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共濟保成功 來自上海的這支航天試驗隊用青春和奮鬥護航「天舟」

圖為天舟八號八院試驗隊/孫公明 攝圖為天舟八號八院試驗隊/孫公明 攝

「5、4、3、2、1,點火!」隨著清晰而堅定的口令,大地顫動,光芒萬丈,長征七號遙九運載火箭攜帶著天舟八號貨運飛船奔赴「天宮」空間站。測控大廳內,天舟八號八院試驗隊隊長丁同才正全神貫注地注視著電腦屏幕上的數據曲線。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直到15分鐘後,「快交設置正常」!原本緊繃的氣氛瞬間被熱烈的歡呼和掌聲打破。他們的喜悅,如同火箭升空的火焰,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他們心中的夢想。「從護送天舟二號,到今天天舟八號踏上征程,儘管已經參與並見證了多次這樣的歷史瞬間,但成功帶來的那種純粹簡單的快樂始終令人嚮往和滿足。」八院試驗隊副隊長曹俊生說道。

「一張表」背後的航天匠心

天舟貨運飛船由貨物艙和推進艙兩大部分組成。貨物艙內,貨物被整整齊齊地打包堆放;而由八院抓總研製的推進艙內,則是一個裝滿精密儀器和錯綜複雜的電纜世界,超過80根電纜在這裏交織。從每一個螺釘的緊固到每一根電纜的敷設,都對總裝工作提出了極高的要求。00後操作人員吳孝南,是八院試驗隊最年輕的面孔。四年的工作曆練讓他從一名初出茅廬的新人成長為年輕的「老師傅」。他始終銘記師父沈鑫的勉勵:儘管我們的崗位是負責簡單的插接和組裝,但組裝了多少發飛船、插接了多少插頭並不能代表你的水平,真正能體現自己能力的,是完好無損地組裝了多少發飛船、零失誤地插接了多少插頭,這是對我們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們追求的最高標準。「對於不明白的事不輕易下手,不確定的事不貿然行動,而對於那些清楚明確的事,要穩穩噹噹地做好。」這位00後航天人,有著超出年齡的老練與沉穩。

在推進艙外,天舟貨運飛船攜帶了寬波束天線、相控陣天線、星敏感器、姿軌控發動機等一系列關鍵設備。為了確保這些產品在裝配過程中的安全,它們在廠房內都被細心地裝上了色彩鮮明的保護罩,這些保護罩與飛船主體的潔白外觀形成了鮮明對比,使得它們極易辨識。但在飛船完成推進劑加註、逐項確認並完成扣罩前,必須將保護罩一件件拆除,否則將會影響產品的正常使用。為了確保拆除工作的準確性和高效性,八院天舟八號貨運飛船試驗隊編製了「附件拆除一覽表」,並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首次使用。

「我們把飛船在扣罩前需要拆除的附件做成表格形式,打印出來放在廠房內,附件拆除後,直接將它放在相應的表格位置。如此一來,所有附件的拆除情況一目瞭然,做到不錯拆、不漏拆。」技術綜合崗位的潘雷這樣介紹道。測控、電源、GNC、推進等相關產品的保護罩,甚至連操作時臨時固定用的3M膠帶也都按指定位置悉數貼好。「儘管型號工作紛繁複雜、千頭萬緒,但採用一些直觀的方法往往能有效減少因人為疏忽造成的低級錯誤。」

此次天舟八號貨運飛船採用3小時快速交會對接,當大多數人在為飛船成功入軌而歡呼慶祝的時候,設計師張瑞雄的工作才剛剛開始。儘管整個對接過程採用自動模式,但他仍緊盯著對接機構的每一步動作,確定各項遙測參數正常。截至目前,八院精心打造的「金牌」對接機構已經順利執行了33次對接任務,而在每一次精確可靠的「太空之吻」背後,都凝聚著對接機構研製人員的辛勤努力和智慧。天舟貨運飛船在廠房「裝貨」期間,打包好的貨物需要從對接口運進貨物艙進行固定安裝,其中就包括一些體積較大的貨物。這時,平日裡安靜、沉默的張瑞雄一邊360°監控著貨物的搬運過程,一邊不斷提醒操作人員要格外小心謹慎,確保不會對對接機構造成任何磕碰和損傷。2022年11月,天舟五號貨運飛船首次成功驗證2小時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創造了世界紀錄。「在保證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我們也希望飛船與空間站的對接過程再快一些,這樣可以大大減少航天員奔赴空間站的飛行時間。

圖為研製畫面/孫公明 攝圖為研製畫面/孫公明 攝

航天小將總結「武功秘籍」

「如今,貨運飛船已進入批產階段,在滿足空間站常態化運營需求的同時,最大程度保證載人航天工程的速度與質量。」八院技術總負責陳啟忠說道。

在穩步向前的過程中,新鮮血液的不斷注入不可或缺,新隊員的加入不僅為飛船型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也為航天事業後繼有人培養了生生不息的後備力量。

這是設計師馬雲彬首次來到文昌航天發射場。專列運輸的太陽翼,漂洋過海的艙體,還有飛機過來的試驗隊,「像是即將出征的各路將士般聚在一起,而總裝廠房就是我們出征的營盤。」馬雲彬說。作為飛船的「能量之源」,太陽翼需要在發射場完成總裝工作,而總裝過程中又涉及到總體、電源、GNC等多家單位的溝通與配合,流程多、戰線長、安排緊。在「老法師」陳誠的帶領下,馬雲彬不斷總結出了自己的「武功秘籍」:總體的要求、現場的狀態,試驗中的每個小環節、報告里的每個小細節,都需要全面系統地考量、嚴謹細緻地完成。在學習前輩業務能力的同時,馬雲彬也注重學習他們的工作態度和方法。「我會把每天的工作內容、對接單位、注意事項一條條列出來,這樣既可以隨時記錄狀態確認過程中的數據,方便後續報告的撰寫,又能記錄一些關鍵環節的工作要點,提醒自己在後續的工作中要特別留心。」

「驚歎和敬畏」,是設計師劉安駒看到整船合體後的切身感受,從宏觀的整體結構到微觀的每一個連接點,無一不體現出飛船設計團隊的智慧與創造力。他所負責的測控通信設備,被喻為天舟貨運飛船馳騁浩瀚星海的「千里眼」和「順風耳」,承擔著自主飛行和交會對接階段的關鍵任務,包括獨立測軌、遙測、遙控、圖像及數據傳輸等,為天地通信、船站通信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持。「親眼目睹自己參與製造的單機在整艘飛船中發揮作用,共同構建起一個複雜完整又高效協同的系統時,那種成就感無以言喻。」對劉安駒來說,大到整個飛船,小到一個部組件,都是研製人員傾注心血的成果,是任務,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石;就像是每一位平凡的航天人,只有在大力協同、密切配合中才能實現令人矚目的成就。

抗擊颱風 全力護飛船

9月6日,我國第11號颱風「摩羯」在海南文昌強勢登陸。對於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執行任務的試驗隊來說,這場颱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每一位隊員也都經歷了一段難以忘懷的風雨歷程。

回想6日颱風「摩羯」登陸的場景,很多隊員仍心有餘悸。儘管已經提前對陽台的門窗進行了「米字格」加固,但狂風仍舊在窗外咆哮,猛烈地衝擊著玻璃。隨著一聲巨大的爆裂聲,房門連同門框瞬時飛出、走廊的天花板一片片砸落在地上。

「所有東西都在飛,地板上亂七八糟,走廊很昏暗。」試驗隊調度王朋這樣描述那天的恐怖場景。身為試驗隊的貼心大管家,他心中始終牽掛著隊員們的安危。在狂風中,他緊靠牆壁,在走廊里竭盡所能地尋找那些被強風吹散的貴重物品,並給躲避在安全位置的隊員送去食物和水。災情發生後,八院後方也一直關注試驗隊的動向,雖然通信不穩定,但仍然不斷地保持和隊員的聯絡,直到每一位隊員報告平安。

廠房裡,參與安全值班的吳孝南也經歷了難熬的一夜。為了防止廠房滲水威脅到飛船,值班人員決定採取保護措施,為整船蓋上防雨布。但值班人員里,僅有吳孝南一人會開升降車。眼看滲水現象越來越嚴重,經現場負責人同意,他決定自己同時操作兩輛升降車。先用一輛車負責將其他人送到艙體附近,自己再去操作一輛升降車從另一邊接過雨布。雖然開升降車對吳孝南來說並非難事,但同時管理兩輛操作面板完全不同的車輛,無疑是一項高風險、高難度的挑戰。但在與外界失聯的情況下,已然無法等來「救兵」。為了避免給艙體帶來磕碰,吳孝南不敢有絲毫慌神,每移動一下就確認一次高度和距離,直到把整個艙體都蓋上了防雨布,最終保護了飛船在風雨夜安然度過。

颱風過後,斷水停電、網絡通信受損嚴重,為盡快恢復試驗隊員的基本生活,試驗隊積極統籌開展食宿條件的恢復工作。後勤保障人員利用提前儲備好的物資以及天然氣,為試驗隊員架起大鍋煮麵條。「在經歷過驚心動魄的一晚後,早上能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雞蛋面,胃暖了,心也暖了。」有試驗隊員這樣說道。為了確保在送電後第一時間恢復照明,試驗隊員紛紛拿出自己的「工具包」,如艙內照明手電、對講機等,協助發射場檢修人員共同排查線路問題直到深夜。

通訊員 李同 新民晚報記者 葉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