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幾百份到6300份標本!中秘兩國跨越萬里攜手保護生物多樣性
中國與秘魯,雖遠隔萬里,但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的道路上大有作為。共同研究珍稀物種的保護、在科研中互相啟發、建立國際合作人才隊伍……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兩國科研人員增進瞭解、深化合作,取得一項項嶄新成果。
在位於廣東廣州的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華南國家植物園)標本館,新館一樓第三排的架子上,整齊碼放著來自秘魯的植物標本。
「現在秘魯標本的館藏已經達到6300多份,10多年前只有幾百份,還都是從其他國家交換來的。」館長羅世孝拿出一份標本向記者介紹,標本紙上,植物的科屬、編號、生長環境、經緯度等信息有清晰記錄,「這些標本來之不易,寄來之後,我們都會儘量把信息補充完整。」
一份份標本、一條條記錄,不僅凝結了科研人員的心血,也見證了中國與秘魯之間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合作故事。
「共同保護秘魯的國寶級植物」
羅世孝重點介紹的標本,是被譽為秘魯國寶之一的安第斯皇后鳳梨,這是植物界的明星物種。「此前只在書本上見過,2010年才第一次看見實物,到現在我還記得自己當時內心的震撼。」羅世孝說。
安第斯皇后鳳梨以秘魯為主產地,玻利維亞靠近秘魯邊境一側也有少量分佈,主要生長在海拔3000米到4800米的安第斯高山區。
「當地海拔高、氣候寒冷,植被通常稀疏低矮,但是這種鳳梨能長到十幾米高,連片分佈如同森林。」羅世孝說,這種植物的遺傳多樣性非常低,加上當地人採集薪柴以及焚燒開闢牧場,安第斯皇后鳳梨面臨生存威脅,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安第斯皇后鳳梨是世界上現存最為高大的鳳梨科植物。」中國科學院南美科考項目負責人、華南植物園研究員葛學軍介紹,為了保護這一植物,中國和秘魯的科研人員於2010年合作開展相關保護生物學研究,「一開始的研究方向很重要,既然我國和秘魯的科研人員都對這種珍稀植物感興趣,不妨以此為起點開展合作,共同保護秘魯的國寶級植物」。
合作10多年來,葛學軍團隊與秘魯的合作夥伴聯合發表了多篇論文,涉及安第斯皇后鳳梨的基因組和保護遺傳學研究,這項工作不僅具有理論價值,由此積累的科學知識也有利於當地開展這一物種的保護工作。
劉露是葛學軍的學生,目前在中國科學院做博士後研究,今年8月,其所在的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新植物學家》上發表關於安第斯皇后鳳梨保護基因組學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我們利用重測序技術,對來自秘魯的9個群體共計200個安第斯皇后鳳梨個體進行了研究,發現這9個群體間高度分化,群體內具有較低的遺傳多樣性和較高的遺傳負荷,儘管各群體內部缺乏遺傳變異,但平衡選擇在維持基因組局部區域的遺傳多樣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劉露解釋,簡單來說,該項研究就是通過科學手段,表明安第斯皇后鳳梨群體的瀕危現狀和滅絕風險,以及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這些發現將為製定安第斯皇后鳳梨後續的保護策略提供科學依據,也得到了秘魯科研人員高度認可。」
「不研究世界,也研究不好自己」
時間回溯到2006年。在中國駐秘魯大使館的引薦下,秘魯亞馬孫研究所瞭解到中國科學院,希望與中國加強合作,開展熱帶地區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研究。華南植物園負責承擔這項任務。
2008年12月,時任華南植物園主任的黃宏文研究員作為科考隊隊長,帶隊到秘魯考察,那也是葛學軍第一次來到這個拉美國家,「飛了20多個小時,到了發現什麼都不認識,連行道樹都是完全沒見過的品種。」
因為時間緊、任務重、經費有限,葛學軍等人每次來科考,都提前與當地科研人員溝通,做好詳細計劃,不想浪費一分一秒。
科考隊去的都是人跡罕至的地方,隊員們每天都面臨路線不熟悉、物種不瞭解、環境不適應等困難。「很多地方當地科考人員都沒去過,嚮導有時也會迷路。」羅世孝說,但再多困難都擋不住大家的工作熱情,「早上8點出發,採集植物後,當晚就得處理材料、壓好標本並開始烘乾,往往要工作到次日淩晨一兩點才能完成。」
雖然路途遙遠,語言溝通也不算很順暢,但對葛學軍、羅世孝等植物研究者來說,這裏充滿了驚喜。「南美植物種類非常豐富,全球30多萬種高等植物中,南美擁有超過11萬種,比熱帶非洲和熱帶亞洲都豐富,且特有水平高。」葛學軍說。
「在秘魯,有許多國內沒見過的植物種類,也有很多我們熟悉的種類。像玉米、紅薯、土豆、番茄、辣椒等,目前在我國廣泛種植,但我們種植的是栽培馴化種,其野生親緣種大量分佈在拉美。」葛學軍介紹,一些國內需要治理的入侵物種,像原產於南美的水葫蘆等,其治理辦法也能在科考中得到啟發,「對生物研究來說,具有全球眼光很重要,不研究世界,也研究不好自己。」
「合作交流,讓秘魯人民更全面地認識中國」
至今,葛學軍已經去過秘魯十幾次,從一開始在飛機上很難見到中國面孔,到現在兩國科研人員往來頻繁、交流合作愈發密切,葛學軍感受到,自己所做的事情並不僅是學術研究這麼簡單,「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合作交流,讓秘魯人民更全面地認識中國。」
2009年,華南植物園承辦的第一屆援外人力資源開發合作項目「熱帶/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跨國界保護研究及管理研修班」在廣州舉辦,18名來自拉美、非洲及東南亞的科技官員和研究人員來到華南植物園。「參觀互訪、聯合培養學生、開展研討會等,都對提升中國的影響力大有裨益。」華南植物園科技外事處副處長餘豔介紹,自2009年以來,累計有近百人次的拉美學者和科研人員來參觀訪問。
增進瞭解,對於科研團隊開展工作也起到了助推作用。
「我認為,深入合作始終要以深入瞭解為前提。」葛學軍舉例,植物園逐步與多所拉美高校及研究機構建立聯絡、簽署合作協議,不少學員對其中的牽線搭橋起到了重要作用。
「生態保護的研究是長期的,中國和拉美國家的合作也需要耐性,打好合作交流的基礎,才能更好地應對來自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共同挑戰。」葛學軍對未來的合作充滿期待。
人民日報記者 薑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