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百千萬工程」為譜 奏響鄉村振興新「粵」章
來源:央廣網客戶端
央廣網廣州11月19日消息(記者羅世偉 見習記者張順鵬)在汕尾市海豐縣海城鎮蓮花村,蓮花山上茶葉產量和質量的提升,帶動茶農戶年均增收約2萬元;在河源市東源縣仙塘鎮紅光村,咖啡屋、茶館等文旅新業態的引進,每年為村集體增收約10萬元;在清遠市佛岡縣水頭鎮,魔芋、光伏等五大特色產業齊頭並進,2023年帶動全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5.1%,吸引超3500名群眾返鄉就業創業……
綠水青山照夢來。這一幕幕和美畫面,一組組亮眼數據,皆是廣東以「百千萬工程」為譜,奏響鄉村振興新「粵」章所取得的顯著成就。
汕尾市海豐縣海城鎮蓮花村農旅產業興旺(央廣網見習記者 張順鵬 攝)
作為廣東省委「1310」具體部署的「十大新突破」之一,「百千萬工程」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戰略之舉,是為民惠民富民的務實之舉,更是提升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必要之舉。當前,廣東各地正圍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健全實施「百千萬工程」體制機制,以優化完善「百千萬工程」集成式改革為牽引,突出強縣健全動力機制,突出富民強化制度保障,突出融合促進區域協調,突出向海拓展發展空間,讓「頭號工程」充分釋放高質量發展的活力動力。
近日,央廣網記者跟隨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廣東省委網信辦組織的「萬千氣象看廣東·百千萬工程在行動」網絡主題活動的步伐,深入惠州、汕尾、梅州、河源、清遠等地市,看廣東各縣鎮村如何立足資源稟賦,一步步將「百千萬工程」的「施工圖」轉化為廣東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景圖」。
河源市東源縣仙塘鎮紅光村村貌煥然一新(央廣網見習記者 張順鵬 攝)
縣域產業發展實力強
縣域是城市和鄉村的重要連接點。如何能推進縣域振興,讓廣東高質量發展的「短板」變「潛力板」?「百千萬工程」的深入實施,成為化解這一難題的有力舉措。通過突出強縣健全動力機制,著力提升縣域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強化縣域產業發展政策支持等,廣東縣域特色產業不斷髮展壯大,讓縣域進一步強起來、富起來、旺起來。
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經濟核心區邊緣的惠州市博羅縣,縣域經濟規模近年來穩居廣東首位,全國百強縣排名持續躍升,成為廣東省縣域經濟發展的標杆示範。
在全國供銷總社與廣東省政府的合力建設下,落地於博羅縣的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已成為糧油和重要農產品穩價保供、食材食品加工、農產品及食品出口、農產品展示展銷、公共服務配套等五大產業集聚的現代化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成為灣區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惠州市博羅縣有良好的地理區位優勢、產業基礎與交通條件,豐富的農業經濟作物資源、大型的倉儲物流資源等等,都是我們選擇把項目落到大灣區農產品基地的原因。」基地內的代表性企業、優予食品副總經理張西軍在接受央廣網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梅州興寧市葉塘鎮北塘村,全新建設的村口廣場、休閑公園,成為村民們閑時的好去處。很難想像,這片綠意盎然的休閑活動空間,曾經是一片「無人問津」的荒廢土地。得益於和美鄉村建設項目,北塘村村民人居環境、生活質量在近幾年得到明顯改善。在與北塘村黨支部書記羅偉冬的交談過程中,央廣網記者還瞭解到一隻「興寧鴿」,唱響北塘村「致富歌」的故事。
據悉,近年來,北塘村積極引入梅州金綠畜禽養殖基地,投入280多萬元,大力支持發展肉鴿養殖業,該項目預計每年能夠增加14萬元的村集體收入,通過小鴿子「銜」來大產業,助力「百千萬工程」深入推進。
梅州興寧市葉塘鎮北塘村綠意盎然(央廣網見習記者 張順鵬 攝)
農民增收致富動力足
在「百千萬工程」的牽引下,農業要成為「現代化的農業」,農民更要成為「現代化的農民」。如何能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真正實現農民富、鄉村美?對此,廣東提出要突出富民強化制度保障,積極引入現代化生產經營方式,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充分挖掘農業農村的多種功能和多元價值,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風和日麗的午後,到「粵東黃金海岸」——遮浪半島的「咖啡一條街」點上一杯飲品,在日光照耀與海風吹拂中享受「慢節奏」的生活,這是不少外地旅客來到汕尾遊玩的「第一選擇」。
「我們以‘百千萬工程’集成式改革為抓手,利用臨海這一資源稟賦,創新推出‘浮日揚帆’計劃,持續推行‘強村公司+資源整合’模式。通過‘打造一個點,引進一批人,帶動一條街,興旺一個鎮’,打造遮浪‘咖啡一條街’,推動鄉村‘美麗經濟’實現新躍升。」紅海灣經濟開發區自然資源和建設局副局長劉錦亮向央廣網記者介紹道。
從數據可以看出紅海灣經濟開發區的「爆火」程度。今年以來,紅海灣經濟開發區接待遊客超306萬人次,同比增長15%;帶動旅遊總收入超19億元,同比增長22%;接待過夜遊客約162萬人次,同比增長86%。「咖啡一條街」營業額達到1100萬元,比去年同期翻一番,新增就業崗位100多個,吸引人口回流3000多人,帶動附近紅坎、水龜寮等4個村集體收入增長30%。
汕尾紅海灣經濟開發區的「咖啡一條街」(央廣網見習記者 張順鵬 攝)
這樣紅火的景象,不只發生在汕尾。在河源市義合鎮,當地通過聚焦紅色文化傳承,特色化打造典型鎮,以嘯仙故里紅色研學區為發展核心,相繼推動落地縣「百千萬工程」幹部人才培訓基地、粵菜師傅、觀瀾民宿、小江灣紅色實踐基地等食、研、旅、宿產業,有序建設近千畝「嘯軒」紅茶、油茶種植基地、花海小火車等農文旅產業項目,截至10月底,帶動2024年各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總量達431.66萬元,創造經濟收益超600萬元。
發揮特色資源優勢,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場景,正在廣東全省縣鎮村「遍地開花」,結出「纍纍碩果」。
區域協調發展活力滿
去年3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出台措施,推出產業有序轉移的「1+14+15」政策體系,提出支持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更好承接國內外特別是珠三角地區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產業融合、協同發展,加快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
今年9月,廣東省委十三屆五次全會明確提出,突出融合促進區域協調,立足功能定位和優勢互補,加強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同珠三角地區的聯動發展、融合發展,加快推進珠江口東西兩岸深度一體化發展。
「作為全省重點支持的產業轉移主平台之一,從珠三角轉移過來的企業在我們產業園可以拿到最高3000萬元的投資獎補,這對企業來說是非常重大的利好。」廣佛(佛岡)產業園經濟發展局分管負責人謝遠航告訴央廣網記者。
據悉,位於清遠市佛岡縣湯塘鎮內的廣佛(佛岡)產業園,是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三園一城」的其中一園。廣佛(佛岡)產業園採取「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模式進行合作開發建設,堅持把「百千萬工程」作為園區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打造承接產業轉移的主平台、主戰場。2023年,廣佛(佛岡)產業園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97億元,同比增長101.1%;實現工業增加值1.06億元,同比增長93.5%。截至目前,園區已累計簽約項目140多個,總投資超250億元。
廣佛(佛岡)產業園的迅猛發展形勢,正是廣東推進產業有序轉移、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取得具體成效的生動例證。
向海拓展發展潛力大
作為海洋大省,廣東海洋經濟總量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為全面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奮力打造「海上新廣東」,廣東提出要突出向海拓展發展空間,完善海洋空間開發利用和治理保護機制,優化港產城整體佈局,更好實現向海圖興、向海圖強。
位於湛江雷州市覃鬥鎮的「海威2號」深遠海養殖平台(央廣網見習記者 張順鵬 攝)
大力發展「海上牧場」,是做大做強做優「海上產業」的關鍵舉措。在湛江這座海洋大市,一望無際的海面上,一個個「藍色糧倉」正加速建成。由海威集團投產的「海威2號」深遠海養殖平台,是廣東目前規模最大的海上養殖平台,是廣東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再提速的重要標誌。
央廣網記者瞭解到,「海威2號」是由湛江雷州市、廣東海洋大學、廣東生態工程職業學院三方共建的廣東省「百千萬工程」縣域創新基地。「對於想回到湛江、投身深遠海養殖產業的人,我們會從水產種苗、飼料、技術上給予支持,讓他們能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自身所長,助力鄉村經濟建設。」廣東海威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定對央廣網記者說。
據悉,通過印發《湛江市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行動方案(2023—2035 年)》,出台《湛江市支持現代化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十五條措施》等政策,湛江市大力支持種業、裝備、養殖、科技、金融保險等多個領域與關鍵環節,全力打造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示範市。
「海神平台16+兆瓦」全海域大容量風電機組在汕頭智能製造基地組裝下線,全球最大的40兆瓦級動力學六自由度風電機組加載實驗平台開工建設;粵東地區首個超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在汕尾建成,全球最大單機容量海上風電機組在汕尾下線……不僅僅在粵西,在粵東地區,「海上產業」的發展同樣「隨風而起」,彰顯廣東向海圖興、向海圖強的無限潛力。
江河奔騰,彙成磅礴之勢;層巒疊嶂,聚成堅實脊樑。在南粵大地的田間地頭,山海之間,各縣鎮村正以「百千萬工程」集成式改革為卷,凱歌而行,乘勢而上,合力繪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的「萬千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