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研究會三幕話劇《茶館》誕生記:非專業演員挑戰經典丨揭秘

8月,由北京市老舍研究會精心籌備,集結該會眾多戲劇愛好者和專業導演團隊排演的老舍作品《茶館》三幕話劇,在南陽·共享際劇場成功首演。此次演出不僅是對經典話劇《茶館》的一次創新演繹,也是該劇首演以來,首次由非專業演出團體挑戰完整的三幕劇作並呈現於舞台之上。時隔三個月之後,11月20日-21日,話劇《茶館》將再度登台南陽·共享際劇場。

老舍研究會版《茶館》海報。老舍研究會版《茶館》海報。

《茶館》作為文學巨匠老舍先生的不朽之作,在中國話劇史上始終擁有著里程碑式的地位,被譽為 「一部茶館,半部中國話劇發展史」。為力圖保留原作原汁原味的戲劇表達與表演風格,北京市老舍研究會排演的話劇《茶館》(以下簡稱,研究會版《茶館》)特別邀請原北京人藝著名演員、導演楊立新擔任藝術顧問,北京人藝一級燈光設計師方義以及青年導演陳卉兒擔任藝術指導。演員則是由退休的一眾全聚德特級廚師,知名企業高管,知名畫家等來自各行各業的老舍研究會會員共同組成。這些來自不同領域的非專業演員將這部經典作品搬上舞台併成功完成演出,不僅是對老舍先生作品的全新詮釋,更是對不同行業人士藝術追求和跨界合作的生動體現。新京報採訪本劇主創及演員,深入挖掘並還原研究會版《茶館》的誕生過程,揭秘這群非專業演員如何克服重重困難,將老舍先生經典之作重新搬上百姓的舞台。

研究會版《茶館》劇照。

緣起《天下第一樓》

在研究會版《茶館》誕生前,早在2008年,北京市老舍研究會黨支部書記兼常務副會長,時任全聚德和平門烤鴨店黨委書記曹憶南便提出了要排演話劇和平門店版的《天下第一樓》的想法。消息一出,全店員工議論紛紛:「老掌櫃」這是不務正業。當時只有曹憶南自己的內心堅定地認為,「總有一天大家能理解排演《天下第一樓》背後的深層含義和他的良苦用心。」

或許從2008年《天下第一樓》開始排演的那一刻起,那些常年站在烤爐旁的烤鴨師傅、掌管後廚的特級廚師、或如劇中「堂頭」的大堂經理等,誰都沒想過自己會因《天下第一樓》這部戲在未來的某一天登上專業舞台,甚至就連當時被劇院派到店裡協助指導排練的燈光師方義,都覺得這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憶昔當年,方義笑談,自己對於當時的任務並沒有信心,畢竟在他心中《天下第一樓》是人藝的經典,至今無人超越。但在目睹了這些兢兢業業全聚德員工每天在繁雜的工作之餘,還能認認真真地投入排練過後,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正在幹著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

2008年8月,職工版話劇《天下第一樓》在和平門店金色大廳舉行了試演。2014年,全聚德建店150週年,也是北京全聚德和平門店建店35週年之際,這部精心「烤製」了六年之久的作品,終登國家話劇院的舞台。曹憶南迴憶說,當時他在看《天下第一樓》時,已不再關注劇情與表演,而是演員的謝幕。「那時我和劇中的幾位演員都已臨近退休,自己職業生涯也已行將謝幕,我們約好退休以後一起閑話家常,品品小酒,演演話劇。」而也正是這句話,為研究會版《茶館》日後的誕生埋下了伏筆。

從排一幕到三幕,「熟悉」中重拾信心

2019年,為「紀念老舍誕辰120週年」,老舍研究會排演了話劇《茶館》第一幕,並於2020年老舍先生誕辰121歲生日的前一天成功上演。在職工版話劇《天下第一樓》中,張立昌、任永安、李克威、劉為國這四位全聚德的老員工,分別塑造了堂頭「常貴」、二掌櫃「王子西」、大少爺「唐茂昌」和「大執事」。多年之後,四位昔日的工作夥伴因戲劇再度聚首,共同參演了《茶館》,在劇中分別飾演了「王利發」「劉麻子」「唐鐵嘴」以及「龐太監」這四個角色。隨著《茶館》在當年老舍先生紀念活動中的成功演出,又讓眾人重新點燃了表演的熱情。

去年,老舍研究會黨支部書記兼常務副會長曹憶南希望能夠在之前取得的成果基礎上,繼續推進《茶館》的排演工作,並且要完整地演出三幕全本。這一想法,無論對該劇藝術指導方義,還是研究會這些非專業出身的演員而言,都是一項極大的挑戰。方義坦言,雖然最初接手之時,自己的確沒有足夠的把握與堅定的信心,但作為在北京人藝工作近四十年的演職人員,他曾多次參演《茶館》的演出,「第一幕我曾在台上坐著,第二幕我曾兩次上場,第三幕我上場過一次。」談及這些經歷,方義無疑是研究會里,距離《茶館》這部作品最近的人。

排練現場。

四年前,方義接下《茶館》第一幕藝術指導的任務,憑藉的是多年來在日常工作中對劇目的熟悉。如今為了保證第二、三幕的順利排演,方義不得不重拾舊作認真「複習」。即使在家中吃飯時,也循環播放著《茶館》的演出影片,即使不看也要聽著台詞。方義坦言,「《天下第一樓》中所有人的台詞我之所以爛熟於心,得益於我跟著這部劇目演出了四百多場,早已不是機械記憶,而是深入骨髓的理解和熟悉。」也正是在這樣的責任感和自信心的推動下,去年10月,《茶館》劇組成立,今年2月26日開始排練。

「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不懼艱辛迎難而上

在正式進入排練階段之後,《茶館》的排練過程可謂一波三折。正如北京市老舍研究會秘書長陳誌宏所言,這部戲在8月之前,劇組可謂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作為一個非專業的演出團體,不僅要面臨著沒有固定排練場地「打遊擊」的困難,同時還要應對演員吃飯、服化道等多方面的巨大資金壓力。為瞭解決這些棘手的問題,秘書長陳誌宏可謂使盡渾身解數,竭盡所能地動用自己的人際關係網絡,儘可能地調動所有可用的聯繫和資源,最終將這部作品推上了南陽·共享際的舞台。「我們的日常餐標大概是20-30元的盒飯,但只提供午餐,不提供晚餐。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排練過程中大家依舊其樂融融,毫無怨言。演員老師們不僅沒有任何的演出酬勞,他們還時常把自己家裡的物品奉獻出來,供劇組排練演出使用,非常令我動容。」

排練現場。

陳誌宏介紹,今年北京市老舍研究會完成了兩件重要的工作,第一件大事是在人文版《老舍文集》基礎上加工、增補後,完成了《老舍全集》的編纂工作;第二件大事便是推出了三幕話劇《茶館》。陳誌宏表示,「老舍研究會的使命就是通過研究老舍先生的文學著作,或演繹其經典戲劇作品,來傳承和弘揚先生的精神遺產。我們致力於讓社會各界共同見證研究會近年來在研究和創作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和進步。正是這些成果賦予了我無比的勇氣和信念,即使面對資金短缺的現實,我也堅信,我們有能力把這項工作做好。」

演員初體驗,享受謝幕時觀眾的掌聲

話劇《茶館》全劇共有78個角色,其中有姓名或綽號的則有59個,鑒於這樣一個龐大的角色陣容,許多演員需要分別在劇中扮演兩到三個不同的角色。畫家成勤芝便是其中之一,她在飾演「小丁寶」的同時,還出演過「賣福音書的人」與龐太監的書僮「小牛」兩個角色。在成勤芝看來,自己的主業是繪畫,平日很少參與社交活動。演話劇是一個需要團隊協作的工作,為了讓作品受到觀眾的喜愛,無論扮演的角色大小,她都堅持不斷超越自己,力求在演技上有所突破和提升。「當我們上台的那一刻,身邊的每個人都在不斷地鼓勵著我。走下台後,大家也都在互相提醒對方,台上需要注意和改進的地方。」儘管成勤芝之前從未想過參演話劇,但每當演出結束,大幕拉開那一瞬間,觀眾的認可和熱烈掌聲都讓她享受其中。

研究會版《茶館》劇照。

李沫和孟宇明,這兩位知名的畫家,同時也是《茶館》中秦二爺和常四爺的扮演者。為了深入理解並演繹好秦二爺這個角色,李沫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他不僅反復閱讀劇本,研究相關資料,還觀看了多個版本《茶館》中秦二爺的表演,以此來把握角色的情感和動機。他覺得,演員在模仿角色的過程中,需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表演風格,逐步跳出角色的限制,進行創造性的表演。儘管秦二爺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演員們雖然沒有親身經歷過那個時代,但可以通過研究歷史和體驗生活來接近角色的內心世界。「作為一名畫家,我更需要跳出原有的專業環境,拓寬視野,用豐富的知識和人生閱曆來塑造角色。」

去年退休的畫家孟宇明,雖然從未登上過舞台,卻勇敢地接下了《茶館》中「三老」之一的常四爺角色。面對這個挑戰,他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和理解角色。方義導演特別叮囑他學習2005版話劇《茶館》中,濮存昕所飾演的常四爺的表演節奏,孟宇明不僅觀看了影片,還深入研究了電影和電視劇版本。儘管台詞記憶對他來說是個大挑戰,但他意識到,表演不僅僅是記住台詞,更是理解和傳達角色的情感和故事。

「我們共同完成了一件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在話劇《茶館》中,張立昌、李克威和任永安分別飾演了「王掌櫃」「唐鐵嘴」和「劉麻子」,他們都有當年職工版《天下第一樓》的舞台表演經驗。作為《茶館》的核心人物,張立昌在扮演王利發後,深深體會到了生意人的辛酸。張立昌認為,王利發遵循傳統,以說好話、多請安的方式來贏得顧客的喜愛,但隨著劇情的發展和社會變遷,他經歷了茶館被爭奪,與各種社會人士打交道的過程,深刻體會到了社會的複雜性。在演出過程中,張立昌深刻體會到了王利發圓滑的一面,但他認為這是生意人的常態,演員需要展現出這種氣質。「老一輩演員如於是之、鄭榕等能夠將角色刻畫得栩栩如生,是因為他們親身經歷過那個時代,對人物心理有更深的理解。相比之下,我們這代人可能因為離那個時代較遠,對角色的理解還不夠深刻。老舍先生的作品之所以深受歡迎,是因為它們深刻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觸動了人們的心弦。作為演員,我們也應該努力去理解並貼近老舍先生筆下的人物,以便更準確地傳達角色的情感和故事。」

研究會版《茶館》劇照。

與張立昌飾演的壯年到老年的王利發角色變化相比,任永安飾演的劉麻子和李克威飾演的唐鐵嘴這兩個角色則是從「大到小」三個不同的年齡段進行演繹。對於任永安和李克威這樣已六十歲以上的演員來說,演好第三幕二十多歲的角色,確實需要下工夫。任永安表示,在劉麻子的表演中,三幕人物年齡的不同變化,需要演員展現出不同的表演層次。特別是第二幕中當劉麻子從茶館里被拉出去當街砍頭那段戲,那一時刻表演者應該表現出真實的恐懼和絕望。任永安認為,一個成功的演出背後離不開團隊的共同協作。在《茶館》這部劇中,每個角色都至關重要,即使是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也有著不容忽視的精彩表現。每一場大戲都依賴於這些小人物的生動刻畫,因此每個演員都面臨著挑戰和成長的過程。

如今北京西城區新街口以南小楊家胡同8號,便是老舍先生的出生地。巧合的是,劇中唐鐵嘴的扮演者李克威,兒時則家住小楊家胡同10號,從這裏可以看作是他與老舍先生之間的一個有趣聯繫。李克威認為,通過這一年來的排練演出,他發現《茶館》這個集體給了自己一種非常溫暖的感覺。儘管每個人的性格各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集體從負責人、導演到所有演職人員,都讓李克威感到越來越親近。在上一次演出中,李克威意外地遺漏了一段關鍵台詞,這讓他深感自責和失落。「儘管我平時因性格內向,與大家交流不多,但那次表演失誤讓我深感內疚。事後,許多老師私下發信息,都在用各自不一樣的方式安慰我,讓我非常感動。」

研究會版《茶館》劇照。

在複排藝術指導、青年導演陳卉兒看來,研究會版《茶館》的優勢在於各位演員都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深刻的閱曆。特別是8月的首演令陳卉兒深受感動。「在觀看第三幕的時候,三位老人共同在台上撒起紙錢的那一瞬間深深觸動了我。我感覺三位老師的表演,已經超越了演員身份,他們所傳達出的人生感悟和情感深度。從那一刻起,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我們這一版《茶館》的深遠意義和獨特魅力。」

研究會版《茶館》劇照。

眾人回憶,在研究會版《茶館》首演謝幕時,當演員請出複排藝術指導方義的那一刻,他們都看到了他紅潤的眼眶。方義表示,「在演出結束,向觀眾鞠躬致謝後,我再轉身向所有演員鞠躬時,那一刻,我的眼睛濕潤了。當時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激動,更是深深的感動。我心中湧現的是這些年與大家為了將《茶館》搬上舞台,共同經歷的種種艱辛。真的想對他們說,我們共同完成了一件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 徐美琳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