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鍾睒睒,該進入問題求解的「下半場」了
這兩天,農夫山泉創始人鍾睒睒一番火力全開的言論,引發軒然大波。從喊話張一鳴「立即刪除對我的污衊言論」,到明確表示「看不起直播帶貨的企業家」,再到「綠瓶純淨水不建議長期喝」……一向低調的鍾睒睒,彷彿放下了所有顧慮,不憚於「得罪」所有人。
這也堪稱近些年企業家最為直白、刻露的發言之一。不少人為鍾睒睒的敢言、直言點讚,也就其引出的議題展開探討。其實,這一番言論引來眾多圍觀並導致意見交鋒,都在意料之中。
今年2月底以來,農夫山泉及鍾睒睒本人持續在互聯網平台上遭到網絡暴力,一些自媒體造謠和惡意解讀鍾睒睒、農夫山泉,成為巨大的流量狂歡。鍾睒睒喊話張一鳴的背景,正在於此。而拋開過往「恩怨」和個性化的表達,鍾睒睒這一番言論,其實戳中了很多現實存在的真問題。
針對企業和企業家,乃至普通個人的造謠中傷,近年來在互聯網上不時泛起。今年3月,中央網信辦部署開展2024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整治散佈傳播涉企虛假不實信息,蓄意造謠抹黑企業、企業家」就是重點之一。至於整治網絡暴力,更是公安、網信等部門近年來持續發力的方向。
審視網暴、謠言等網絡亂象,除了追逐流量,還有黑產作祟。人們自然會追問,作為信息發佈和傳播的主要載體,互聯網平台對此是否應當履行嚴格的審核責任?尤其是由算法和用戶傾向驅動的內容生態,是否應將信息的真實性和嚴肅性擺在一個更靠前的位置?
其實相關規定並不缺乏。比如《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要求,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台健全信息發佈審核、應急處置和網絡謠言、黑色產業鏈信息處置等制度。而這些制度要求是否在一眾平台中得到了有效落實,相信很多人腦海中都還是一個問號。
至於鍾睒睒提到的直播帶貨,也是槽點滿滿。從三隻羊到東北雨姐,從虛假宣傳到貨不對板,人們見證了一茬茬翻車塌房的頭部網紅,見識了一個個眼花繚亂的套路,倍感疲憊和迷茫。
前不久,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直播帶貨投訴舉報量逐年上升,5年間增幅高達47.1倍,主要問題集中在購買到「三無」產品、貨不對板、售後維權困難等;《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2023)》也指出,直播電商、新型網絡營銷等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有待健全。
所謂「看不起直播帶貨」云云,是鍾睒睒的個人看法;但在亂象頻出的背景下,消費者自然會對電商直播有自己的意見。不滿情緒會投射到社會表情里,尤其是當知名人物扮演了「嘴替」,人們就自然開始批判性地審視直播帶貨。
當然,對於社交平台和直播帶貨的價值,肯定不能完全否定。算法驅動的平台,確實給行業帶來了相當大的創新,而直播帶貨也提供了便利、創造了產值。只是,這些行業里長期積累的痼疾,必須被回應和正視:這些問題,已經到了不能迴避的時候了。
回到這次言論風波,人們不必在「快意恩仇」式的交鋒中簡單站隊,圍觀過後,更有價值的討論,還是去為今後的規則完善尋求共識——虛假信息的治理、電商直播的規範,才應是這起炮轟事件沉澱之後的「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