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已有114所高校參與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
新京報訊(記者劉洋)近日,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辦的「2024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項目年度交流暨推進會」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辦,有關部委、項目專家、來自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114所高校和中學代表齊聚中傳,共同研討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問題與堵點,展望未來與發展,推進高質量國際化就業。
新京報記者從會上瞭解到,該項目目前已經助推了1200餘名學生到聯合國總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世界銀行、亞太經社理事會等220個國際組織及外國駐華使領館實習。
中國傳媒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樹庭介紹,作為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項目的首批建設高校,中傳也多次承辦中外雙導師學術科研課題的工作,拓展了學生的國際視野,推進全球勝任力課程進校園,為學生進入國際實習實訓搭建了橋樑。
「當今世界人才的競爭首先是人才培養的競爭。」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副司長周莉表示,當下要大力培養掌握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具有全球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熟練使用外語、精通中外談判和溝通的國際化人才,要有針對性地培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急需的懂外語的各類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有計劃地培養選拔優秀人才到國際組織任職。
周莉介紹,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於2020年發起實施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項目,迄今已吸引了114所高校加入,惠及45萬名師生,助推了1200多名學生赴聯合國總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世界銀行、亞太經社理事會等220個國際組織及外國駐華使領館實習。周莉建議各方借此次活動打造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更好地發揮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聚焦國際化人才核心的素養,培養滿足國家和社會發展所需的國際化人才;聚焦多元創新要素,以教育數字化賦能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
教育部學生服務與素質發展中心副主任程衛星介紹,當下正值2025屆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全面啟動的關鍵時期,該中心依託自2017年設立的幫助高校畢業生到國際組織實習任職的平台,累計發佈國際組織實習任職的招聘信息超過10200條,為畢業生提供了豐富的崗位信息資源。他認為,高校在國際組織人才培養中發揮重要的基礎性和支撐性的作用,希望各部門之間建立協同聯動工作機制,有序開展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活動。同時,平台也會跟進掌握學生在國際組織實習的相關情況,對派出學生提供必要的生活學習保障支持。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於長學表示,國際化人才培養週期長、難度大,高校在開展工作時存在著人才培養體系不適配,學科交叉融合程度不高,優質課程國際化師資和實習實訓渠道短缺,學生對成為國際化人才瞭解不多、意願不強等問題。2024年,項目有了進一步的創新和優化,一方面重視課程建設,項目開設了40門全球治理課程和26門PBL(基於問題和項目的學習)交叉學科課程,授課教師來自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墨爾本大學等眾多知名院校。
「2024年,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可持續發展、國家安全等領域新增了十餘門課程。」於長學介紹,2024年,全球治理課程有近200所高校的1萬多名學生參與學習;PBL交叉學科課程有100餘所高校的7000多名學生參與學習。項目組同時也開設了40場學術前沿講座培養學生成為國際化人才的意識。
「中國的發展已經與世界的發展深度交融、密切相關,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對於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國際化人才愈發迫切。」2024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項目專家委員會主任、東南大學原副校長浦躍樸介紹,我國高校在校學生規模達4700萬人,其中博士生已到60多萬,但在聯合國相關機構的5萬餘名僱員中,中國佔2.31%,遠低於美國的9.44%。浦躍樸表示,專家委員會將「一校一策」指導高校在國際化人才方面的培養,讓最優秀的學生能夠走向世界的舞台。
新京報記者 劉洋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