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治理中的中國擔當與中國作為

當地時間11月17日,習近平主席在里約熱內盧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九次峰會。本次峰會聚焦全球經濟治理改革、數字轉型、氣候變化等重大議題。當前,全球經濟正面臨增長放緩、通脹高企、供應鏈重構、金融市場動盪等多重挑戰。世界經濟發展到了關鍵十字路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加強團結協作。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負責任大國,中國始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為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注入強大動力,通過中國方案為動盪的世界經濟注入確定性力量。

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韌性與活力,為世界經濟復甦提供重要支撐。2024年前三季度,面對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中國經濟呈現穩中向好態勢。對外貿易總額達32.33萬億元,同比增長5.3%;其中,高端裝備出口同比增長43.4%,集成電路、汽車、家用電器出口同比數別增長22%、22.5%、15.5%,顯示貿易結構持續優化。中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超過1000萬輛,中歐班列累計開行10萬列,每週「去7回6」,發送貨物超過1100萬標箱。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6.3%,東盟、歐盟、美國繼續保持中國前三大貿易夥伴地位,展現出中國外貿的強大韌性和市場多元化成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多次上調對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充分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中國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以實際行動推動互利共贏。2024年以來,中國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首次在全國範圍內對跨境服務貿易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推動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積極推廣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極大便利了中外人員往來,「中國旅行」爆火出圈。第七屆進博會按年計意向成交金額逾800億美元,充分展現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獨特優勢和巨大潛力。

在區域合作方面,中國積極推動構建開放融通的亞太合作新格局。作為APEC重要成員,中國始終致力於推進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自2014年APEC北京會議作出啟動亞太自貿區進程的重大決定以來,中國堅持多邊主義和開放型經濟方向,堅定維護以WTO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充分激活亞太經合組織作為全球經貿規則「孵化器」的作用。通過積極推動RCEP、中日韓自貿區等區域自貿安排,著力推動拆除割裂貿易、投資、技術、服務跨境流動的高牆,為促進亞太和世界經濟循環打下堅實基礎。

在全球經濟治理改革方面,中國持續貢獻建設性方案。2016年G20杭州峰會將發展議題納入全球宏觀政策核心,推動通過《二十國集團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行動計劃》。中國提出的創新增長方式、更高效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更具活力的國際貿易和投資、包容和聯動式發展等理念,為全球經濟治理指明方向。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方面,中方在2009年二十國集團倫敦峰會上提出了關於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主張,此後積極推進國際金融架構改革,強化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深化金磚國家財金合作,為國際金融治理改革注入新動力。在全球綠色治理方面,中國深度參與《巴黎協定》實施,通過南南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和清潔發電體系,有力推動全球綠色轉型。僅在2023年,中國風電和光伏產品幫助其他國家減排二氧化碳約8.1億噸,助力各國獲得清潔、可靠、用得起的能源,以實際行動展現大國擔當。

在多邊合作機制中,中國持續發揮建設性引領作用。目前,中國正積極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的進程,實質性完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3.0版升級談判。在數字經濟領域,中國提出的「數字絲綢之路」倡議獲得廣泛響應。跨境電商交易規模較5年前增長超過10倍,智慧城市建設、5G技術應用、數字支付等領域的國際合作成果豐碩。11月20日,中國發佈了《全球數據跨境流動合作倡議》,就各方普遍關切的數據跨境流動治理問題提出了建設性解決思路和合作框架。

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三大倡議的實施取得顯著成效。全球發展倡議提出以來,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多個國際組織予以支持,60多個國家加入「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該倡議已寫入中國同東盟、中亞、非洲、拉美、太平洋島國等重要合作文件。在消除貧困領域,中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全球安全倡議為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提供重要保障;全球文明倡議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深化國際合作的人文基礎。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中國的發展根植於世界沃土,也必將結出造福全人類的碩果。面對世界經濟的驚濤駭浪,中國始終以「天下一家」的博大胸襟,與各國守望相助、共克時艱。在全球經濟治理的時代徵程上,中國將繼續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各國攜手同心、和衷共濟,必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譜寫新的華章,開創人類文明更加燦爛的明天。

作者:連欣 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四部副主任

(「三里河」工作室)

責任編輯:劉陽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