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有機更新,北京提供融合規劃新樣本
荷花深處,村莊閑置資產被盤活,昔日垃圾坑變身花海;鄉間小路,村莊突破性發展,彙聚八十餘家商業空間;清河之洲,河道治理功能升級,「金腰帶」美似仙境……這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真實寫照,也是近年來北京城鄉有機更新的生動體現。
治理升級,垃圾坑變身荷花池
走進火燒營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美美與共」四個大字。
火燒營村位於延慶區康莊鎮東北部,毗鄰世園公園,坐擁天然氧吧。從村莊的北邊望去,是小海陀山上展現的冬奧冰雪激情,從村莊的南邊遠眺,能看見八達嶺長城的綿延起伏。火燒營村書記兼村主任王橋海說:「火燒營村主打一個‘和’字。」這個村域面積僅有0.58平方公里、全村104戶人家的小村莊,踐行生態立村理念,村莊治理升級。
王橋海回憶,從前的火燒營村一直以「髒亂差」聞名,道路滿是坑窪泥濘。1990年開始,火燒營村踐行生態立村理念,拆除了9處亂搭亂建,3個垃圾坑搖身一變,變成了20畝荷花池。2010年,火燒營村實施垃圾分類,聘請保潔員入戶分類收集垃圾,僱用垃圾車將垃圾資源化、無害化、集約化處理。近年來,火燒營村還建成了街心公園和健身廣場,在村中央建起了一座「同心橋」,打造20畝花園式農場花海。
「村莊的環境好了,有了發展的可能。」 王橋海介紹,生態立村之後,就是產業強村的開始。近年來,火燒營村吸引精品民宿落戶,壯大集體經濟,實現農民增收。袁野是火燒營村「荷府」民宿的創始人,2017年,他第一次走進這裏,就被這裏的「氛圍感」吸引了。
袁野說:「這裏有紅磚、灰瓦、綠樹、鳥語,還有‘接天蓮葉無窮碧’的詩情畫意。一下子就吸引我留下來了。」袁野之前是一名設計師,在專業知識的輔助下,他在火燒營村創辦了「荷府」民宿。
整合閑置資產資源,翻建出一座白牆黛瓦的民宿小院,火燒營村「荷府」開門迎客。袁野介紹,「荷府」累計投資5000多萬元,共建成10座合院,設有書院、餐廳、棋牌、禪室、咖啡吧、畫廊、會議室、茶室等多功能空間。在「荷府」的帶動下,火燒營村的村民自發開辦了6家民宿,另有12戶村民出租院落,共建成13座荷府小院,實現梯次化經營,村莊民宿產業蓬勃發展。
產業升級,鄉村路化作「創客街」
位於昌平區興壽鎮東區的辛莊村,自然風光秀麗,被稱作「京郊小大理」,這裏的別樣風光吸引著不少城市遊客。走進辛莊村,就能看見充滿藝術氣息的「創客街」,街上彙聚了80餘家商業空間,涵蓋藝術、設計、文化等多個領域,成為一條集吃、喝、住、購、休閑於一體的綜合商業街。創客街沿途,特色小店豐富,手作的童趣羊毛氈店、木藝DIY工作室、閑置物品交易處、特色咖啡廳等引人注目。
目前,辛莊村內有四家咖啡廳,各具特色,其中,「彩虹天使咖啡屋」令人印象深刻。這家店的店長和點心咖啡師傅都是聽障人士,客人們通過手寫屏與服務員進行交流。這裏,為聽障人士提供就業崗位,也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打開了一個窗口。
變化,是從二十年前開始的。2003年,辛莊村引進民辦教育機構向上學校進村發展,學生家長們常年租住在該村生活,為村莊的突破發展提供了動力。向上學校副校長張旭東表示:「村子最大的魅力是它的生活方式,有藝術也有生活。」
興壽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辛莊村發掘引導學生家長在村子進行創業,漸漸地,創意、文化、休閑等特色小店在村內紮根生長,吸引了眾多遊客。「村莊越來越熱鬧了,吸引了不少投資,逐漸成就了現在的‘創客街’。」
李賽棚是入住辛莊的一位創客,他在村里開了一家木工坊,售賣多種手工創意產品。他說:「村里的支持和村民的熱情,讓我很喜歡這裏,所以選擇在這裏創業。」據介紹,截至目前,辛莊村已經彙聚了86家創業單位,其中包括餐飲、民宿、藝術、教育、醫療健康等多元業態,每年為村莊創造租金收入1053萬元。
辛莊村黨支部書記李誌水錶示,商業街區的形成帶動了村莊的經濟發展,村莊產業升級,由產業單薄發展成一個農村產業綜合體。但同時,產業發展過程中也對辛莊村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興壽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其中,垃圾混合投放的問題較為突出。
「我們發現問題後,就在辛莊村推進垃圾分類宣傳工作,讓村民意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自覺維護生態環境。」經過垃圾分類工作的堅持,2023年10月,辛莊村入選為北京市第一批百千工程示範村,並先後獲得北京市垃圾分類示範村、首都文明村鎮等榮譽稱號。
不僅如此,近年來,辛莊村不斷推進文明鄉風建設,實施黨員亮身份、商戶亮誠信、村民亮家風、藝術家亮貢獻的「四亮工程」,舉辦重陽百家宴、冬至餃子宴、龍騰辛莊村晚等文化活動,讓新老村民成為主角,以文化認同凝聚情感共識。從鄉間小路到創客街,如今的辛莊村已經聚集一批創客人才,走出一條環境好、人才聚、村莊興的發展道路。
功能升級,清河海澱段治理後形成濱水公園
家住海澱區的張大姐送完孫子上學,就會走到清河之洲公園進行晨練。她說:「以前這附近雜草叢生,水面上邊也浮著爛草,水質差,空氣也差。但現在完全不一樣了,變得乾淨、漂亮,我也就願意多來這裏走兩圈。」
清河被叫做海澱「金腰帶」,全長23.6公里,其中海澱段長11.6公里。治理前的清河是典型的兩面光河道,僅能滿足防洪排水和簡單的居民散步功能,水生態狀況較差,難得的城市水資源並沒有得到有效利用。近年來,清河兩岸圍繞生態優先、文化複興、活力塑造三方面進行整治提升,打造海澱特色的生態人文、科創、商業相融合的水岸經濟活力綠廊,實現「人、水、產、城」相結合的城市藍綠格局。
清河之洲公園,就是清河兩岸整治提升規劃的重要節點之一。改造後的清河之洲公園,將河道的防洪功能與生態、休閑、經濟、文化等復合功能相結合,不僅完善了雨洪安全體系,還傳承了三山五園的傳統文化,構建了以生態為基底、文化為線索的濱水生態系統,成為海澱區第一個完全實現藍綠融合的濱水綠廊公園。
如今,行走在清河之洲,晨霧繚繞,河面上的野鴨嬉戲打鬧,成為不少市民日常健身鍛鍊的選擇。清河之洲公園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為維護公園環境,園內採用智能無人清掃機器人在犄角旮旯打掃衛生,主路上應用小巧的噴洗一體車保持街道的時刻整潔。
隨著城市發展,沿河棚戶區騰退,作為北京重要的山水格局要素、科技創新人才日常生活休閑的重要空間,清河已經由一條城郊河道轉變為城市河道,城市更新的需求日益緊迫。2023年10月起,海澱市政集團承接了清河之洲濱水綠廊公園一體化運營項目,聚焦海澱高質量發展,完善公園配套服務,提升公園煙火氣。
海澱市政集團公園運營專班副主任封蕾介紹:「應廣大遊客需求,我們在公園里設置了茶室、咖啡廳等休閑空間,還打造了一系列國風IP,在端午節、中秋節、七夕節這樣的傳統節日舉辦國風活動,讓市民穿著漢服遊園。」
「據統計,今年前8個月就有140萬人次走進清河之洲。」封蕾表示,如今的清河,已經開啟了以河流為核心的城市生態綠廊引領城市有機更新的全新模式,描繪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美畫卷。
新京報記者 陳璐
編輯 張牽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