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詩劇《九歌》四城巡演收官,累計吸引近兩萬名觀眾

新京報訊(記者劉臻)作為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參演劇目,舞蹈詩劇《九歌》日前登台上海國際舞蹈中心。自2024年6月初次亮相併開啟巡演以來,由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出品、北京歌劇舞劇院、中演院線、北京雲上天幕文化聯合出品的舞蹈詩劇《九歌》先後走過了北京、天津、深圳、上海四座城市,12場演出場場爆滿,累計吸引近兩萬名觀眾。

舞蹈詩劇《九歌》以其現代寫意的舞蹈編排、獨特極簡的舞美設計以及深厚的詩意表達,成為了不少觀眾的「年度必看」。 攝影:胡一帆

這部根據屈原同名作品改編的原創舞作,由青年舞者胡陽執導,攜手劉杏林、蕭麗河、楊帆、陽東霖、賈雷等主創團隊,舞蹈演員蘇鵬、李禕然、楊晉豪、張翰、耿子博、李豔超、王思龍、黃璐、杜佳潤與著名阮鹹演奏家馮滿天,以及北京歌劇舞劇院一眾優秀的群舞演員共同呈現。從北京站的「眾神歸位」的超強陣容、天津站「新神既降」的嶄新面貌,到深圳站「萬里赴約」的風雨之行、上海站的「辭章款款」的收官之姿,舞蹈詩劇《九歌》承載著楚辭浪漫與當下情愫,以其現代寫意的舞蹈編排、獨特極簡的舞美設計以及深厚的詩意表達,成為了不少觀眾的「年度必看」。

舞蹈詩劇《九歌》以屈原的同名經典詩作為創作藍本,將古典詩歌的意境通過中國舞蹈和舞台藝術表現出來。整部劇作輕於敘事而重於寫意,以中國舞傳遞「意」的表現,共分為《序》《日月》《山河》《形影》《枯榮》《尾聲》六個篇章,借由身體創造的意象, 將「東君」「雲中君」「山鬼」「河伯」「湘君」「湘夫人」「司命」諸神具象化,將「人生的長鏡頭」濃縮在神話故事的詩性之美中。《九歌》試圖提煉出「無神,有我」的價值內涵,塑神,喻人。從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到生命輪迴,舞台上的天地人神交織在一起,觀照了人類的情感起伏。

舞美設計運用了極簡的圓形結構和大小不一的石頭,構建出一個空靈而可解讀的空間。在燈光與影像的投射下,小小的舞台彷彿是一個天地人神的世界,瑰麗的山水、神秘的雲霧、陰陽的輪轉無縫銜接,恰到好處地烘托神的形象,創造更自然靈動的氛圍。音樂上,《九歌》融合了阮、箜篌和多種打擊樂,編曲留白使得詩意如流水般滲透其中,舞蹈與音樂的交織共鳴,完成了這一浪漫且深沉的表達。

《九歌》融合了阮、箜篌和多種打擊樂,編曲留白使得詩意如流水般滲透其中。 攝影:胡一帆

《九歌》的舞段雖輕於敘事,卻賦予了舞者極高的技術挑戰和抒情空間。為了傳達古典與現代交融的意境,舞者們在排練與演出過程中不斷突破自我,克服傷病,將對楚辭之美的理解凝聚在每一個細膩的動作中。

觀眾不僅在線下表達出熱烈的喜愛,線上討論也同樣高漲。在北京站,一位觀眾感慨,「整個演出就像一場夢,舞者們的肢體語言精準而有力,配合阮鹹和打擊樂等,彷彿都能感受傳說中的神祇在現實中降臨」。天津的觀眾則認為,「《九歌》營造了一個神秘的東方詩意空間,但這不僅是一場藝術表演,更像是一場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深刻對話」。深圳的觀眾被舞美和肢體表現的純粹力量所打動,「每個舞蹈動作都直擊內心,飽含深意,真的是一部可以帶你思考很久的作品」。而在上海收官場,有觀眾表示,「這不僅是視覺享受,更是一場文化的洗禮,舞台上的每個角色都不僅僅是神靈的象徵,更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投射」。

整部劇作輕於敘事而重於寫意,以中國舞傳遞「意」的表現。 攝影:胡一帆

在舞蹈詩劇《九歌》收官之際,作為出品方的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也將在11月20日迎來九週年生日。自2015年開幕以來,天橋藝術中心致力於將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結合,積極探索演出新業態。2024年成功打造舞蹈詩劇《九歌》也正是這一宗旨的延續,以極具東方美學的創作讓觀眾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厚重與詩意。此外,天橋藝術中心還成功推出話劇《萬水朝東》、新空間劇場《貓神在故宮》等作品,進一步探索拓展演出上下遊業務,持續提升「天橋出品」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未來,天橋藝術中心也將持續探索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為觀眾呈現豐富多元的文化產品,助力首都文藝的高質量繁榮發展。

編輯 徐美琳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