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氣候特使劉振民:未來幾天談判任務艱巨,閉幕時會有成果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9次締約方大會(COP29)11月11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正式拉開帷幕。目前,大會已經進入第二周談判的關鍵時刻,各方能否在最後時刻就氣候融資等焦點議題達成一致,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

11月20日,距離原定的大會閉幕日還有兩天,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在COP29中國代表團辦公室接受了新京報記者的專訪。他表示,目前各方關於談判的分歧仍比較大,沒有出現新的進展,未來幾天的談判任務將非常艱巨。不過他也指出,各國代表團目前仍在積極開展磋商,預計本週末大會閉幕前會達成一些積極的成果。

在談及本屆COP大會備受關注的地緣衝突影響時,劉振民表示,地緣衝突讓這屆氣候大會的談判比往屆更難,但各方都認識到,這屆大會如果達不成共識,影響的不僅僅是本屆大會,也會影響到下一步的全球氣候合作。因此,希望各方能夠擱置紛爭,推動大會取得成功。

這是劉振民首次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身份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會議期間,劉振民的日程非常緊湊。在台前,他跟蹤談判、參加峰會、出席中國角舉辦的邊會,向世界展示中國的立場和態度。在幕後,他也會見了多國代表,試圖彌合分歧,推動COP29取得更加積極的成果。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本屆氣候大會中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受到全世界關注。大會期間,中國發佈了一系列的氣候倡議和氣候行動方案,分享中國的綠色低碳轉型經驗,倡導世界積極推進能源轉型,得到了多方好評。大會開幕當日,中國官方還首次曬出2016年以來總計約1770億元人民幣的南南合作氣候資金,希望為此次大會的氣候融資談判提供積極信號。

對此,劉振民表示,推動發達國家達成新的集體量化目標(NCQG)是本屆大會的一大焦點。而中方也會一如既往地通過南南合作的渠道,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中方將堅持落實好自己的能源轉型,同時也為應對氣候變化全球行動作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氣候特使劉振民在COP29中國代表團辦公室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新京報記者 謝蓮攝中國氣候特使劉振民在COP29中國代表團辦公室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新京報記者 謝蓮攝

分歧仍然很大,最後一刻前或會達成結果

新京報:距離原定的大會閉幕日期只有兩天了,你如何評價迄今為止的談判進程?

劉振民:談判第一週主要是技術層面的,各方對一些焦點問題技術層面的細節都進行了梳理。但總體來說,進展有限,各方分歧還是比較大,這包括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分歧,也包括各個小的利益集團之間的分歧。

從上週末開始,大會提高了談判的層次。但是到今天為止,談判還沒有取得任何新的進展。不過這也是氣候變化國際大會的一個傳統,不到最後一刻不會有結果。所以說,本週末閉幕前大會應該會達成一些結果。目前,主席國阿塞拜疆也在積極推動協調,在幾個重要問題領域任命了專門的協調員。因此,從今天開始到週末達成協議前,談判還會非常密集地舉行。

按照通常的慣例,大會肯定會有結果,但至於能夠達成什麼樣的結果、結果是否能令人滿意,就取決於在這些問題上的雄心有多大。譬如說在氣候融資問題上,現在看來分歧仍然很大,各方都在互相試探,包括公開場合的交鋒、幕後的試探等。但是,今年COP大會必須就2025年以後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援助問題作出承諾、達成共識。

目前大家的基本共識是,發達國家這次要做的承諾數額必須超越1000億美元,而發展中國家可以在自願基礎上對發展中國家予以支持。中國代表團也高度重視這個問題,一直在推動發達國家按照《巴黎協定》第九條的規定明確他們的承諾,提高他們資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力度。中方自身也會一如既往地通過南南合作的渠道,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

新京報:迄今為止的談判氛圍如何?

劉振民:實際上,這屆COP的談判比以往都要難,因為地緣政治的分歧正在影響本次大會的成果。比如說美國大選的結果,大家都擔心新近當選美國總統的特朗普上台後是否會退出《巴黎協定》。另外大會開始初期,部分歐洲國家與東道國阿塞拜疆出現雙邊政治分歧。此外,現在仍在進行的烏克蘭戰爭、加沙衝突等地緣衝突,也會對這次談判帶來影響。

但我們還是希望各方能夠把政治紛爭擱置一邊,專心致誌投入到談判工作中來,從而能夠達成我們預期的目標。總體來說,各國還是很重視這次大會,大家都認識到這屆大會如果達不成共識,影響的不僅僅是本屆大會,也會影響到下一步的全球氣候合作。

全球氣候合作不會因為一個國家的退出受到根本影響

新京報:新一屆特朗普政府如果退出《巴黎協定》的話,會在何種程度上影響到全球的氣候行動和承諾呢?

劉振民:美國歷史上已經兩次退出全球氣候協定了。第一次是小布殊政府時期,美國退出了《京都議定書》8年;第二次是特朗普的第一個任期內,美國退出《巴黎協定》4年。如果特朗普上台後再次退出《巴黎協定》,這將是美國第三次退出全球氣候協定,而這一次退出對全球氣候變化進程的傷害是比較大的。

一方面,特朗普可能退出的未來四年,正好是全球能源轉型進程的關鍵時期。推動全球能源轉型,各國都要行動,而且各國也要加強合作。美國若是退出,對世界而言首先是缺少了一個重要的合作夥伴,其次美國國內的能源轉型也會受影響。

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美國國內支持全球氣候行動的地方州、地方政府、企業、智庫越來越多。而且,不管是應對氣候變化的能源轉型行動,還是低碳發展行動,已經給美國很多地方帶來了效益。所以說,即使新一屆特朗普政府逆轉氣候變化政策,預計也不會完全改變美國各個地方已經開始了的綠色轉型行動。

但是整體上,它會影響到美國落實其在多邊合作行動中作出的承諾。很多人擔心,未來美國在落實多邊承諾尤其是資金承諾可能會拖延,甚至不兌現。

但是我想,全球氣候變化合作進程不會因為某一個國家的退出或者缺位受到根本的影響。這麼多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合作已經形成了很好的形勢,全球能源轉型的進程也已不可逆轉,全球氣候合作已經逐步普及人心,各國老百姓都很支持。

新京報:現在越來越多的觀點認為,美國很可能會在未來的全球氣候行動中缺位,因此中國、歐洲等應該成為未來全球氣候行動的領導者。對此你怎麼看?

劉振民:確實有這樣的輿論存在,甚至一些國家也開始表達這樣的觀點。但是我們要看到,氣候變化的全球合作,它是190多個國家共同的事情。大國可以發揮應有的作用,但是無論是歐盟、中國還是基礎四國(巴西、南非、印度、中國),還是需要推動所有的國家一起合作。

未來4年,美國的缺位應該是誰也替代不了——如果說需要做一些彌補的話,歐盟也許可以做一些彌補,譬如牽頭帶領發達國家作出資金承諾。因為在30多年的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發達國家有一個很強的集團,這個集團的榜首一直是美國。美國缺位後,對發達國家的氣候談判會有一定影響。

大家期待中國和歐盟能夠攜手彌補這個空缺,這是一種很美好的願望,但實際上做起來很難。但我想強調的是,在這個問題上,不管是美國的缺位,還是整個國際氣候合作引領者的缺乏,都不會影響中國堅定支持氣候變化多邊合作的信心和決心。

應對氣候危機,多邊機制是核心。由於美國可能在未來4年缺位,在一些氣候變化議題上,國際社會能取得的成果和進展會受到影響,但國際社會應對氣候危機的整體進程不會受到太大幹擾,全球多邊氣候合作還會繼續下去。

在過去30多年的氣候變化談判中,中國一直是積極推動多邊合作,積極推動國際合作的重要力量。未來我們也會繼續堅持推進全球多邊氣候合作,一方面落實好中國自己的能源轉型,另一方面為全球氣候行動作出我們的貢獻。

新京報記者 謝蓮 巴庫報導

編輯 陳曉舒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