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鄉咖、開村播,北京山村走出特色農文旅道路

「成為一名電商主播,讓雙腿殘疾的我對生活重新燃起希望。」趙永久是平穀區國農港供銷村播產業園的第一批學員,他在這裏從直播小白,成長為一名直播達人。今年6月,村播產業園正式運營,開展百餘場電商直播培訓,幫助勞動力再就業。

這是文明城區創建帶來的改變。目前,北京多個山村在推進全國文明城區創建工作的過程中,已經逐漸形成一套鄉村振興的發展模式,村莊里開村播、建鄉咖,一條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文旅發展之路,徐徐鋪開。

打造示範片區,融合發展農文旅體商

國農港供銷村播產業園位於平穀區大興莊鎮,在整體打造前,這裏只是一塊草地、荒地。2020年,以世界休閑大會舉辦為契機,大興莊鎮對道路西側區域進行提級改造,把荒地變成了濕地公園和田園花海。今年,大興莊鎮在10個村11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挖掘農業多功能、鄉村多價值,打造農、文、旅、體、商融合發展的示範片區。

示範片區謀劃的第一個項目,就是國農港供銷村播產業園。家住大興莊鎮周村的趙永久是第一期學員,2020年,他遭遇車禍,雙腿殘疾。經過村播產業園的培訓,他重新找到生活方向,實現了就業夢。趙永久說:「我希望做一個橋樑,幫父老鄉親把農產品都銷售出去,讓大家買到綠色無公害產品。」

趙永久(中)通過培訓成為電商主播。受訪者供圖趙永久(中)通過培訓成為電商主播。受訪者供圖

自運營以來,村播產業園已開辦3期「一村一品一網紅」鄉村再就業電商主播培訓,領跑150餘位鄉村素人主播,全部學員商品交易總額達22萬元。產業園負責人王盛江介紹,產業園已招引聚集企業170家,入駐主播105人,建有展示中心、選品中心、萬兆直播間、元宇宙直播間、共享直播間等基礎設施,他說:「村民可以無憂做主播,前期的貨盤儲備、後期的售後服務等,均由產業園包辦。」

以電商直播帶動,村播產業園還打造了戶外無動力樂園區、健身觀光區、網紅咖啡休閑區、繽紛夜遊區等多元業態和場景,讓群眾有了休閑放鬆的好去處,也吸引了很多遊人來拍照打卡。走進產業園最南端的周幾咖啡屋,就能聞到一陣濃鬱的咖啡和麵包香氣。這是由本地返鄉創業者創辦的鄉村咖啡屋,今年9月初正式營業。營業以來,這間鄉村咖啡屋的日均營業額超過1000元。

村播產業園打造網紅咖啡休閑區等多元業態和場景。受訪者供圖村播產業園打造網紅咖啡休閑區等多元業態和場景。受訪者供圖

大興莊鎮相關負責人表示:「有好環境的地方,一定有新業態;有資源的地方,一定有新經濟;有文化的地方,一定有新風尚。我們希望繼續助力平穀區實現城鄉環境面貌與鄉村經濟發展的雙提升。」

立足少數民族村,發展特色農業休閑項目

空中飛線經過梳理捆紮實現「化三為一」,定點桶站改善街道環境,拆除76戶違建改造成宜居公園……以2019年拆違為起點,懷柔區大周各莊村經歷了五年蝶變。

經過通懷路行車三分鐘,便能到達大周各莊村,這裏曾是清代朝廷的「大皇糧莊」。行走在村內,「我在大周各莊」小品式景觀隨處可見,街巷里「保持微笑」的彩繪牆點綴著環境周圍。如今,作為北房鎮上唯一一個少數民族村,大周各莊村已經成為一個集農耕文化、傳統民俗文化於一體的村落。

大周各莊村打造了「漁陽郡·四時里田園」農文旅融合項目。受訪者供圖大周各莊村打造了「漁陽郡·四時里田園」農文旅融合項目。受訪者供圖

大周各莊村的少數民族人口佔全村人口70%以上,是一個滿族村。滿族文化,是村莊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大周各莊村鄉村振興協理員黃淼介紹,今年升級改造的滿族文化廣場注重保留滿族元素,如廣場內的二魁摔跤銅人便來自懷柔區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二魁摔跤」。此外,因村內滿族人柳姓居多,新建的公園也栽種了不少柳樹。

2023年,大周各莊村獲批北京市「百千工程」之懷柔區「科學田園·漁陽北房」鄉村振興示範片區。借此,大周各莊村打造了「漁陽郡·四時里田園」農文旅融合項目。在漁陽郡·四時里田園里,既有深厚的歷史底蘊,也有先進的現代科技。從特色稻田種植體驗到爐烤麵包,再到水培蔬菜大棚和為鄉村注入新活力的「村咖」,每一個環節都讓人感受到了農耕文化的魅力和科技的力量。

水培蔬菜大棚為村民帶來就業機會。受訪者供圖水培蔬菜大棚為村民帶來就業機會。受訪者供圖

大周各莊村黨支部書記柳彥國介紹:「我們打造了一個集科普研學、農業體驗、漁陽文化、休閑旅遊於一體的綜合性田園體驗基地,為村民服務。」他表示,四時里田園帶動了村民的就業,其中有30餘人實現再就業。另一方面,租金的70%收益分給村民,也為村民帶來了增收。

去年9月份,村民張大姐在四時里田園的一家水培蔬菜場館找到了工作,負責摘除蔬菜黃葉、裝箱打包等工作。張大姐說:「跟之前做道路養護比起來,現在的工作離家近,時間短,吃得好,我覺得很幸福。」

激活民俗產業,開拓保水富民路

初冬時節,山上的彩葉還停留著深秋的痕跡,密雲水庫的水質澄澈,波光粼粼。這裏,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水庫,也是北京最重要的地表飲用水水源地。為保護好這盆「生命之水」,密雲區溪翁莊尖岩村是一個水庫移民村,在密雲水庫竣工後的幾十年歷程中,受到政策影響,歷經多次創業和轉型,甚至曾經一度成為全鎮的低收入村。

近年來,尖岩村全面落實退耕、禁養保水措施,開展拆違清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獲評北京市垃圾分類示範村。伴隨著環境改善,一條「鄉村旅遊提升、特色種植帶動、產業支撐振興」的保水富民路逐漸清晰起來。

尖岩村村貌。受訪者供圖尖岩村村貌。受訪者供圖

尖岩村第一書記王淑平介紹:「最近幾十年,尖岩村為密雲水庫奉獻,又因為密雲水庫受益。」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啟發下,尖岩村找到了突圍方法。「我們村家家戶戶都有栗子樹,所以我們重點打造栗子宴民俗特色,現在全村的年接待量已超萬人次。」

2015年起,栗子宴成為撬動尖岩村鄉村旅遊的特色名片,民俗飯莊從最初的8戶發展到如今的40餘戶。2018年,村民林文瑛參與村內組織的技術培訓,將自家小院改造成民俗飯莊,用「栗子宴+水庫魚」的組合吸引眾多旅客消費。除了民俗飯莊之外,尖岩村還對10多個院落進行升級改造,引進「密雲印象」品牌,與村集體合作打造20多家精品民宿,村集體每年增收近50萬元。

尖岩村特色栗子宴。受訪者供圖尖岩村特色栗子宴。受訪者供圖

除了旅遊與民宿產業,尖岩村還建設有蔬菜大棚10多棟,主打原味西紅柿等特色農產品,通過售賣、研學等實現平均每棟年收益6萬餘元,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促進群眾增收。

在文明村鎮創建進程中,尖岩村以培育良好社會新風尚為突破口,將各項工作融入文明創建,既讓村民成為鄉村文明建設的參與者,更成了受益者。2023年,尖岩村入選全市第一批「百千工程」示範村,王淑平說:「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時代畫卷正在村莊徐徐展開。」

新京報記者 陳璐

編輯 張牽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