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經典滬劇《金繡娘》將在京上演,創新多媒體技術帶來新體驗
新京報訊(記者劉臻)11月28日,紅色經典劇目《金繡娘》將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隆重上演,為首都觀眾呈現一場視覺與聽覺的心靈盛宴。此次演出由上海新東苑滬劇團傾情打造,將滬劇的藝術魅力帶到北京,向全國展示上海文化滬劇藝術,讓北京觀眾可以聆聽來自上海的聲音。11月23日,滬劇《金繡娘》在京舉行新聞發佈會,該劇領銜主演上海新東苑滬劇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沈慧琴,藝術總監、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陳瑜,國家一級導演沈剛,本劇主演國家一級演員、滬劇名家錢思劍,以及特邀嘉賓著名戲劇導演陳薪伊等出席本次發佈會。
紅色經典滬劇《金繡娘》劇照。
《金繡娘》以1949年春解放戰爭渡江戰役為背景,講述了參謀梁超為了獲取敵軍江防情報,秘密潛入江南地區與地下黨組織取得聯繫的英勇故事。在這個過程中,他遇到了機智勇敢的女子金繡娘,兩人在共同鬥爭中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最終,在金繡娘的幫助下,梁超不僅成功逃脫了敵人的追捕,還將重要的情報安全送達。這部滬劇以其緊湊的情節、鮮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歷史背景,充分展現了革命先輩們的英雄氣概和崇高理想。
早在1977年,上海滬劇藝術傳習所(原上海滬劇院)創排第一版《金繡娘》時,就曾懷揣來北京演出的夢想,當時正值沈慧琴團長的恩師諸惠琴老師飾演金繡娘一角,但當年由於種種原因未能成行。此次新東苑滬劇團與上海滬劇院聯手複排《金繡娘》進京演出,不僅了卻了當年《金繡娘》未能赴京上演的遺憾,也延續了恩師諸惠琴生前未達成的藝術心願。
紅色經典滬劇《金繡娘》劇照。
「長江邊,望北方,春光明媚。似見那,沙洲旁、聳立千桅杆。解放軍,即將飛舟渡江來,到那時,湖光山色分外美。盼解放,迎解放、黎明前的戰鬥更艱難……」在即將來京演出的滬劇經典《金繡娘》一開場,沈慧琴就把觀眾吸引到渡江戰役開始之際百姓期盼解放軍到來的迫切心願上。沈慧琴這段飽含深情的唱段,伴隨她昂首期盼的身形,將會引發觀眾的無限遐想。沈慧琴從小練就的滬劇唱腔功底,感情真切、唱腔動人,在細膩的表演中,把金繡娘一心抗戰、機智勇敢,巧妙用計的性格特徵,拿捏得十分精準,並且出神入化地表現出來。
這次她在《金繡娘》中的扮相和唱腔,充分展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徵,特別是第四場中心唱段「飲水思源不忘本」,那「三歲拿起討飯籃、渾身是狗咬傷口皮鞭痕、七歲拿起繡花針,老闆娘針刺我十指痛連心……新四軍與窮人根連根,從此我心中亮起一盞燈,飲水思源不忘本……」45句大段唱腔,伴隨劇半場景的切換調度,不僅彰顯了她的戲曲功底,呈現出其恩師諸惠琴的風範,還體現了她用心傳承滬劇,融合傳統與現代審美與觀眾和演員同呼吸、共遞進的新追求。
沈慧琴團長從2014年開始籌備上海新東苑滬劇團,始終以傳承和發展滬劇藝術為己任,不僅注重傳統劇目的傳承,還積極探索新題材、新形式,力求讓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劇團積極拓展滬劇的傳播渠道,致力於將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推向全國。雖然是民辦劇團,沒有更多的觀念束縛,但沈慧琴談的更多的卻是兩個字:「傳承」。她首先感謝的還是上海滬劇團。她在師承脈絡上的關鍵人物,大多也是上海滬劇團中的幾代演員里的頂樑柱。並且,在民營院團演出遇到困難時,首先提供幫助的也還是滬劇團,「缺少演員、伴奏員的時候,我們向滬劇團借,他們二話不說都同意的。」心存感恩的心,又在民間紮實的土壤中努力向前,祝願沈慧琴和她的新東苑滬劇團越來越興旺,也讓來自上海的聲音被北京聽見。
一直以來,演出過滬劇《金繡娘》的院團也有很多。除了上海滬劇院之外,還有這次在梅蘭芳大劇院進京演出的上海新東苑滬劇團。他們的身影遍佈江南,深受民間熱愛。此次進京演出的版本與以往的版本不同,在傳承滬劇經典元素的基礎上,上海新東苑滬劇團大膽創新,將傳統戲曲與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技術,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觀賞體驗。這種創新不僅讓藝術煥發出新的活力,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
滬劇《金繡娘》新聞發佈會現場。
該團排演的這版《金繡娘》由國家一級導演沈剛執導。沈剛談到排演初心時特別感慨,他的父親沈仁偉在1977年和諸惠琴老師搭檔,出演偽保長,戲上是對手,台下姐弟相稱。11歲的沈剛看的首部完整大戲就是《金繡娘》,由此對戲劇一往情深。對於沈慧琴團長的盛情邀請,他欣然接受。他認為該劇是「老戲新排」,而不是「老戲複排」,因此一是擴容,從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中型戲成了大戲;二是強化主題立意,層層遞進地描述了渡江戰役和江防圖的關係,堅持用強劇情推動緊張度;三是結構合理,表現在劇情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四是將純民樂伴奏改成了西洋樂和民樂結合,幫助演員在人物情感體驗中深化了立意、昇華了主題,矛盾衝突和場面氣氛更有衝擊力;五是舞美燈光借助了大屏切換場景,使軟硬景遷場乾淨俐落,現代審美的意境表達比較充分,聲光電得以有機結合。
《金繡娘》在北京的演出,不僅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事,也是對滬劇藝術的一次重要推廣,更是新東苑滬劇團建團十週年的重要里程碑。希望通過此次演出,讓首都觀眾有機會近距離感受滬劇的魅力,讓更多人瞭解並喜愛上滬劇這一獨特的戲劇形式,促進南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