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城市傢俱」更有溫度 ​

CITY WALK日益流行,逛累了總想找地方能歇一下坐一會,有心人可能會發現,在上海街頭,公共座椅越來越多了起來,據統計,2021年至今,全上海累計完成了超過2.5萬處公共空間休憩座椅的設置和優化提升。那麼這些公共座椅的設置,由誰來做主呢?

長寧古北這個剛開放不久的口袋公園里,步道邊這些造型簡約的長條形石凳,很受周邊居民的歡迎。「非常便利,出來有地方坐,既美觀又實用。」「我非常喜歡這個座椅,我喜歡帶著孩子來這裏。」

當城市漫步日漸流行,公共座椅,成為了不可或缺的城市傢俱。像長寧區,今年共新建、改建了100多處公共座椅,這些座椅具體要設在哪,什麼樣式更滿足需求?

長寧綠化說,會聽老百姓的建議。長寧區綠化管理事務中心副主任魏峰稱:「我們基本上每建一座口袋公園,或者每改造一塊綠地,都會設置一定的座椅,讓老百姓進行休憩。」長寧區綠容局副局長謝豔平也表示:「這些座椅的設置,更多地會和場地結合起來,也和周邊居民的年齡結構,比如說適老、適幼會做一些改造。」

位於長寧路上的大孚綠地,就剛完成公共座椅的更新,原先的座椅環樹而建,但不少市民覺得,沒有靠背,不太舒適。

在經過實地調研後,設計方在原本的座椅上,增加了彩色的靠背,加上了放包的托盤,考慮到家長們的遛娃需求,還加裝了適合小朋友玩耍的互動裝置,小小的改動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據大家的需求來設計的話,我覺得還蠻人性化的。」

長寧區綠容局市容科副科長郭明坦言:「整個過程其實是充分地徵集了民意,然後最終把它實現,這樣一個過程就充分體現了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一個理念。」

除了政府出資建設以外,目前,全市還有1905處公共座椅,採用了認捐認養的模式,將椅子建設養護「包」給個人或者單位,希望更多人都能參與到城市管理和建設中來。像桂林西街上的這些座椅,就由轄區內單位捐贈,設計方案的確定,則由小區居民從多個方案中投票產生,共建共享。

「推進公共座椅認捐認養的過程當中,能夠因地製宜充分的結合,比如在歷史風貌區,能夠充分運用他們的歷史文化資源,還有充分利用好轄區企業相關的,包括設計上的,各類的一些資源,做出特色和區分。」徐彙區綠容局市容科工作人員袁牧野說道。

2021年至今,全市已累計完成2.58萬處公共空間休憩座椅的建設和優化提升,但加快建設的同時,如何做好長期的維護保養,也是一大問題。記者在走訪中就發現,由於常年風吹日曬,不少精心設置不久的公共座椅,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壞。有的是太陽能供手機充電的功能被閑置;有的是掃碼可閱讀的二維碼已無法掃瞄;還有些甚至座椅的板材,都出現了開裂等狀況。

有市民提出:「東西壞了也不知道找誰修,就感覺還是需要有個保護的。」「管理這個東西的部門應該及時來巡查,看到以後能補就補、能修就修。」不少市民建議,對於這些城市公共傢俱,不能只管建設,維護保養的責任也需要進一步明確,比如,如何暢通報修報告機制,如何建立應急維修響應體系,另外在新建時,就應該將座椅的長期耐用納入考量。

徐彙區綠容局市容高高長陸文俊對此表示:「易損壞的這些材質,更換成像竹木比較好的、甚至可以用仿石材、還有金屬的烤漆等這些材質的座椅,進行更換之後,這些座椅耐用性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市容部門表示,除了完善報告機制外,他們也在考慮,發動座椅周邊的一些受益商戶等,一起參與到日常養護中去,提升維保效率,也將人民城市人民建,踐行到底。

市容管理處處長王永文表示:「因為座椅客觀講,以前是沒有主管部門的,是分散在各個領域的,我們現在也在研究能把它帶到周邊的這些單位和商家,來主動地維護這個城市傢俱,這些機制我們正在進行深化,我覺得這個弄好之後,建好建管並舉,重在管理。」

一張張公共座椅,背後是一座城市的溫度,也體現著人民城市的理念,考驗著城市治理的智慧,我們也期待著通過各方努力,能持久擦亮這些可以「坐下來」的風景線,讓城市溫度更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