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不見外,「上海是我家」,50位外籍人士獲白玉蘭紀念獎

「未來的歲月裡,我會竭盡全力,證明自己無愧於這項殊榮。」昨天,2024年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頒授儀式在世界會客廳舉行。滿頭華髮的馬克·戴勒貝什教授作為代表的一席發言,贏得全場掌聲。

三十一年前,馬克·戴勒貝什培養的一名中國學生回到上海工作,以彼時先進的分子遺傳學技術造福患者。懷著熱愛醫學的拳拳之心,馬克也跟著學生飛越大洋,開啟了一場持續30年的中法人才交流事業。

此次,包括馬克在內共有50名為上海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外籍人士獲「白玉蘭紀念獎」。

作為上海最重要的對外表彰項目,「上海市白玉蘭友誼獎」和「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設立至今已三十五載,共有1877名外籍人士獲獎。近年來,市政府外辦聚焦外事服務「五個中心」建設、助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推動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開展了多方面實踐探索,激發在滬外籍人士投身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參與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熱情與意願,也激勵更多外籍人才、外資企業和國際機構來到上海、留在上海、融入上海,並堅定看好上海未來發展。

過去、現在、將來,都堅定看好上海

「經過了這麼多年,我可以驕傲地說,上海就是我的家。」昨天,歐菲集團亞太區首席運營官兼執行董事施蒙尼·泰澤有兩件喜事,一則是他獲得了「白玉蘭紀念獎」,二則其小兒子迎來9歲生日,「我的兩個孩子中文說得比我還溜,讓我非常驕傲」。

2008年,年輕的施蒙尼·泰澤和妻子一起來上海尋求發展機會,「那時我有各種各樣的想法,特別希望在職業上獲得成功,上海這座城市有無限的可能性,讓我飛速成長」。光陰荏苒,如今施蒙尼已是集團企業的掌舵者。他所在的歐菲集團是一家來自意大利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廠,在中國有7個工廠、2000餘名員工,「我們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得益於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上海加快建設‘五個中心’,在工商業、物流、創新等方面取得日新月異的進展,我認為上海是外商投資正確的方向,集團將研發生產都放在上海。」

「二十多年前,我就堅定看好上海,現在如此,將來更是。」埃頓集團聯合創始人兼聯合總裁艾文是今年「白玉蘭紀念獎」獲得者中在滬居住時間最長的一位,「我在這裏住了二十七年。」他喜歡浦江兩岸的風景、便利的生活;他認同政府製定各類政策所釋放的明晰信號,給予企業投資興業的信心。

據悉,今年以來,上海外事工作圍繞國家戰略和上海「五個中心」建設,全方位服務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研究製定外事工作服務「五個中心」建設25個方面的任務舉措,進一步提升外事工作對本市招商引資的貢獻度。

「15個名額,100多人報名」

1994年,馬克·戴勒貝什第一次來上海,「浦東還是農田,去楊浦要坐船」,彼時的上海與發達國家繁華都市有不小差距,但他「被上海的城市文化所吸引」。

自那以後,他每年都會回到上海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法語班學生授課,堅持無償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工作,積極聯絡其他法國院校、專家來滬協助醫學教學及研究。

三十一年來,馬克每年至少來滬四次,累計無償在滬工作時間達1500餘天。年逾古稀的他想堅持下去,「中國的醫學生是頂尖優秀的人才,我是一名老師,我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

在馬克的努力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同法國合作迅速發展,在上世紀90年代初已與法國13所大學簽訂了雙邊交流協議;2008年馬克牽頭開創了中法合作科研碩士聯合培養;2013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與法國一流高校共同開展的「八年製臨床醫學法語班本博連讀項目」成為國內首個醫學博士中外合作項目;至今有逾400名法文班學生通過該項目赴法進行為期一年的住院醫師工作和學習,他們的臨床技能和國際視野得到了切實提高,湧現出不少醫學領域的領軍人才。

作為中法交流親曆者與推動者,馬克欣喜地感受到自己的同路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法國學生想來中國,每年到上海的醫學院夏令營名額有15個,但報名的有一百多人」。

上海有工作、愛情和希望

不少獲獎者也帶來了自己的家人。一家人或著正裝或身著民族服飾,共同見證人生中的重要時刻。

「在上海,我找到了工作,認識了我的夫人,上海是一個讓我相信明天會更好的地方。」意大利德恩瑞律師事務所管理合夥人、駐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中國歐盟商會副會長、上海董事會主席代開樂這樣感慨。科世達(上海)管理有限公司科世達亞洲區副總裁兼財務總監羅茂天補充道:「我的孩子在這裏過得開心、安全,有全球化的視野,也可以學習任何感興趣的語言和學科。」

施蒙尼·泰澤的嶽父嶽母特地從意大利飛來上海參加活動,得益於144小時免簽政策,兩位老人此前已在上海和周邊遊玩了數日。「上海對意大利人而言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施蒙尼說,144小時免簽政策也對遠在歐洲的企業家、遊客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們更方便地考察工廠、拜訪合作夥伴,或是尋找新的商業機會,「更多跨國企業來上海佈局,也有助於上海和世界建立更深聯結」。

為了更好吸引外資、優化涉外營商環境、促進國際合作和人才流動,切實打通外籍人員在滬工作、生活方面的「小微堵點」,上海持續發力,推出一系列便利舉措。譬如,上海兩大國際機場9月底設立「口岸式」外籍人員一站式綜合服務中心,累計接待業務諮詢辦理超10.6萬人次,進一步釋放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紅利;包括酒店入住、看病就醫、景點預約、交通出行、常用App使用等方面的「堵點」也一一打通,外籍人員在滬出行、支付便利進一步提升。     

文:本報記者 周辰 實習生 劉暢

圖:上海市政府外辦

編輯: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