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協之聲 | 科學與藝術攜手,打造首都科學文化新名片
近期,在北京市科協指導下,北京科技記協、北京科普作協聯合北京大學出版社、國家大劇院共同主辦的「當科學與藝術相遇」科學文化沙龍活動,在國家大劇院連續成功舉辦,吸引了大量科技工作者、文化愛好者、青少年學生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注與參與,不僅為公眾帶來了一場場精彩絕倫的科學與藝術盛宴,更為首都科學文化建設、科學傳播和科學普及活動譜寫了新的篇章,成為一張亮麗的名片。
「當科學與藝術相遇」科學文化沙龍啟動儀式
活動圍繞達爾文《物種起源》、摩亞根《基因論》、拉瓦錫《化學基礎論》等科學經典著作展開,這些著作不僅代表了各自領域的最高成就,也深刻影響了人類思維方式和世界觀的轉變,是人類文明史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豐碑。在沙龍活動中,通過科學家和藝術家的共同演繹,每一部科學元典都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其中的科學思想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公眾面前。
沙龍活動還邀請了科學文化學者和藝術批評家參與討論。他們從不同的學科背景出發,共同探討了科學與藝術的關係、科學文化傳播的新路徑等問題。豐富多彩的主題和內容、生動有趣的表現形式,展現了科學與藝術的美妙世界。這種跨學科、跨領域的科普實踐活動,將科學內容與藝術表現完美結合,為科學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新思路、新方法。
「人類祖先的祖先哪裡來?」主題對談
打破科學與藝術界限
實現跨界融合
科學,以嚴謹的邏輯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世界的本質;藝術,則以無限的想像和豐富的情感描繪人類的精神世界。長久以來,科學與藝術似乎分屬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然而,「當科學與藝術相遇」科學文化沙龍系列活動卻巧妙地打破了這一界限,實現了兩者之間的跨界融合。每一場沙龍活動都圍繞著一部科學元典巨著,邀請科學家與藝術家跨界合作,通過朗誦、演奏、演講等形式,將科學經典中的深邃思想與藝術之美完美融合,讓科學不再是枯燥的數據和公式,而是充滿了情感與溫度的詩意表達。首場活動以「浪漫主義時期的科學理性:從門德爾鬆《絃樂八重奏》到達爾文《物種起源》」為主題,通過科學演講與古典音樂演奏的交織,引領觀眾穿梭於19世紀的歐洲科學與藝術殿堂。隨後,無論是聚焦 「基因:生命的音符」,還是探討「世界名畫里的科學與愛情」,每一場都精心策劃,力求將科學經典篇章與音樂、繪畫等藝術形式緊密結合。藝術家們的精彩演繹與科學家們的深入解讀交相輝映,使得原本枯燥的科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讓觀眾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領略到科學的魅力。
「世界名畫里的科學與愛情」主題對談
豐富科學傳播形式
注重情感體驗與互動參與
傳統的科學傳播方式往往側重於知識的傳授與普及,而忽視了受眾的情感體驗與參與感。沙龍注重與觀眾的互動與交流,通過現場提問、觀眾互動等環節,觀眾不僅能夠近距離感受科學家與藝術家的風采,還能夠積極參與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見解。科學家、藝術家和觀眾,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成為了共同傳播科學文化的使者。這種互動不僅提升了觀眾的參與感與體驗感,增強了觀眾對科學知識的理解,也激發了他們對科學探索的熱情。
「基因:生命的音符」主題對談
展現科學的人文關懷
與社會責任
沙龍活動不僅關注科學知識的傳授,更強調科學與人文的和諧共生。通過藝術手段展現科學的人文價值,讓觀眾感受到科學背後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從而更加全面地理解科學的意義和價值所在。例如,在賞讀拉瓦錫的《化學基礎論》時,通過探討拉瓦錫夫婦的愛情故事以及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科學與藝術氛圍,讓觀眾在瞭解科學成就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科學家作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以及他們為科學事業所做出的巨大犧牲和貢獻。在賞讀摩亞根《基因論》時,通過講解基因編輯技術和基因治療人類遺傳疾病,讓觀眾瞭解新技術帶來的倫理問題和科學家的社會責任。
弘揚科學精神與藝術之美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活動還特別注重挖掘歷史上科學家與藝術家的感人故事與人生經歷,通過講述他們的成長歷程與心路歷程,讓觀眾更加深刻地理解到科學精神與藝術之美的內涵與價值所在。特別是通過講述者本人的親身經歷與感悟,向觀眾傳遞了追求真理、勇於創新、敢於擔當的科學精神以及熱愛藝術、追求卓越的藝術家情懷。這種情感上的共鳴與心靈上的觸動,不僅讓觀眾對科學家與藝術家產生了更加深厚的敬意與尊重,也為他們樹立了更加崇高的精神榜樣與人生追求。在活動中,科學家們以嚴謹的態度解讀科學經典,藝術家們則以飽滿的情感演繹藝術作品。兩者相映生輝,共同營造出一種既嚴謹又富有感染力的現場氛圍。這種氛圍不僅激發了觀眾對科學的興趣與熱情,更在潛移默化中傳遞了科學精神與藝術情懷的深刻內涵。沙龍活動作為第六屆文化藝術節群眾性文學藝術鑒賞活動,弘揚科學精神與藝術之美,在更廣泛的範圍內進行傳播。
搭建高端平台,整合權威資源
推動科普工作創新
沙龍活動的成功舉辦離不開高端平台的搭建與權威資源的整合。北京市科協作為指導單位,充分發揮了黨和政府聯繫科技工作者的橋樑橋樑作用,聯合中國國家大劇院高端藝術資源、北京大學出版社深厚的學術資源,以及北京科技記協廣泛的媒體資源共同舉辦活動,確保了活動的高品質與廣泛影響力。嘉賓陣容令人矚目,不僅有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科學家等科技領軍人物,還有著名音樂家、朗誦藝術家、藝術評論家等文化界的佼佼者,他們的專業知識與藝術才華相得益彰,使活動大放異彩。
「基因三重奏」藝術家演奏
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科技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科學報、科普時報、北京日報、北京科技報等主流新聞媒體積極參與沙龍活動報導,進行深度訪談,北京廣播電視台播出專題新聞,CHINA DAILY以英文面向海外讀者進行了專題報導,許多報導被「學習強國」等各大新媒體平台轉載,引起社會熱烈反響。
著名女高音演唱家周曉琳演唱莫紮特詠歎調,鋼琴家金馬克伴奏
科學與藝術相融
共創科學文化新未來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與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科學與藝術的跨界合作將日益增多,科學家與藝術家的合作將更加深入。特別是,數字藝術作為科技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正逐漸成為當代藝術的主流形式之一。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不斷成熟,正逐漸成為藝術創作和科學傳播的重要工具。人工智能可以輔助或獨立完成音樂作曲、繪畫創作等,生物藝術家可以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創作出具有生物特徵的藝術作品。而科學與藝術在產業中的融合,正在成為重要的新質生產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尹力書記在全市科技大會暨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強調,「廣泛開展科普活動,在全社會營造崇尚科學、追求創新的良好風尚,讓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方法深入人心。」沙龍活動以推動不同領域之間的跨界融合與創新發展為核心理念,以高端平台與權威資源為依託,以豐富的主題與內容為載體,以互動體驗與公眾參與為手段,努力實現科學與藝術、科學與人文的和諧共生。實踐證明,科學文化猶如肥沃的土壤,是整個科技創新事業的根基,培育、鞏固好這個根基,就能夠進一步強化「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激勵更多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創新事業,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早日實現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