但是基礎不好。劇本就是電影的基礎,這個基礎不牢固,電影肯定不會精彩的。」如果說沒有一個好故事就沒有一部好作品,那麼沒有一個好編劇自然也很難創作出一個好故事。

然而,比起知名導演和大牌明星,看似很重要的編劇在影視行業內部的存在感卻非常薄弱,基本處於「靠邊站」的位置。《隱秘的角落》編劇的署名權糾紛絕非孤例,近些年編劇「被騙稿」, 如劇本被採用但無署名、被盜用創意大綱或核心情節等情況時有發生。說到底,這還是因為編劇在行業內缺乏話語權。

有電影編劇的相關調研報告顯示,目前國內專業編劇的從業人員保守估計超過14萬人,但每年僅有3%的劇本得以拍攝。也就是說,他們得到的機會本來就不多。如果創作出了《隱秘的角落》這樣的大熱劇都不能保住署名權,只會進一步打擊編劇群體的信心。

此事帶來的更大啟示是,如何去尊重影視創作的基本規律。近些年來,公眾常常對徒有其表卻缺乏演技的「小鮮肉」「小花旦」充斥大銀幕、小螢屏以及國產影視作品只會「談戀愛」感到不滿,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片方、影視公司輕視「講故事」。

如果說一位編劇連維護自身基本的權益都成了問題,那麼要保證劇本的原創性和藝術質量自然也無從談起。這樣一來,其實受到影響的是整個影視行業,包括所有觀眾。導演的藝術水準再高,演員的演技再精湛,也離不開一個好故事打下的堅實基礎。在整個影視行業都面臨挑戰的當下,這個基本的道理更應該得到重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