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歲新起點,上影:敬經典,更以競勝心為中國電影贏未來
《電影萬歲》——一支短片刷屏了。
4分34秒時間太短,不足以涵蓋上海電影製片廠75年來的經典之作。《三毛流浪記》《烏鴉與麻雀》《護士日記》《女籃五號》《大鬧天宮》《舞台姐妹》《喜盈門》《城南舊事》《日出》《芙蓉鎮》……網民評論「看不夠」。但在短影片平台上,4分多鍾又是少見地挑戰著如今互聯網碎片傳播的「中長片」。
長與短之間,75歲的上影借老廠長、著名導演吳貽弓的話表明心跡:「電影萬歲。」
事實上,電影人為上影慶生,大家敬經典、敬大師,太多人有相似的開場白,「我是看著上影廠片子長大的」。而上影人、上海電影人、中國電影人同樣想從經典里汲取能量,找到電影生生不息的秘辛。尤其當今天的文藝創作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數字文化產業格局多元劇變,上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篤定信念,在新徵程上交出新答卷。上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雋說:「上影既要學習前人的禮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競勝之心。」
75歲新起點,上影將錨定「創作、人才、產業、技術、機制」五大要素,努力做強多片種創作力、創新科技應用力、市場競爭力、品牌傳播力、國際影響力,為上海打造全球影視創製中心、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貢獻力量。
鍛造時代新精品,拍好看的電影
為上影慶生的大會上,「七一勳章」獲得者、作曲家呂其明說得動情:「我現在94歲了,身體還行。我還想繼續創作!」台下的電影人給了老藝術家滿堂喝彩與掌聲,因為所有人認同——作品才是立身之本。
75歲的上影「家底」厚實,870多部故事片、500多部美術動畫片、1500多部譯製片、1500多部科教片和300多部電視劇,伴隨幾代觀眾成長。人們熱烈轉發《電影萬歲》的短片,答案就蘊藏在上影前輩的樸素信條里,「拍好看的電影」。
合作上影新片《千里江山圖》,導演陳思誠與編劇張冀對於「好看的電影」的認知異曲同工。陳思誠把上海比作自己的第二故鄉,因為他在電影事業上的第一位恩師謝晉導演就是上影人。在他看來,對藝術的尊重與包容,是上影能持續產出佳作的重要原因。生長在湘西,張冀毫不吝嗇對一部電影的感念,「它給小鎮帶來改變,今天那裡的人們還在因電影受益」。那部影片就是謝晉導演的《芙蓉鎮》,影片誕生後的30年里,它仍是吸引遊客的閃亮的名字,文旅成為湘西重要的產業。
謝晉導演如何拍出「好看的電影」?這位中國電影的豐碑式人物曾說:「金盃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他的作品總是飽蘸對現實的關注、對社會的關切、對人的關心。今天,為時代和人民奉獻精品,依然是上影人薪火相傳的「第一要務」。
再出發時,上影將不斷提升原創力,一切以講好故事,拍好看的電影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按創作規劃,上影將堅持多片種繁榮,一手「抓大作品、出大製作、創大IP」,力爭5年出2—3部頭部作品,形成大影響;一手抓「小、特、優、美」的作品,共百姓之憂樂、察時代之變化、彰藝術之匠心。
2024—2026年的首批片單包括剛公映的《好東西》,以及籌備或攝製中的《千里江山圖》《密檔》《雪龍號》、動畫電影《小妖怪的夏天》《燃比娃》、京劇電影《大唐貴妃》等16部。
築巢引鳳,激活青年人才的創造力
「上海有這樣一個門牌號碼,被無數有電影夢的演員放在心頭,每個人都會許願‘有朝一日,我也會成為他們’。」上影演員劇團演員王景春說,武康路395號的小院子裡,有趙丹、張瑞芳、孫道臨、王丹鳳的銅像,那是許多後輩影人高山仰止的藝術坐標。但某種角度而言,「有朝一日,成為他們」的渴望,鼓舞著一代代年青人。
昨天,上影發佈了「鯤鵬計劃」,那是「新人新作」計劃的2.0版本。升級後的新計劃將秉承上影精品創作傳統,以「激發創意、培育人才、打造精品、引領未來」為核心,以更開放的姿態搭建創作平台,築巢引鳳,加大力度支持青年影人展翅翱翔,實現電影夢想。要言之,要築巢引鳳,要激活青年人才的創造力,以此與青年觀眾相向而行。
新計劃發佈當天,上影就把話筒交給多位中青年創作者,請他們暢談怎樣把握時代脈搏,和青年觀眾建立鏈接。這兩天,《好東西》的導演邵藝輝儼然是熱門人物。她將自己在上海7年的生活經歷、細膩觀察融入創作,姿態輕盈。邵藝輝說得坦誠,要寫出能與當下觀眾對話的作品,「首先就是誠實,誠實地面對一切,不說假話、套話,不說自己不相信的話,也不要小看觀眾」。因為有時候,當創作者埋頭伏案時,觀眾才是與生活短兵相接的人,有著對時代的第一手感知。同樣憑作品獲得Z世代認同的《中國奇譚》總導演陳廖宇有同感,「要做運動員,不要做球證員」,那些急於「審視」或「下結論」的所謂時代描摹,很可能是片面的,「唯有平視」。
革故鼎新,以新質未來搶佔新賽道
中國電影正面臨市場環境之變、技術迭代之變、觀眾需求之變。短影片、微短劇、遊戲等數字文娛產品「組團」搶佔注意力經濟的賽道,電影路在何方?
愷英網絡總經理沈軍透露,他們正與上影合作,將推出「黑貓警長」IP的遊戲。新消息釋放新信號。未來幾年,上影將內挖潛力、加強整合。比如打響「上影經典」,實施大IP開發,結合數智技術、時代審美、市場需求,煥新舊經典、培育新經典,推動跨界合作,讓上影IP深入文商體旅展等領域,推出更多諸如「車墩黃河路」的現象級產品。同時,堅持面向國際開放合作,推進「影視出海」,探索合拍新模式等,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上海精彩。
另一個重要的發展極落子技術革新。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上海科技影都AI創製生態中心便正式啟用,以「算力池+應用場景」為模式,搭建創新型產業生態平台。隨著加速AIGC在關鍵垂類領域的研發與實踐、「AI+動畫」「AI+影視」「AI+聲音」等多領域應用,一座數智時代影視的「一站式」服務示範區、一間新型「拍片工廠」未來可期。
電影正在經歷劇變,這是肯定的。導演鄭大聖說得懇切:人工智能時代,願「最古老的虛擬現實」的電影能在革故鼎新中預約未來。「我依然願意是電影製造的產業工人。」這個意義上說,電影人在,電影在。
文:本報記者 王彥 見習記者 孫彥揚
圖:受訪方供圖
編輯:施薇
責任編輯:邢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