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新聞觀察|「幸福里」的下一步,怎麼走

「幸福里」就業服務模式源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的創新探索。

永仁雖是人口小縣,但近年來通過利用日照時間長、早晚溫差大的優勢,發展了53.6萬畝林果產業。林果產業蓬勃發展,企業「用工難」問題凸顯。另一頭,當地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找不到工、就不了業。

堅持問題導向,永仁縣創新打造「幸福里」社區就業服務平台(簡稱「幸福里」社區),協同解決了產業發展、企業用工、群眾就業增收等「痛點」問題。該模式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評為全國公共就業服務項目一等獎。

查利麼「幸福里」社區查利麼「幸福里」社區

時下,永仁縣蓮池鄉查利麼村的數字藍莓現代農業產業園里,千畝藍莓陸續成熟。顆粒飽滿、色澤純正的藍莓綴滿枝頭,永仁縣猛虎鄉上新村小組村民起翠萍和「幸福里」的工友們正為頭茬草莓搶鮮上市忙得不亦樂乎。

細細觀察這片藍莓基地,當地打造「幸福里」社區的初衷和經驗也變得清晰起來。

藍莓基地負責人包廣帥介紹,數字藍莓現代農業產業園作為永仁縣招商引資的重點項目,於2022年6月正式投資建園。藍莓種植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工人「招不來,留不住」讓公司發展陷入瓶頸。有了「幸福里」社區後,公司用工得到充分保障,用工成本降了、生產管理更規範高效了、發展信心和底氣更足了。

招來人的另一面,正是促就業。自去年10月來到「幸福里」社區後,起翠萍一家的幸福指數都在上升。之前,起翠萍是在外省打工,離家遠,孩子由老人照顧。現在,能學新技能、每天有不低於130元的收入、能照顧家庭,起翠萍「感到很滿足」。

工人們在藍莓基地務工

2022年10月「拍板」,不到一個月,起翠萍所在的查利麼「幸福里」產業工人社區(簡稱查利麼「幸福里」)便建成投入使用。工作既快又好的關鍵,在於當地政府牽住了問題的「牛鼻子」——「幸福里」社區讓「企業找工」變成「上門送工」,解決了企業用工難和勞動力找工難問題,有效破解了用工信息不對稱,做到了企業安心生產,群眾省心務工。

招來人之後,如何留住人,當地政府花了不少心思。

「幸福里」社區跟著產業佈局走。如今,永仁縣在藍莓、芒果等產業集聚的蓮池、永定、猛虎等鄉鎮,建成「幸福里」社區 5個,可服務3000名就地就近就業人員。

吃住行上「拴心留人」。在「幸福里」社區務工,每天免費提供一葷兩素一湯的中晚餐,保證吃飽、吃得放心。配套員工宿舍、食堂、洗浴室、衛生間、洗衣房、文體活動場所等設施,統一配備床上用品五件套等生活用品,入職即免費入住,保證住好、住得舒心。將縣客運企業納入服務網絡,上下班專車免費接送,保證出行好、行得安心。

查利麼「幸福里」的工友們在用餐

靈活派工靈活結算。很多務工人員亦工亦農,因為家庭、農事牽絆存在隨來隨走的實際情況,對此,「幸福里」社區採取長短結合、專兼結合、生熟結合等方式靈活派工,可以按日、按件、按量靈活核算薪金,及時足額髮放結清。

從統一為務工人員購買工傷保險,鼓勵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和高檔次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到組建工會之家、青年之家、婦女之家保障務工人員權益;從開展文藝演出、體育競技等活動滿足務工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到定期組織體檢義診、指定駐地衛生室全天候保障務工人員看病買藥需要;從專門配套夫妻宿舍方便家人孩子團聚到組織熟帶生、老帶新等結對幫帶活動……「幸福里」社區給務工人員提供的全方位保障,可感可知。

查利麼「幸福里」

據統計,截至目前,「幸福里」社區累計吸納產業工人4771人,其中縣內務工人員2855人、縣外務工人員1916人,累計為企業提供用工27.84萬人次,發放產業工人薪金4088萬元。

沒了後顧之憂,人自然願意來,且來了不想走。

包廣帥介紹,藍莓基地一些非常熟練的工人每月能拿到1萬多元的薪金,大部分熟練的採摘、植保及維保工人平均每天能有200元薪金,最低也有130元的保底薪金。

由此看來,起翠萍「每天不低於130元」的收入還有一個不小的上升空間。「幸福里」社區同樣給「起翠萍」們搭了一個向上的階梯。

每週星期三,是查利麼「幸福里」開展「新農民大講堂」的學習時間。11月13日的晚上,查利麼「幸福里」的400名工人剛剛聽完一個小時的防電詐安全知識宣講。

當地為了完成「確保讓每名工人掌握3至5項實用技能」的目標,每個「幸福里」社區每週都會開辦「新農民大講堂」。通過參加種植管理技術、法治教育、維權知識培訓,務工人員可以學習現代先進種植管理技術,通過聽家風家教、法治教育、維權知識等講座,務工人員能不斷提升思想素質。

「幸福里」社區每週開辦「新農民大講堂」為工友們進行技能培訓和知識講座

去年以來,永仁縣在「幸福里」社區建立起企業認可、部門頒證的機制,開展藍莓採摘、芒果套袋等工種技能培訓,進行星級產業工人技能培訓10期700餘人,360名產業工人通過培訓取得技能證書。

11月13日至15日,省委書記王寧在楚雄彝族自治州調研,深入永仁縣查利麼「幸福里」社區,與勞務公司、用工企業負責人和務工群眾交流,仔細瞭解這一模式運作及推廣情況。他要求全省進一步實踐創新,通過組織化+市場化方式,把雲南人力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好,既精準銜接企業用工,又有效增加群眾收入,為全省現代化建設培養大批有技能、組織化、高素質的產業工人和職業農民。

雲南日報-雲新聞出品

雲南日報-雲新聞記者:陳創業 左超 呂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