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民眾對話2024」主辦方代表:希望社會支持兩國民間交流
當中國「外賣詩人」遇到美國卡車司機兼作家,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達巍最初也預料不到。
達巍是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去年10月底,一場旨在促進中美民間交流的活動在紐約舉行。這場由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與美國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共同舉辦的首屆中美民間對話,彙聚了來自多個領域的中美民眾代表,其中就包括被稱為中國「外賣詩人」的王計兵與美國長途卡車司機兼作家芬·梅菲。
「他們倆都是中美民眾的代表,但他們一個不會說中文,一個不會說英語,我一開始也不知道,他們怎麼順暢交流。」面對語言的不同,達巍起初心存疑慮,不知他們如何跨越這道鴻溝。
結果,他們的對話不僅順利進行,更因兩人以小見大從生活小事延展到中美關係,至今仍被津津樂道。
達巍在今年11月21日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分享了這段回憶。時隔一年多,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與美國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再次在北京共同舉辦「中美民眾對話2024」。
本次對話以「探尋前行之路」為主題,從11月20日持續至23日,邀請來自中美兩國學術、商業、社會和文化等不同領域的數十位代表性人物,以對話形式增進兩國民眾相互理解,探討兩國民眾如何在各領域深化合作,助力兩國關係穩定發展。
談及對本次活動的期許,達巍說希望有更多類似王計兵與芬·梅菲的故事得到呈現。此外,作為主辦者,他希望能夠通過活動進一步引起社會對中美民間交流的重視並給予更多的支持,使此類活動持續辦下去。」
2024年11月20日至23日,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CISS)攜手美國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n US- China Relations, NCUSCR),共同舉辦「中美民眾對話2024」。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達巍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 新京報記者 朱月紅 攝
在對話中「探尋前行之路」
新京報:「中美民眾對話2024」系列活動在北京舉行,以 「探尋前行之路」為主題。如何理解這一主題?中美的前行之路是什麼?
達巍:「探尋前行之路」其實主要是在探討,無論中美關係前景如何,兩國在未來如何繼續密切民間交流。
新京報:在本次「中美民眾對話2024」活動的歡迎致辭中,你提到去年在美國紐約舉辦的那場中美民間對話活動。回顧那次對話,有哪些議題或故事讓您印象深刻?
達巍:去年舉行的中美民間對話議題多樣,涵蓋教育、商業和氣候變化等多個領域。現在回想起來,每一個議題以及相應的對話都蠻有意思。
其中有一個對話至今仍被很多人津津樂道,那便是中國「外賣詩人」王計兵與美國長途卡車司機兼作家芬·梅菲跨越國界的對話。
彼時,我們邀請了王計兵遠赴紐約,與芬·梅菲進行一場面對面的交流。他們雖身處不同的國度,卻同樣在體力勞動之餘以文字記錄生活。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是中美民眾文化的鮮活代表,與我們舉辦活動的初衷契合,即搭建中美人文交流的橋樑,讓更多中美民眾展開對話,增進對彼此的信任與理解。
其實在他們真正對談之前,我並不知道對話能不能成,他們兩個,一個不會說中文,一個不會說英語,他們倆怎麼交流?但最終效果還可以,他們的對話不僅順利進行,更因兩人以小見大從生活小事延展到中美關係。
當然,去年那場對話活動的特別之處不止於此。再如,在體育領域的對話,我們邀請到美國體育界的嘉賓麥基迪與中國體育界的嘉賓姚明,他們倆不僅風趣,還是好友,圍繞中美關係等議題進行了輕鬆愉快的交流。
民間交流是中美關係的重要支柱
新京報:今年是中美建交45週年,在這個重要時間節點,中美關係處於怎樣的狀態?
達巍:中美關係目前處在一個低水平的、相對穩定的狀態,未來是否會面對更大的風浪,需要再觀察。
新京報:中美關係和兩國民間交流是什麼關係?此次民間對話活動或舉辦類似民間交流對促進兩國關係有何作用?
達巍:傳統上,戰略互信、經貿合作、人文交流,是支撐中美關係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人文交流也可以說是民間交流,這意味著民間交流十分重要。這就好比一個凳子需要三條腿才能立得住,民間交流是其中一條腿,如果沒有這條腿,中美關係無法立住。
在普通民眾看來,民間交流和中美關係類似,是一個有些抽像的概念,離他們的生活相對有點遠,但它確實能對許多人產生影響。
關於此次民間對話對中美關係可能產生的影響,我想一次活動的影響是微小的,但我仍然希望能以此為契機,引起更多人對民間交流的支持。如此一來,無論中美前景如何,民間交流的基礎仍在。
如果未來中美關係遭遇挫折,但民間交流能夠繼續,中美關係的基礎能夠維持,例如美國留學生能來到中國,中國留學生也能夠去往美國,兩國旅遊往來不絕。如果將來中美關係更加密切,民間交流也許可以推動經貿關係、政治外交安全關係進一步改善,但這需要相當的條件。我們過去提得較多的是經貿關係是「壓艙石」,現在的情況是人文交流、民間交流是不是能夠作為壓艙石,還是取決於中美兩國希望維持什麼樣的中美關係。
新京報:今年,特朗普第二次當選美國總統,將重返白宮,這會對中美民間交流產生影響嗎?
達巍:特朗普政府的相關政策還沒出台,不宜太早下結論。雖然有觀點稱,他上台之後可能會對中美民間交流帶來風險,但我認為還是得再觀察,目前一切仍是未知。
推動中美民間交流,需要更多力量
新京報:接下來有什麼促進中美民間交流的計劃?
達巍:實際上,民間交流不僅僅體現在組織對話活動上,我們每個人都在通過實際行動來促進這一進程。作為一所大學機構,我們已經做了大量的事情,包括每年接待大量美國學生來訪。我個人也帶領中國學生前往美國,如去史丹福大學進行訪學。兩國學生的交流促進了中美兩國民間的交流與理解。
新京報:美國留學生來華的感受是什麼樣的?
達巍:美國留學生來華後,都覺得這裏挺好。然而,他們也意識到,需要更多深入的交流。這是兩個社會的事。作為高等教育機構,我們會竭盡全力推動交流,但我們也清楚,僅憑我們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社會更多的人一起去推動這一進程,包括面對並克服可能遇到的挑戰。
新京報:在活動現場,許多青年到此聆聽對話,就他們關心的議題與嘉賓互動。現場之外,也有許多青年有誌於促進中美關係和民間交流。你對他們有什麼建議或寄語嗎?
達巍:希望青年人通過多種方式讓自己變成一個更好、更豐富的人,其中一個方法是去接觸更多國家的文化和人,去拓寬自己的世界觀。然而,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諸多障礙。因此,也希望青年人要勇敢一點。
新京報記者 朱月紅
編輯 陳曉舒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