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尋古云南|方寸小物 「印」證西南方國融入中華大一統

中國印章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

自秦漢以來

這些方寸小物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

不僅是身份和權威的象徵

還成為重要的保密手段

——在簡牘文書傳遞過程中

通常會在捆紮結繩處用封泥封緘並加蓋印章

封泥和印章

互為表裡

成為古時防止文書被私拆的「一把鎖」

「何以中國·尋古云南」第二期

聚焦古滇國考古發掘出的重要印章和封泥

從「滇王之印」金印

到「滇國相印」封泥

再到近年來晉寧河泊所遺址出土的大量封泥

這些古時的「鎖」而今化身為「鑰匙」

不僅打開了對古滇國的探尋之門

更「印」證了西南方國融入中華大一統的歷程

1956年,晉寧石寨山古墓群

一天天色已晚

考古學家孫太初帶著工作人員進行收尾工作

在清理6號墓底的一堆細小器物時

一件顯露金光的器物被清理了出來

是一枚保存完好的印章!

印鈕鑄成蛇的形狀

頭高高昂起,身上刻有鱗紋

工藝精美、氣度不凡

最重要的是

印面用篆體清晰地刻著4個字

——「滇王之印」

發掘現場一片沸騰!

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記載

公元前109年,漢代設置益州郡

又「賜滇王王印,複長其民」

但由於缺乏詳實的文字記載和有力的考古證據

長期以來

古滇國被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

甚至有人懷疑,它是否真的存在過

直到「滇王之印」金印的出土

這枚通高1.8釐米、邊長2.4釐米的方寸小物

解開了史書里的「亙古之謎」

成為古滇國存在最有力的「印」證

那麼「滇王之印」金印頒賜的對象滇王

是個什麼王呢?

雲南省博物館副館長樊海濤認為

根據印章形製、墓葬規格、隨葬器物等判斷

滇王並非諸侯王的級別

實際可能相當於「列侯」

漢武帝賜滇王王印、設立益州郡後

古滇國也從相對獨立的「酋邦」或「方國」

變成了中央王朝郡縣製下的「王國」或「侯國」

「滇王之印」金印出土60餘年後

2018年底

古滇國考古又有了重大發現

距離石寨山古墓群約一公里處的河泊所遺址

發掘出了一枚

「滇國相印」封泥

與金光閃閃的「滇王之印」相比

這枚封泥或許有些不起眼

但其重要價值卻可與「滇王之印」相提並論

——這是出土文物中首次出現「滇國」兩個字

再次「印」證了古滇國的存在

不僅如此

河泊所遺址考古領隊、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蔣誌龍認為

從「滇王之印」金印到「滇國相印」封泥

可以看出漢武帝經略西南夷的策略

一方面保留滇國及滇王稱號,並予以相應待遇

另一方面

又設滇相等行政體系直接管理,對滇王形成牽製

這也表明

漢代設置益州郡後

雲南開啟了融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新篇章

河泊所遺址出土的封泥

不止「滇國相印」封泥

2021年以來

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出1300多枚封泥

其年代為西漢中晚期到東漢時期

包括官印封泥、私印封泥、

道教封泥、無字封泥

數量在我國封泥發現史上居前列

在雲南考古史上屬首次

其中

數量最多的是官印封泥

有「益州太守章」

及「建伶令印」「滇池長印」「同勞丞印」等

就地名而言

涵蓋益州郡及下轄24個縣中的20個縣名

還有周邊犍為郡、越嶲郡、牂牁郡等

就官職名稱而言

涉及刺史、太守、都尉、長史、縣令等10餘種

這些封泥

充分表明西漢中央政府已對雲南行使治權

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實證

除了封泥

河泊所遺址還出土了大量簡牘

專家研判

河泊所遺址即為古滇國都邑和益州郡治所

其官員衙署應該就在發掘地附近

古老的古滇國

曾在滇池地區雄踞一方

後納入中原王朝版圖

未來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推進

以及封泥、簡牘釋讀研究成果的推出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在西南邊疆的歷史演進過程

將愈發清晰、準確、完整

策劃:念新洪

文案:念新洪 丁凝

海報製作:陳寒青

資料來源:新華社、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雲南省博物館

中共雲南省委網信辦 新華網雲南頻道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